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洒进暗角
——春晖家园让精神残疾人同享晴空

2016-07-18

遵义 2016年11期
关键词:托养春晖残疾人

文丨记者 汪 溪

阳光洒进暗角
——春晖家园让精神残疾人同享晴空

文丨记者 汪 溪

“春晖家园”有家的感觉,有医院的功效,有学校氛围,患者在这里能得到疾病治疗、心理疏导和学习培训,使之享受健康,回归社会。先后有数百名患者被送到“春晖家园”康复托养,其中一百多人康复后回到了工作岗位或重返校园。

汇川区高坪镇北,061系统534厂迁走后留下的旧厂房里,有一处静静的院落,院落的外观与周围似乎没有明显不同,这就是遵义市春晖家园精神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

缘起 患难联盟

“春晖家园”由遵义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张群和她的丈夫于2008年创办,主要开展智力和精神残障人士的日间照料、治疗、康复和培训。

创办人张群是余庆县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丈夫杨正强在余庆县龙溪镇医院当医生,张群在龙溪中学教外语课,两口子工作稳定,衣食无忧,又有一个聪明活泼的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2004年某月的一天,因为学习压力等复杂因素,他们念初中的儿子精神出现了疾病,病情一发不可收拾,平常聪明可爱的儿子与眼前的模样顿时判若两人,夫妻俩的精神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夫妻俩请了长假,踏上了带子四处求医寻药的漫长路程,经过三年的风雨颠簸,儿子的病情才得到缓解,儿子算是救回来了,然而,他们的心中沉淀了挥之不去的悲凉。因为儿子的一场病变,他俩的人生命运随之彻底转折了。

求医的三年中,张群夫妇了解到,医院的治疗方法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其实多数轻微患者只要结合适当的心理治疗,完全有康复的可能。但大多家长们既没有护理精力,也没有专业护理知识,要么将患病亲人送到医院住院,要么关在家里不管,要么就天天守着寸步不离。患者失去自由,失去融入社会的机会,精神变得更加怪异,病情日益加重。

哪里才有这样一个治疗地方呢?

张群和杨正强萌生了开办精神患者康复中心的念头,他们要找到心中的“诺亚方舟”,为儿子和精神残疾人找寻一条康复之路。

在带着儿子求医的路上,这对患难夫妻结识了不少共同命运的家庭,时间一长,共同的命运使这些家长们结成“患难联盟”,闲下来的时候,这个联盟体在共同思考一个问题:要是有一个既经济、又能治疗精神残疾人的康复托养机构就好了。

想归想,当时整个贵州省都还没有一家正规的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所以终归是一场空想。

到了2006年底,在张群、杨正强的影响下,这个“患难联盟”中的几个人,在高坪镇534厂租赁了一个院子,开始了“托养机构”的原始创建。由于当时一无经验可以借鉴,二无政策支撑点,资质和相关批文难以办理,所以进入2007年不久,风雨飘摇的“托养机构”宣告关门大吉,合作者全部退出。

但是,这对患难夫妻天生一副不服输的执着劲,他们横下一条心:此生办好一家精神病康复医院!

于是,找资金、跑手续,夫妻俩重新投入筹建事务之中。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遵义市、汇川区两级残联组织的协调下,2007年11月正式重新筹建,2008年3月挂牌成立了“遵义市春晖家园精神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性质为民办公助,康复托养中心内设“春晖家园精神病专科门诊部”、“汇川精神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以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托养托管等综合形式开展托养服务,一个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分治疗和托养两个区域、可以容纳200名托养人员的精神残疾人的康复家园成立了。

张群和杨正强希望以社区康复的模式打开传统精神病专科医院的铁门,让中、轻度精神和智力残障人士在社区就能接受治疗,进行康复,带领康复学员走出心理的自卑阴影,重新走上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

让患者找回自信

因为有特殊经历,张群夫妇将每一个患者都当成自己的亲人。但他们从不提倡传统的关门治疗法。

怎样才能让患者们得到有效康复呢?张群夫妇思考着,也探索着。

一天,一位患者家长提到,自己有一个亲戚在浙江一家手工编织厂工作,可以让患者学手工编织,锻炼他们的心智。这个提议一下子打开了张群夫妇的思路。他们立即前往浙江联系。厂方听说是为精神残疾人康复所用,全力支持,将手工艺品编织方法倾力传授。就这样,一批手工艺品原材料从浙江运来遵义。

