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门,再难出贵子?

2016-07-18

遵义 2016年19期
关键词:贵子寒门子弟

寒门,再难出贵子?

北京大学近日迎来了4000余名2016级本科新生。今年北京大学共录取农村学生700余人,为近年最多。不止在北大,在其他高校,农村大学生的比例也不高。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热议:寒门,是否真的再难出贵子呢?

正方 “寒门再难出贵子”并非空穴来风

“寒门出贵子”尚需改革腾空间

文丨■ 张培国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的这句经典诗词,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不知曾成为多少寒门学子的座右铭,激励着大家“头悬梁、锥刺股”,以期将来能以优异成绩考入名校,从此步入辉煌人生。

应该说,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这句话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包分配的时代,只要考入大学,就能吃上国库粮,一举跳出农门光耀门楣。然而在如今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当下,又有谁能记起这句诗词呢?

然而作为寒门学子家长来说,虽然一边哀叹着“读书无用”,但还得拼命供孩子上学。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当了一辈子泥腿子、打工仔,不能再让孩子再受这种苦。而从目前来看,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仍然还是比较靠谱的上升通道。

这终究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自己怀揣的简单梦想。越来越多例子表明,“寒门出贵子”之梦往往被现实击的粉碎。先说进入大学之路的崎岖。在当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当下,城市像一部巨大的抽水机将农村优势资源全部抽走,乡村不仅师资力量不足,而且素质教育弱化,再加上近年来农村外出打工现象的普遍,在城市孩子一边享受着优秀师资,一边从各种培训班接受辅导时,却根本没人来为农村孩子补课,这种一开始就输在教育起跑线上的不公平现象,令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考入一线名校的机会大大减少。

事实证明,每年总有少数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学。但他们所面临的是什么呢,大多数是迷茫。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总是感到阅历的差距——没去过几个城市、没旅游过、没唱过KTV、没去过健身房,不懂音乐,没有特长,最无奈的是,他们发现自己在起步上的差距,已让自己和城里学生成了两个天地的人,即使后天再努力弥补,也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

更苦的应该还在毕业后。在家庭优越的大学生凭借家庭的资源开办起了公司,或者靠出色的成绩考上公务员时,一些寒门学子在找工作上又遇到了难题。当父母辛辛苦苦供孩子上完大学,到头来还得看着他们背起行囊外出打工的现实忧伤弥漫在整个家庭中时,也让“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再度抬头,“寒门出贵子”也意味着越来越难。

“寒门再难出贵子”并非空穴来风

文丨■ 吴 玲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寒门出贵子”这在过去是很正常的现实,过去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由于环境不同,家庭条件不同,穷人家的孩子越能珍惜学习机会,奋发有为,他们格外刻苦学习,头悬梁锥刺股,越穷容易有出息,也是事实。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寒门出贵子”观念落伍,已经被现实进步所淘汰。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物质条件的不同,拉大了教育的不平等的差距。21世纪的今天,“寒门难出贵子”这是社会大环境、经济条件、学习环境等基础条件影响的必然结果。多年前就有教育专家预言:寒门学子已经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寒门再难出贵子了”,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的确,如今时代,有的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而有的人出生就含着苦水,坯子不同,什么藤结什么瓜,就像机器人操作与人的操作,就像科学种田与拼苦力蛮干一样,其结果大不一样的。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物质基础不平等,有钱的人多,富人家舍得花钱投入,培养“贵子”也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如同种庄稼,土地肥沃,管理科学才会高产。教育也同此理。“寒门”人家,没有关系,没有物质条件,再努力其实也是徒劳,光靠刻苦蛮干是根本无法与之能比的。相反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各种条件具备,他们舍得大量资金投资,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诸如各种胎教,早教班,各种兴趣班,出国学习培训深造等等,应有尽有。而“寒门”根本做不到,根本不在一个跑道上,无法与之竞争。就像盖房子基础很牢,“富门”有条件有能力将肥水注入田地,庄稼长出来肯定是不同。“贵子”很难入“寒门”这是无情的现实。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拼出来的结果。如今是物质丰富的年代,也是拼爹时代,精英多出自富裕家庭,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花钱堆出来的。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结果当然不同。

