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扶贫的遵义探索
2016-07-18文丨何玉梅
文丨何玉梅
党建扶贫的遵义探索
文丨何玉梅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遵义市探索创新,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一幅幅扶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面在黔北大地徐徐展开。
绥阳县观光农业太空南瓜(何玉梅/摄)
“十二五”以来,遵义市已实现习水、正安、务川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8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全市贫困乡镇发生率从2011年的51%下降到2014年的13.7%,低于全省贫困乡镇发生率(28.4%)14.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三位。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4.3%下降至2014年的10.8%,低于全省贫困发生率(18%)7.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二位。
一组组喜人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喜悦和幸福,这更让我们看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开拓创新的思维和百折不挠的勇气。
瞄准:精准扶贫的根本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
那么,找准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真扶贫、扶真贫的基础性工作。2014年,遵义市启动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按照贫困识别新标准,分类识别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类确定具体帮扶措施和办法,实现统计指标精准化、统计分类科学化、不漏掉一个贫困户。
对象上墙,内容上墙,目标上墙,措施上墙……在扶贫攻坚工作纵深推进中,道真自治县紧紧围绕“五个精准”要求,挂图作战,使各项帮扶措施及落实情况全部置于“阳光”下。
在道真自治县忠信镇扶贫攻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精准扶贫整镇推进“作战图”,上面清晰地标记着全镇7个村的“贫困信息”,十分详细。
顶着炎炎夏日,汇川区远教办主任陈秋将区脱贫攻坚办制作的“一袋一书一牌两卡”送到了结对帮扶贫困户山盆镇李梓村胡龙分手中,并耐心向他讲解相关的扶贫优惠政策。
这是汇川区开展“10精准10确认”(精准信息、精准问题、精准措施、精准增收账、精准结对、精准宣讲、精准产业、精准项目、精准进退和精准成效,各项精准都务求群众确认)行动,各级干部进村入户的场景之一。
正安县采取“二会、二公示、二审核、一公告”确认扶贫对象,即召开村民小组会推举贫困对象名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扶贫对象、扶贫对象初选名单一榜公示、扶贫对象拟定名单二榜公示、乡(镇)初审拟定扶贫对象名单、县级复审确定扶贫对象名单、扶贫对象网站上公告。在识别环节上,严格“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识别标准,综合考量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村委会个数等因素,将贫困村规模分解到乡镇。经行政村申请、乡镇初核并公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和公告,最终确定全县贫困村名单。
与此同时,正安县以精准识别为重点,建成基础数据支撑平台,依托“扶贫云”提升攻坚精准度,对12.43万贫困人口、90个贫困村、17个贫困乡镇和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和村进行动态监测,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打牢精准脱贫基础。
截至目前,累计清理不符合条件对象2121户9087人,新增补录对象2269户9087人。通过认真较核,全县贫困人口精准率已达98%以上。
创新:精准扶贫的关键
时间进入“十三五”,既是“四个全面”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期,又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当前,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确保扶贫目标如期实现是各级各地的头等政治任务。如今,摆在各级扶贫者面前的难题,不是谁来扶、帮扶谁的问题,关键是怎么扶的问题。事实上,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都纷纷制定各级各自扶贫规划和短期目标,从总体政策到具体方案,从调查摸排方式到扶贫机制,一一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摸索,从全国各地扶贫示范区先行先试累积的经验中进行有益借鉴,结合本地实情科学制定扶贫举措。
汇川区运用“加法”促党建扶贫,实施“3+1”结对帮扶、“3+2”驻村干部帮村、“1+2”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村脱贫,引领贫困户致富。
2015年8月,板桥镇长田村获“1+2”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50万元,正式启动总投资276.97万元的集体经济冷水鱼养殖项目,今年7月正式投养鱼苗。按照市场行情,鲟鱼、三文鱼、金虹鳟等养殖一年后年收入可达50万元,投资利润高达30%。每年还能带动5个村民组劳动力就业1OO—200人,联动受益人口878人,可帮助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OOO—8000元。
绥阳县推出的 “三单扶贫模式” ,即“支部下单、群众点单、党员接单”,采取用岗位的形式把党章规定党员义务及职责逐步具体化、明晰化,逐步让无职党员有岗有责、有位有为。
针对如何接好单的问题,该县对全县46个贫困村制定了“1+1+N”脱贫攻坚结对包保明细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县46个贫困村26838人贫困人口脱贫。“三单扶贫模式”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调动了贫困户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截至目前,该县已有2.5万名群众踊跃“点餐”。
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探索通过“青年商会+贫困户”的模式,利用创客团队筹措资金,结合贫困户特惠贷资金,在梅子村率先发展了2000亩高端茶叶基地及茶叶生产加工厂。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辐射周边出水村、石板村,当地老百姓成为茶叶工人,带动当地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通过引导贫困户“特惠贷”入股,让贫困户成为股民,以保底分红和股份分红两种方式确保贫困对象受益。
遵义市大力推进改革,在创新机制上实现突破。积极创新精准扶贫分类指导机制、驻村帮扶机制、产业扶贫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机制、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扶贫成效考核机制,深入开展乡级财政报账制管理试点、农村扶贫小额保险试点,进一步加快了精准扶贫进程,推动了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
统筹:精准扶贫的推手
遵义市全面实施扶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出台了投资、财税、金融等六个方面20多项具体政策,抢抓上海对口帮扶、省领导带队集团帮扶,争取资源助推脱贫、春晖行动助脱贫、巾帼创业助脱贫、扶贫助残脱贫、就业维权脱贫“五大行动”社会扶贫,广纳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全面形成帮扶活力。
在扶贫到户上实现统筹。结对帮扶到村到户。2014年选派5100名机关干部、1020名乡镇班子成员到871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和“项目书记”,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
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竹产业、有机茶、有机高粱、精品水果等八大扶贫产业,加快山地扶贫产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务川自治县草地畜牧业高效扶贫示范园区、道真自治县特色中药材科技示范园等9个扶贫产业园区创建。
教育培训到村到户。积极推进“雨露计划”与科技培训有机结合,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一至二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十二五”以来,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0万人,完成贫困地区干部培训8000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3万人。
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坚持把移民安置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统筹起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2012年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建成项目安置点76个,搬迁贫困人口5.73万人。
在加快发展上实现统筹。以“三化”促扶贫,走工业化增加就业、城镇化减少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路子,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拓展“集团帮扶”。自2000年以来,通过整合部门力量、拓展帮扶领域,探索“集团帮扶”扶贫攻坚模式。目前全市共整合111个市级单位的项目和资金,分别对13个一类贫困乡镇实施市级“集团帮扶”,确保不脱贫、不脱钩,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负责、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扶贫格局和“定点到乡、帮扶到村、捆绑发展、整体推进”的攻坚体系。2015年,全市31个部门“集团帮扶”道真自治县和忠信镇,整合资金4.15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87个。被帮扶地区的贫困状况得以有效缓解,面貌发生较大改变。
深化对口帮扶。2013年启动上海对口帮扶遵义工作以来,实施上海对口帮扶项目122个,涉及上海对口帮扶投资1.92亿元,主要投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大行动计划、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
突出连片开发。大力实施重大民生事项和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集中攻坚,优先安排实施农业开发、生态建设、村级公路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建设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项目,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遵义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探索创新,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一幅幅扶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面在黔北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