原材料中那些漂亮的珠子引来患者们的极大兴趣,“春晖家园”专门开设了手编课,手把手教患者编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患者们非常有悟性,只要教过一遍,大多能举一反三。花瓶、女式挎包、奥运福娃,一件件漂亮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看着这些作品,患者们笑了,张群夫妇也笑了。

职业技能训练与人际交往两不误

但这些手工编织品要成本,总不能拆了又重编吧,总该有个去处。于是中心试着与城区一些手工艺品店联系,没想到,还真有商家需要。

中心将换回来的钱,以工钱方式支付给患者,这让患者兴奋异常。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受到了尊重,增加了信心。看到患者们精神上的变化,更加坚定了张群夫妇的决心,他们知道,这个治疗模式起了作用。

不过,仅仅是手编课还不够。中心随后又开设了书法班、绘画班、棋类班、音乐班、电脑班。患者们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学习绘画、书法、乐器、电脑等。一些患者从来没接触过这些,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高特别认真。

在娱乐、劳动、学习中,患者们似乎找到了自我,加上药物治疗,很多患者病情一天天康复。此时,张群夫妇又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他们要开设职能技术培训,为精神残疾人回归社会架设桥梁。

结合这些思路,“春晖家园”将原来的心理治疗纳入为一套治疗模式。张群将兴趣班分为五个班,并建起了粉笔加工厂。当中心拿着精神残疾人亲手做的粉笔到学校推销时,汇川区第十六中学、遵义新华中学的领导热情接待。为了对精神残疾康复事业表示支持,他们放弃了原来的供应商,正式与中心签下了粉笔订单。而患者们用珠子编织的手工艺品也受到城区一些零售商喜爱。

有了粉笔与手工艺品订单,“春晖家园”就可以为这些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岗位了。只要痊愈出院并有工作意向及工作能力的患者在取得家人同意后,中心都会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

刚治愈出院不久的患者刘露(化名)是汇川区人,有多年精神病史。来到中心后,她学会了一些手工编织。当张群问她愿不愿回到这里工作时,刘露乐坏了,她说:“从来不敢奢望有人会请自己工作。”康复人员小吴(化名),病程四年,曾经无助过、困惑过,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进入春晖家园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后,不仅自己成功自救,现在还成为了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带着学员一起康复,诚如她所说:在帮助别人,让别人看到希望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极大的快乐,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心康复人员朱旭(化名),患病前曾是一家国企职工,进入春晖家园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后,病情日渐稳定,逐渐显现出在电脑维护方面的才能,目前是社区康复中心的电脑维护师,同时还承接其他机构的电脑维护工作,“别人有问题还向我请教呢。”朱旭自豪地说。

张群说,精神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就算病好了,他们也不好找工作。如果患者出院后在社会得不到温暖,就有可能导致病情复发。反之,如果有了工作,正常的生活有利于他们重建自信,也会稳定他们的病情,不会轻易旧病复发。

在自身勤劳、各级部门支持、残联的积极协调下,“春晖家园”得以健康发展,2009年10月,“春晖家园”被贵州省残联定位“贵州省精神残疾人托养机构示范点”,同年12月,中国残联将“春晖家园”定为“阳光家园计划项目”执行单位,2014年获国务院残工委命名的“全国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

因为这对患难夫妻对精神病之苦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所以他们对“春晖家园”的经营、对精神残疾人托养治疗极其用心。“我们太能理解康复一人,幸福全家的道理了。”张群说。

“春晖家园”有家的感觉,有医院的功效,有学校氛围,患者在这里能得到疾病治疗、心理疏导和学习培训,使之享受健康,回归社会,除遵义本市患者之外,还有周边的金沙县、省外湖南、四川的数百名患者也被送到“春晖家园”康复托养,其中一百多人康复后回到了工作岗位或重返校园。

猜你喜欢

托养春晖残疾人
水木荣春晖
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唱给父母的赞歌
残疾人托养服务国家标准2020年起实施
首个残疾人托养服务国家标准出台
改善失眠,从“吃”开始
我骄傲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医院托养模式中医康复治疗痉挛型重度脑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