“农村学子创新高”背后的教育公平隐忧

文丨■ 段思平

毋庸置疑,高校录取农村学子的多寡,是观照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维度。我们不希望高等教育在入学机会上存在显著的城乡差距,但事实显然并不乐观。北京大学教授刘云杉统计年近30多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时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之后开始显著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从这个角度而言,今年北大近两成的农村新生比例,已经很不容易了,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但我们知道,“不到两成”这个比例仍然是不高的,比起八九十年代的三成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对比农村考生生占考生总数的比例,我们就更加能体会到农村考生上名校的艰难。清华大学针对2010级学生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而在那年高考考场里,农村学生的比例是62%。

这意味着高校扩招后,并没有显著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尤其是在自主招生、特长保送、名校推荐等招录创新制度被名校广泛采用后,农村考生劣势更加明显。一方面,他们获得艺术、体育、奥赛等“补偿教育”的机会不多,另一方面自主招生试题城市化、考试成本高昂,让很多农村学生望而却步。

对农村学子来说,进入北大等名校不易;想成功融入大学与城市,同样面临挑战。比如不少农村学生羡慕城市学生才艺出众、见识丰富,但这种因为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不同带来的差距,要弥补起来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还有一些农村学生把主要的课余时间放在勤工俭学上,与此同时,城市学生却没有后顾之忧,能在学生会、社团等活动中展示自我。换句话说,即便进入同一所大学,稍不留神,农村学生就会与城市学生继续拉开差距,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推出贫困专项生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农村学子难进名校”现象已有改观,但这远远还不是终点。只有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农村学生才能与城市学生享有大致相当的教育机会。在此基础上,农村学子上名校难、融入大学难等问题,才能得到实质性解决。

要正视背后的真问题

文丨■ 犁一平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首先,人的出身背景和经济水平制造了教育机会不公平。这种情况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分化越来越显现。出身在城市还是农村、出身宝贵还中贫穷,决定了享受优质或非优质教育;经济水平又可以改变出身。

其次,政策排斥维持和加深、并固化了教育机会不公平。城市通过户籍等一系列制度限制流动学生即农民工子弟就读城市公立学校,流动学生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者分享城市生源减少后出现的富余的次优的教育资源,即只能接受“二等教育”。实质上,这些学生也成了“二等学生”。而且,由于学校领导及老师极力争取不把农民工子弟学业成绩纳入绩效排名,学校和老师均不会十分重视“二等学生”教学,学习抓得不紧,学生的成绩也远远落后于重点学学校即城市学生。

尽管在舆论呼吁下大城市的教育政策有所松动,农民工子弟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所改善,部分农民工子弟获得了随父母在大城市上学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城市上学的农民工子弟考大学的机会仍然几乎等于零。而且,大城市并不给他们以同等的机会参加高考,最终他们不得不返回老家,但他们发现,成绩同样赶不上当地的学生。这就是坚硬的现实。

随着大城市的父母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包括择校,上特长班,提升素质,提高成绩,还有的延请名师“点对点”辅导等等,“拼爹”式教育把农村学生包括农民工子弟远远地抛在后面。同时,大学就业难冲击着“读书无用论”,就业也深刻地烙上了“拼爹”痕迹,使农村子弟感到伤心失望,一些农村子弟包括农民工子弟发现花不菲的代价考上大学,最终还是“打工”,挫伤了积极性。

个体看,“寒门再难出贵子”似乎是命运的安排,而把这种现象投影到宏观层面来观察,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非个体原因,而是家庭出身早已决定了能否通过受教育成功实现向上流动;同时,受教育、户籍等政策因素及经济水平的影响,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在延续家庭出身和社会经济水平不平等并固化着这种不平等的利益机制。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打破,即使“寒门”子弟录取比例在提高,但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反方 “寒门难出贵子”渐为时代伪命题

