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理念下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研究
2016-07-18胡小妹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胡小妹(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全民健身理念下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研究
胡小妹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摘 要:本文从全民健身的视角对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制约居民休闲健身的空间因素,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及发展对策,以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和适应城市发展,为具有宿迁特色的休闲体育空间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全民健身;休闲;体育空间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闲暇健身方式,已经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可见国家发展规划中把休闲体育作为健身的重要内容。宿迁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使居民的健身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使其得到公平高效的利用,对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圈范围内,充分考虑人们运动休闲的实际需求和自然条件,以各种运动设施为主,同时兼顾周边的景观环境建设,为休闲体育参与者提供恢复身体机能,享受运动游戏乐趣,体验生命活力的行为环境。本文从城市物质实体角度把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大致分为公园休闲体育空间、广场休闲体育空间、滨水区休闲体育空间、学校休闲体育空间、公共体育场馆休闲体育空间。
1 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形态
1.1公园休闲体育空间
公园是供群众游乐、休息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公共园林,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宿迁公园大大小小近百个,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健身活动的重要空间场所。马陵公园、黄河公园、雪枫公园等大型综合性公园,一般配置游乐场所、运动拓展设施、健身器材等多样化户外运动休闲空间。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建设了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九鼎健康生态体育公园等40余个各类生态体育公园。在其中建有休闲健身广场、塑胶健身跑道、塑胶灯光球场等健身器材设施,运动功能相对比较齐全。
1.2广场休闲体育空间
广场是一个可让人们聚会休息的空间,是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广场主要有3大类:综合性广场、交通广场和商业广场。相比之下,综合性广场更适合作为居民体育空间使用。宿迁市有市政府广场、区政府广场、宿迁文化广场、箭鹿广场、千鸟园广场等20几个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广场。部分广场功能定位为市民应急疏散和体育休闲的健身广场,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提供场所。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时常将以其他功能为主的广场充作运动休闲的空间场所。
1.3滨水区休闲体育空间
滨水区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具有开阔的水面及绿化带,是环境质量佳、自然资源丰富的运动休闲空间环境,成为居民及旅游者喜爱的休闲地。宿迁素有“苏北水城”之美誉,是闻名中外的“水产之乡”,水域面积350余万亩,境内有两湖(洪泽湖、骆马湖)四河(大运河、淮河、沂河、沭河)独到的天然水域资源。宿迁市内古黄河长80km,水域面积385公顷,常年水位2.5m左右。在滨水区开发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体育空间,可满足市民的户外运动需求,提升运动休闲生活质量。
1.4学校休闲体育空间
让城市居民再次回到学校体育空间参加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服务的良好衔接。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学校内的部分体育空间与城市居民共享,学校体育空间完全可以作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有益补充。宿迁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宿迁市体育场地总量为6 532个,面积为11 608 154.95m2;教育系统为2 867个,面积为5 027 627.34m2,占43%。学校体育空间向社会开放,是促进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是大势所趋。
1.5公共体育场馆休闲体育空间
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赛事运营的重要载体,主要分为大型体育场馆和中小型场馆两种类型。宿迁大型综合场馆面积全市仅为366 394.50m2,仅占市体育场地总数的3%。宿迁市体育场馆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排名居后,造成宿迁市体育能力的打造和提升受到限制,在申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和举办国家级以上赛事都比较困难,同时市民健身也受到大型场馆偏少的制约,对全民健身的开展有较大影响。
2 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特征
2.1生态性
宿迁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资源,为创建“生态体育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计划投入20亿元以上资金建设“生态体育城市”。公园、广场、滨水区、街道的绿道和健身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绿色户外运动空间,成为市民日常的体育活动区域。在全省甚至全国打响了生态体育特色。宿迁市中心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市民出行300~500m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
2.2社会性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挥着激发和引导城市居民投身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作用,也对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活力、强化城市功能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休闲体育空间的丰富多样,越来越多的居民走出生活、学习、工作空间,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性的体育实践活动,感受休闲体育活动的乐趣。休闲体育空间需政府宏观调控,集企业、个人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合作开发。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使其在城市建设这个社会大环境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体育社会化,凸显社会价值,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2.3特有性
宿迁市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地理自然区域特征,使体育休闲空间资源呈现着其特有性。宿迁积极推进“古黄河、中运河生态体育带和骆马湖、洪泽湖生态体育圈”“千里绿道联通工程”建设。利用骆马湖水域空间资源原创了中国宿迁骆马湖“生态四项”国际户外运动品牌赛事,它是专门以生态为题材,为体育的载体,以体育为生态的表现形式的赛事。利用宿迁三台山森林公园优裕的自然空间,建设自行车道、体育场、高尔夫球场等休闲体育场馆,体现休闲体育空间的地域特色。
