APP下载

剧·谜·张勤学

2016-07-18

遵义 2016年6期
关键词:桐梓县勤学灯谜

文丨记者 汪 溪

剧·谜·张勤学

文丨记者 汪 溪

元宵灯谜会上张勤学与灯谜爱好者侯丽云合影

2016年2月22日,丙申年正月十五,遵义市纪念广场上人潮涌动,他们都是来参加元宵灯谜会的,有的是为了猜谜夺奖,也有的只是来看看凑个热闹,浓浓人情味儿的元宵活动吸引上万名群众及灯谜爱好者到场观看、竞猜。

自2002年起,遵义市文化馆连续14年举办元宵灯谜会民俗活动,群众性猜谜传统习俗和传承活动在遵义市已蔚然成风。特1级谜曾创下连续6年无人猜中的记录。今年除普通谜2000多条外,还设置有特级谜、甲级谜、乙级谜、动作哑谜、画谜、动作谜等400多条,去年设置的特1级谜“尖”,打六个财经名词,尽管有本市和来自贵阳、金沙等地的猜谜高手到场研究,还是连续第二年无人猜中,又成悬念。

这条两年来无人破解特级谜和其他灯谜,都是由遵义市文化馆创研部负责人、国家一级编剧张勤学创作的,遵义市文化馆连续14年举办元宵灯谜会,近万条灯谜,大多出自他的笔下。

元宵灯谜会两天后,洗马路一幢不起眼的旧楼房里,记者在遵义市文学艺术创作室张勤学的办公室见到了他。坐在典型的码字人乱中有序的书桌后面,这位遵义市唯一的国家一级编剧、灯谜创作大师向记者讲述了他写剧与制谜交织的多彩人生。

笔锋一荡 天空地阔

张勤学的创作生涯开始得很早。

出生于灯谜之乡——遵义市桐梓县的张勤学,自小就热爱文学,博览群书。虽然并不是出生于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但张勤学的童年也颇受书籍熏陶。

他的父亲张荣清是商人,解放前在桐梓县开了一家书店——新华书局,当时还曾被国民党中统以为与新华社有关,受过刁难。小时候,张勤学家里最不缺的就是书,他幼时甚至经常在书架爬上爬下地玩耍。文革开始后,张家的藏书多数都被毁掉,但张勤学好读书的习惯早已养成,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1969年,正是大多数人都在写大字报的年代,13岁的张勤学却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尽管手稿早已遗失,但直到现在张勤学还记得剧本的名字,“我用2分钱买了一包墨粉——因为墨水贵,买不起——兑水后写了一个表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剧本《天空地阔》”。

少年的处女作自然是稚嫩的,但张勤学长达47年的创作生涯就此展开,笔锋一荡,天空地阔。

“写剧本是从13岁开始的,但要说认认真真地写文章,其实更早。”张勤学说。

1967年,《红灯记》《沙家浜》等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同时,《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多有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样板戏”这个称呼就这样被叫响。

“我当时心想,从元代杂剧到四大徽班进京城,中国的经典戏剧何其多,几千年文化,怎么就搞八个样板戏呢?这不科学。就写了批评文章,署上我的学校班级大名,寄到《文汇报》和《解放日报》,但没有发表,也没有得到反馈。”张勤学说。

当时“不懂事”的张勤学后来才知道后怕:“差点成了名人啊。差不多同时期,就有人因为发表批评样板戏的文章,被批成了反革命样板。当时的编辑也许看我是个未成年人,懒得理我。不然,我可能早早地就‘全国知名’了。”采访中一直严肃平和的张勤学难得开了个玩笑。

《天空地阔》之后,张勤学笔耕不辍,他偶尔也写小说,但基本上专精戏剧。上世纪70年代,张勤学以本名和笔名习羽发表了多部戏剧作品,在遵义市和贵州省都有了相当的名气。

说起习羽,张勤学说,这也是一个谜面。“学习学习再学习”,正应了他的本名“勤学”。这既是一个灯谜爱好者的趣味,也是张勤学对自己的要求。

1984年,他继撰写4集专题片《今日夜郎》后创作的6幕话剧《夜郎王》参加首届全国民族戏剧创作讲习会,受到曲六乙、魏明伦等戏剧名家好评,评为会上最好的历史剧本,获得“全国优秀剧本奖”。

这是全国最早的关于古夜郎文化的戏剧创作,又受此好评,本来应该尽早排练演出,但当时有不少人认为现代人关于夜郎最大的印象就是“夜郎自大”(《今日夜郎》在电视台播放时也被改名),表现夜郎文化是给遵义抹黑揭丑,当时的文工团团长也以缺少舞蹈演员为由拖着不排。张勤学当时是遵义市政协委员,他在政协会议上多次提出深挖夜郎文化品牌,但意见没有被采纳。