当下中国正是寒门出贵子的好时机

文丨■ 娄义华

寒门难出贵子,是豪门就出贵子吗?这是对立的两个面。在无科学的依据,以及国内外的权威数据作支撑,要论证一番“寒门,再难出贵子”不够严谨,不好论证。在此,我觉得时下正是寒门可以出贵子的极好时机,希望大家把握机遇,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贫穷的命运,从现在开始,就是现在,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寒门子弟一样可以获得以往各个阶层拥有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可以将那些以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才能拥有的信息,非常廉价地呈现给你。网站上的海量信息让你开阔视野、获得信息流。只要你愿意学习,还能够听到国内名校清华、北大的课程,甚至牛津、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也随处可学。只要你想学习,爱学习,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如今,已经没有屏障,铺天盖地的知识等着你去选择与学习。寒门子弟,唯有读书武装自己。在最好读书的时代,我们千万不能错过。

学而优则仕,仕途通道竞争激烈,只要你够优秀,可以选择走仕途。比封建社会优越的时代,除了仕途通道,还有很多通道可以选择。

现在的社会阶层仍然未完全固化,社会秩序重新确立,但这个时代,仍是最好的时代。在学而优则仕早已远去的时代,成功变得多元化起来。商业也变得多元化,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给很多年轻人很多机会,不少对互联网不太熟悉的年长者,明显靠胆识和一些资源优势就可以获得爆发的年代也不会重来。这完全是靠知识经济,创新思维,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意方可取胜的年代。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科技打破了原有的商业模式,改变了很多生活习惯,互联网经济成为一大热门。这是一个绝佳的创业时机,无论你的出身,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时下,分享经济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热门,出门可以滴滴打车、优步等;旅游可以住陌生人家的沙发;足不出户,在家享受别人家的美食……要分享什么,太多太多,比如,同样是私家车,我们为何不把它集合成婚车租用平台,谁要结婚,不再托亲戚朋友,紧绷笑脸去租借熟人不太情愿的轿车,出少量的钱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在网上找一个结婚车队浩浩荡荡,倍有面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成就商业人才的极好机会。比如,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智能化一切有关的科技变革,都是这个时代发展的方向。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市场,只要你肯创新,创业信息出人想象的流动着,抓住任何一个机遇,你就可以辉煌腾达。在如此高速变动的社会里,掌握知识和技术,我相信即使是寒门出生的孩子也总归有机会。

“寒门难出贵子”渐为时代伪命题

文丨■ 陈孝斌

寒门究竟难不难出贵子是一道古老的话题了。当然,与此同时也伴随了古老的争议,无非各个时期大小有别而已。一个命题跨越历史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争议,既折射出社会,特别是“寒门”阶层对教育的重视、生存的奋斗与未来的祈望,也反映出这个命题在各个时期每个个体中的体验判断是不同的,否则,就不会出现各有一套理论来支撑“正反”两方的现实场景。

暂且不将时轴拨退的太远。二十、三十年前的那个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教育供给不足、社会公平尚欠。如此语境下,寒门子弟要想一直划乘着求学小船到达成功彼岸,简直就是在做梦。原因很简单,教育与生存产生了矛盾,教育必定要先服从于眼前的生存。所以,就这个时期而言,寒门难出贵子既是共识,也是现实,无需争议。作为一名80后,笔者也是这段时期的历史见证者。

有句话说的好,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有了好的教育,才会有新的希望。可以说,今日的中国已经实现了蜕变,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强国梦进发。当然,之所以中国拥有今天的气魄与胸怀,与我们的百年大计——教育的体制不断改革创新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国家蜕变之前,教育其实早已蜕变。