2.4开放性
体育空间的开放性是指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可以不断地与其他类型空间进行转化或补充。公园、广场、湖滨、水滨、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共绿地、文化场馆等作为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使用空间,逐渐成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有益补充。宿迁市“生态城市、生态体育”建设中兴建的体育公园,成为居民游玩和健身的好去处,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政府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把自然引入城市,使其适宜居民休闲健身,成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
2.5便捷性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选址与布局必须讲求便捷性。休闲体育空间要有一定服务半径,半径太小造成利用率不高,半径太大造成可达性差,制约城市居民的健身热情。规模较小和中等的休闲体育空间主要基于步行可达和非机动车可达,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主要基于机动车可达,设置在通达性好、交通便利的地方,配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等。宿迁市已经建成“体育10min健身圈”,市民步行10min范围内,就可以找到一个健身的场地。
3 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利用及发展对策
3.1全民健身理念指导下实施休闲体育空间均等化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战略重心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居民日渐增长的体育需求迫切地要求不断完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政府应从促进全民健身的角度,推进休闲体育空间均等化建设,合理布局与配置休闲体育空间。目前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存在大型场馆偏少、城乡体育场地差距较大等问题。宿迁市大型综合场馆面积仅占总数的3%,城乡体育场地为城市4 621个,农村为1 911个,农村体育场地不到城市的一半,对宿迁市群众体育发展有较大影响。2015年江苏省提出建设乡镇体育公园规划,计划在3年内每个乡镇建设1个体育公园,宿迁市要借此东风,规划完成大型体育场馆和乡镇体育公园建设。政府要明确在休闲体育空间发展中的权利和职责,实现全民健身公共利益均等化。
3.2学校体育空间积极融入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挥主阵地作用
《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提出,公办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等一系列规定。让城市居民到学校体育空间参加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空间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主阵地作用,缓解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不足。目前占宿迁市近一半的体育场地的学校体育场地,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近半年期间处于闲置状态。这种闲置状况使得其对社会开放具的有了可能性。影响学校体育空间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有安全、学校管理、政府管理、资源、观念、政策法规等。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规避了学校的责任和风险,如促进校方与街道、居委会等多方建立一个协调发展机制,以实现周围社区群众居民与学生共享学校体育空间。在保证学校完成正常体育课教学和活动的前提下,采取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对居民开放学校体育空间,这是促进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是大势所趋。
3.3完善休闲体育空间建设不断优化品质
休闲体育体现了人们对高质量和谐生活的追求,高品质的休闲体育空间可促进居民参与休闲健身活动。目前宿迁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建设、使用、维护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居民休闲健身活动。城市公园、广场等室外休闲体育空间缺少遮阳的高大乔木,特别是夏季难以进行休闲健身。宿迁以体育主题建设的公园数量不少,有些公园内只是放置少量的健身器材,运动休闲设施单一陈旧,而且破损严重,无法起到体育公园的作用。宿迁市经常出现雾霾天气,每年4~5月份,空气中飘散雪花一样的杨絮。这需要逐步完善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局部区域环境和休闲体育空间的配套设施,健身优化休闲体育空间品质。
3.4建立多层次休闲体育空间提升居民休闲健身参与度
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展,需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建立多层次休闲体育空间,满足居民不同健身需求,提高休闲健身参与度。市民日常工作时的闲暇时间有限,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广场、街边绿地、小区空地和小游园等是市民运动休闲活动的主体空间。周末及假日闲暇时间比较长,离家距离较远、具有自然环境特点的滨水区、森林公园、大型综合性场馆等成为市民运动休闲活动的主体空间。可通过景观绿化建设,形成可供周边市民运动休闲的街区层级公园,满足市民的日常工作运动休闲需要。在城市的滨水区建造具有体育功能的度假村、浴场、沙滩,骑行及健身步道,市郊布局一些规模较大的运动休闲主题公园,建立城市层级的休闲体育空间满足市民的假日运动休闲需要。
3.5发展生态休闲体育空间带动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
开发和利用休闲体育空间资源时,应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其生态性的特征。充分研究宿迁生态体育空间的承载力,控制生态容量、保证生态环境的优美,保持生态体育空间的持续利用。体育活动设施区域、体育活动的强度类型、体育活动的参与人数都应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避免盲目开发休闲体育空间。着力培养一支思路明确、业务精深、执行力强的生态体育专门人才队伍,确保生态体育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保证休闲健身场馆设施建设以及休闲体育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广大市民提供生态特色的休闲体育空间,带动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重视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与环境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整体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参考文献:
[ 1 ] 蔡玉军,邵斌,魏磊,等.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理想模式研究[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5).
[ 2 ] 宋铁男.城市空间分析理论视角下我国城市运动休闲空间形态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5).
[ 3 ] 彭国强,舒盛芳,闫杰.体育空间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014(11).
投稿日期:2016-02-28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5-140-03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9.077
作者简介:胡小妹(1977—),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