一年拖过一年,一部优秀的夜郎文化剧作就因为一些人的短视而被埋没。

创作是一件乐事,创作也是一桩苦功。每当作品有所创新和突破,或作品完成,受到专家肯定和观众喜爱时,就是张勤学乐之所在。而谈起创作生涯中最大的苦恼,张勤学告诉记者,不是创作过程中的辛苦,而是“外行指导内行”。

“戏剧界有一句话:‘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作者的想法都是不同的,不能过多干涉创作。”张勤学说。

张勤学说,剧本创作与小说散文不同,小说散文是直接从作者到读者,而剧本从一度到二度创作再到观众,要走很长的路。

剧本是一剧之本,但一台戏剧的成型并不是编剧可以独立完成的,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编剧要面对太多人,导演、演员、投资人等。张勤学在题材和内容表现上并不新锐,但他思想开放,甚至相对超前,他的剧本常常在被业内人士交口称赞的同时,也受到外行死板的指责与干涉。

1983年,他创作了电视剧本《存折上的五线谱》,讲述一个年轻人创业奋斗、追求爱情的故事,被贵州电视台拍摄后,在全国多个省市电视台播放。这也是首个由遵义市剧作者创作并拍摄播出的电视剧,电视剧播出后受到广泛讨论和赞誉,因为在八十年代初,直接描写爱情与个人奋斗的作品非常少。

然而,在全国文艺界乱刮“清除精神污染风”时,张勤学在一份全国性报纸上也读到了这样的批评:“这个剧本影响大,但未突出党的领导,是过多宣扬个人奋斗和爱情至上的电视剧典型。”因为这篇批评文章是某部艺术处领导所写,张勤学有点紧张,虽然当时没有提倡励志但他知道自己并没写错,文学创作自有其规律,又不是党八股。

三十多年后再谈起这件事,历史也否定了那股清污风,再说起这条批评,张勤学觉得很讽刺。

在面对批评和意见时,张勤学的方式是虚心听取,自己决定,因为“创作者要有坚持,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也要有自己的原则” 。有的作品会被投资人要求这样改那样改,其中没有道理和不专业的部分,张勤学一概不从,“宁可剧本不演稿费不要了,作品也不能被乱改。”这也是他成功的经验之一。

“编剧十诀”

40多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张勤学一边创作,一边总结经验。尽管读过了上千写过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各类剧本,也已是国家级编剧,获奖无数,他仍然很谦逊,说自己“不属菜鸟之列,犹在笨鸟之伍”。

在2004年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西部编剧、导演培训班上,时任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蔺永钧以一句西方哲言作开课语:“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悟性比素质更重要!”正是这句话启发了张勤学整理自己多年的习剧得失,总结出“编剧十字诀”,即:一性二神三形四深五奇六新七喜八迷九情十时。

进入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化成了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活招牌,神秘遥远的“夜郎”也开始受到重视。古时夜郎王为了扩展地域,曾先后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区多处建立城池,由于夜郎王在这些城池也都有过短时间居住,出现了多地争夺“夜郎古国”称号的事情。遵义市文化系统又想起了张勤学的《夜郎王》。

2003年,遵义市川剧团找到张勤学,提出要排演《夜郎王》,但由于经费有限,希望可以暂不支付稿费。尽管很希望自己的得意之作能够在剧场上演,但张勤学还是拒绝了这样的无理要求。经过协商,川剧团表示愿意支付稿费,谁知刚准备签合同,川剧团却又改排了另一个剧目。

新剧目排好后,评价不好,在评审阶段即被砍掉,一场未演。本来就经费紧张的川剧团将所有资金砸在了这个剧目上,因为这场失败而濒临破产,为此该剧团上级部门将剧团领导班子全部换掉。

2005年末,遵义市川剧团多次邀请张勤学为该团创作剧本,作振兴该团的最后一搏。看着面临解散困境的川剧团,张勤学不计前嫌答应了。

研讨中张勤学与剧团达成共识:《夜郎王》暂且搁置,为遵义这座红色文化名城打造一个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标志性红色剧目。

张勤学的部分作品(汪溪/摄)

构思中,张勤学按自己总结出的“编剧十字诀”组合运用进行发掘,定出红色独特属“性”,提炼出长征精神之“神”(剧名中的“魂”字也由此而生),在表现载体“形”上作了很多“新”尝试,如保留川剧风格将变脸、吐火、藏刀等绝活与剧情有机融合,引入大量观众“喜”看的现代舞蹈、喜剧元素并以诗朗诵承转场次,移进杂技飞人、魔术陷阱拓展舞台空间,在舞美布景中设置机动景板等。但因当时该团仅有8万元经费投排,剧本中很多设想未能在二度创作中体现。