也许很多人会反驳,如今一流大学的农村大学生比例不是依然很低吗?的确,当今教育资源、机会、制度等不公平问题客观存在。但笔者想说的是,教育的周期较长,大多在15到20年,好的政策下去了,不一定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为今后的教育发展优化,埋下了深远的伏笔。同时,教育不公平问题正在被逐步破解也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公众表达教育公平诉求更加细微就是很好的印证。相信,随着校园建设标准化、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关注农村学生培养等概念的提出和众多政策的调整,不久的将来,寒门难出贵子必将彻底沦为时代的伪命题。

寒门学子 “弱势补偿”北大开了个好头

文丨■ 杨朝清

北京大学寒门学子人数创新高,并非农村学生在教育竞争中的生存生态在短期内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而是得益于“弱势补偿”。在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下,农村学生成为弱势群体;如果仅仅强调平等对待并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必须额外地进行一定的“弱势补偿”——按照平等的原则补偿由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用区分性、差异化手段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北大的“弱势补偿”,无疑给了寒门学子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教育竞争,说到底是一种资源的竞争甚至是社会资本的比拼。一方面,农村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城市却集聚着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升学、就业、教育培训、丰富阅历等方面,城市家庭通常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庇护和帮助。和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道路更加艰难。

正如学者担忧的那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成为一种常态,就会进一步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出生决定出路”“拼能力不如拼爹”,这样的论调尽管以偏概全,却也代表了部分年轻人的心声——利益固化、阶层板结将会堵塞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让年轻人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在过去的农村,“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庭就有希望”。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生起点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最有效途径,是农村学生摆脱宿命的希望所在。通过“弱势补偿”促进教育公平,让寒门子弟多一些向上社会流动的渠道,见证了现代大学的责任和担当。

与锦上添花相比,雪中送炭往往更有价值、更有温度、更有情怀。北大的“弱势补偿”,无疑为全国一百多所重点大学开了一个好头。在此基础上,只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农村学生才能和城市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问题已经破冰

文丨■ 王 捷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一个痼疾。这个问题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有自然的、行政的、经济的、制度的、社会的等多种因素。这个问题短期内不能解决,但是,可以通过政策调整降低寒门出贵子的门槛,逐步减少寒门出贵子的难度,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小栗子/图)

比如,通过单列志愿、单独划线、多次征集志愿、加大降分幅度等特殊政策,扩大农村学生入读名校的机会。哪怕是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甚至0.5个百分点的攀爬,城乡差距就会慢慢缩小。据教育部初步统计,今年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9万余人,较2015年增长20%以上。

解决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问题,重点名校要扛起责任来。比如,北大学实施“筑梦计划”,清华大学推行“自强计划”“圆梦计划”等,以及两校的贫困地区专项计划,都是向农村子弟伸出的橄榄枝。所以,近年来农村学生上北大、清华的比例逐步提高。2015年,北大农村子弟比例为15%,今年北大共录取农村学生700余人,比例为16.3%,比去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今年清华大学共录取农村学生720余人,其中农村户籍学生570余人,约占录取总数的17%。

总体而言,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状正在逐步改善。曾经一度,重点高校的农村学生不超过10%,目前的状况可以说比较乐观,尤其逐年加大比例,未来农村学生上重点名校有望恢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30%的比例,农村学生上北大清华不再是梦,寒门出贵子将不再像以前那么难。

当然,话说回来,目前农村学生考北大清华等重点名校的上升比例还比较低,每年仅以1个分点,甚至0.5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与农村学生的期盼、与巨大教育公平差距还有比较大。

当下寒门再难出贵子已经破冰,趋势也令人期待。当然,迈开的步子离期望还有点儿慢,要恢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还需要下很大决心,出台更多硬措施。首先,教育部要动真格,从教育扶贫的大视角来解决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问题,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其次,重点高校名校要承担社会责任,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别等社会视角看待,主动解决问题。

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基石,寒门出贵子的比例折射教育公平成色。教育公平,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问题不能解决,城乡差别不能缩小,还会拉大,社会阶层就会进一步板结、固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贵子寒门子弟
江东子弟多才俊
Class Action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好家风成就寒门贵子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八旬老人创建"农民子弟教育馆"
“导游”手帕
劝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