写戏时,他又抓住“奇”字“深”入发掘,以浪漫手法把祭坟、铲坟、护坟情节和历年积蓄的黔北花灯《红军灯》唱词、“红军之友”社史料等生发开来。在“迷”字上设计了既合理又奇巧的尝药辨毒、青蒿疗疟等情节,对戏眼戏核、矛盾冲突、垫场高潮也作了深化处理。“情”上以编剧创作激情塑造人物个性激活剧情增强喜看可看性和思想、艺术性,从而拨动“三度创作”中的观众之情。在“时”上可说该剧是审时度势的产物,并在红色文化再度热兴之时应时而生。

《红军魂》正式公演后反应甚好,直到剧终观众仍满座。红色剧目取得如此显著的剧场效果甚至吸引了商业演出经纪人,该剧团由此改革创新演出机制激励剧组全国巡演,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连演五年,剧组演员不辞辛苦走出一条红色剧目新长征之路、以商业演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革新之路。

201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光明日报、贵州日报报道遵义川剧团“一个县级小剧团,凭借一出《红军魂》先后走遍了上海、福建、重庆、江西等十多个省市,总行程已超过10万公里,全国巡演达700多场,创造了单个红色剧目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作出批示:“可就小剧团闯出大市场作深度报道,发动演艺界参加讨论。”同年11月7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及一些剧团还在遵义召开专题研讨会。该剧还获2008年第四届省政府文艺奖、2009年贵州省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

《红军魂》的创作成功激发了张勤学创作红色剧目的更大热情,之后,他以红色文化在新时期中的传承、在遵义一代新人中的发扬光大等素材方面也作了发掘,创作了以当代贵州优秀法官蒋庆烈士等人先进事迹为题材的诗剧《法槌之声》(2009年获该系统省级文艺调演一等奖)、以遵义消防救援队在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抢险救民为题材的纪实小品《生死涅槃》(获2010年多彩贵州小品大赛金黔奖)及展示遵义法警钟世鑫烈士英模形象的诗歌朗诵节目等。

剧本是一剧之本,可以说,《红军魂》的成功基础就在于张勤学剧本的成功,而剧本的成功在于他对“编剧十字诀”的灵活运用。

除了《红军魂》,在“编剧十字诀”的指导下,张勤学创作出了大量广受好评的戏剧、曲艺、电影剧本,1991年,纪实电视剧《二·二特大挟持案》,在中央一台及多个省市电视台播出,并被评为中央电视台纪念建党70周年全国优秀电视剧;2003年由《夜郎王》话剧剧本改编的戏曲《夜郎风》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剧本奖,同时列入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入选剧本。而这些,仅仅是张勤学获得的奖项、荣誉的一小部分。

与“谜”结缘

桐梓县是灯谜之乡,民间制谜猜谜活动蔚然成风。出生在桐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张勤学在猜谜和制谜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爱谜若痴的他用制谜规律给自己取了笔名习羽。70年代初,就以习羽之名在高手如云的桐梓县摘得猜谜冠军,在遵义市灯谜界打响了名气。

1979年从遵义县调回桐梓县文化系统工作后,张勤学一手操办成立了黔北地区首个民间灯谜协会——桐梓灯谜协会。

1987年,贵阳市举办贵州省灯谜大会,邀请了省内著名谜乡桐梓县、大方县两地的灯谜同时举办大型灯谜会。张勤学与桐梓灯谜协会的老师们一起在贵阳大展桐梓谜会风采,并组织了桐梓“打虎队”前往贵阳市、大方县的谜会上“大射文虎”,当时桐梓县谜乡“虎威”的赞誉,轰动省城。

29年前,张勤学从桐梓县调入遵义市文艺创作室,2001年加挂市群艺馆(现改名文化馆)后,他提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灯谜活动,这一思路得到馆室领导采纳。彼时遵义的猜谜水平尚处于低端,由于缺乏原创,老套陈规的谜虽易猜,但非常无趣。张勤学来到遵义后,力推原创,且由他一手操刀。每年的灯谜会,他都要大量制谜,而这些谜又要有难、易之分。“要有档次,不能全都是旧时流传下来一眼就看出来的陈旧谜,也不能太有难度,让一般爱好者望而却步。”张勤学说,“猜谜的有高手也有普通人,我们制的谜,也要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因此,才有了特级谜、甲级谜、乙级谜和普通谜之分。

灯谜活动虽然只在每年元宵节举办一次,但要制作供上万人参与的大型谜会的大量自创灯谜,可不是十天半月能够完成的。元宵灯谜会一时之功,背后却是张勤学一年之力。

平时在工作生活中,偶有灵感想出好谜,他都会立刻记下来。而到临近元宵时,为了制出好谜,他更是吃饭在想,睡觉在想,上厕所在想……有时候,和别人聊天,也常常走神入“谜”。

张勤学说,制谜不难,但制作一个好谜并非易事,有时候更需要灵感乍现。那条6年才破的特1号谜“遵义会议选统帅,改革开放推伟人(打一政治名词)”,其实并没有费时,而是突然的一个灵感火星闪亮在漫长的苦闷思考之中,于是特1号谜张勤学差不多一笔挥就。

2014年灯谜会,梅岭化工厂的灯谜爱好者侯丽云看到媒体报道特1号谜六年无人猜中的消息后也来参加,看到谜题后,她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猜中谜底。

侯丽云说,“遵义会议选统帅”很明显是毛泽东,“改革开放推伟人”指邓小平,“东”与“平”确定后,“中”与“和”是制谜人布下的两个谜阵,前者有选中的别解,后者是链接两大伟人的副词。而谜面的结构和内容是一种递进式,两句话中隐含着从战争走向和平、发展之意,纵观世界风云,再提取其中的关键字和隐含字义,她便得出了继两次世界大战后如今全世界都在呼吁的“中东和平”的谜底。

侯丽云手持“中东和平”的虎棒一棒中谜底,看到自己六年无人破解的谜题被人猜中,且分析和思维方式和他当初的创作思维完全一致,张勤学激动得声音发抖,连呼“知音”!

张勤学后来说,很多人只浅显地分析字面意思后将之猜成“矛(毛泽东)盾(邓小平)”,而“矛盾”是谐音必须用格并且还是哲学名词,非政治名词,所以,这样的思维模式猜谜只会一猜一个错。“别解!别解!猜谜一定要别解!”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谜会上隆重推出的特1号谜“尖”,虽然已历经两年未破,但张勤学透露,有猜者已译出部分“密码”。明年再推出时是否被高手破解,他很期待……

作为灯谜大师,张勤学说,猜谜和制谜,都需要知识面广,广泛涉猎。而制谜有讲究,要有谜味,即虽然是谜,但又不能太“谜”,要给人以苦思冥想之后豁然开朗之感,要让人猜得出来,制作的谜没人能猜,那就没意思了,便失去了谜味。

同时,制谜和猜谜要有创新思维,网络出现的热词、社会出现的新风、各个领域出现的新锐等等,都可以制作成谜。谜目包罗万象,政治、经济、哲学、文艺、数理化、历史、地理、古今人物、名胜古迹、风味小吃等等,均可取材。

猜谜制谜四十余年,张勤学的得意之作极多,不仅仅是一个“遵义会议选统帅,改革开放推伟人”。

2016年灯谜会中,为激发谜友们的兴趣,张勤学现场出了一个哑谜,同时也是动作谜:他在桌子上摆放了一个苹果、一包茶叶、一瓶酒、一桶油、一个笔记本,这就组成了谜面,打近期的一个金融热词,要求猜谜者做三个动作。

近百名谜友争相竞猜,最终还是来自桐梓县的老谜友谢昆志猜中:“苹果支付”。

2月18日,Apple Pay(苹果支付)正式进入中国,可支持多家品牌商户的支付消费,也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张勤学长期关注和研究互联网和经济学,他马上据此设计了一个谜面,猜谜者只要拿起苹果,咬一口,再把苹果递给他,完成这三个动作,就算完成了“苹果支付”,就可以拿走桌上剩余的其他物品。

广泛涉猎、力求创新、与时俱进,正是元宵灯谜会老树绽放新花、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宝。

二十多年的灯谜创作,张勤学在这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却没有什么报酬(最近两年馆才予以他一些灯谜稿费鼓励),这些时间精力若用来写剧本,会给他带来很多收入,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放弃制谜只写剧本,这既是出于一个爱好者对灯谜的痴迷,也是一位敬业的文化工作者对文化免费开放服务大众的一种长期奉献。

去年年底才退休的张勤学,并没有离开岗位,文化馆又返聘他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他还是常常在办公室里工作到深夜,窗外河对岸的凤凰山还是他忠实而静默的朋友,陪着他写剧本、制灯谜,给遵义人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猜你喜欢

桐梓县勤学灯谜
传承革命精神,立志勤学成长
蹁跹
杨愔勤学
猜灯谜,过新年
元宵猜灯谜
桐梓县关工委开展“尽责优教”大讲堂培训
桐梓县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猜灯谜
桐梓县离退老干部为县教育事业点赞
勤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