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钦州市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6-07-18黄远峰陈铭斯

广西农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对策

黄远峰 陈铭斯

摘要:文章分析钦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推进钦州市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协力推进钦州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1—0035—03

近年来,钦州市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实现钦州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节点来抓,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现雏形,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农业信息化在服务三农、促农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凸显,深受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欢迎。文章就钦州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进行浅析,以供参考。

1钦州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1建立领导机构,健全体系建设

钦州市各级农业部门充分认识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实施“三电合一”工程、“金农工程”广西一期工程等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把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作为钦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加强领导,制订措施,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

1.2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服务网络建设

2003年至今,钦州市共投入资金381.2万元建设农业信息化体系。至目前止,市级和各县区(4个)都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平台,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建立了局域网。钦州农业信息网(http:∥www.qzny.gov.cn/)在全区农业网站建设中起步较早,发挥作用好,许多农民朋友通过钦州农业信息网了解农业动态、农业技术、法律法规等信息,该网站已成为促进全市农业信息化、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1.3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发挥网络优势,充分利用钦州农业信息网网上展示中心、广西农业信息网网上展销节、中国农业信息网“一站通”等农产品网上展销平台,组织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和经纪人参加农产品网上展销,使全市的农产品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充分集散,有效促进农产品流通。网上促销已成为钦州市农业部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创新J生措施。同时,钦州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电视频道发布农业信息发。浦北县、灵山县还采用电视屏幕下方滚动字幕方式播发各类农业信息。

1.4强化人员培训,完善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加强培训,发展信息员队伍。目前,市、县、镇三级农业系统已有专兼职信息员121名,培养农村信息员843名,其中208人获得农业部认证颁发的《农村信息员证书》,建立起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员队伍。农村信息员主要为种植流通和加工大户等“山上秀才”、“田中状元”和致富能手,这些乡土拔尖人才在群众中威信较高,通过他们进行信息的调查,将从网上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商品信息下载传递到群众中去,并通过他们去收集、整理农村中的信息逐步向外和向上发送,初步实现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全市已建镇级信息服务站57个,村级信息服务点72个。

2钦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技术设备投入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启动以来主要由政府实施,市场参与度低,社会资本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得到的充分利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部分基层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设备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也没有安排相应的资金投入,使技术设备成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一大制约因素。目前,单一的政府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无法满足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入大、回收慢、风险高”的劣势,这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网络设施更多地体现为地方性的公共品,具有受益范围小、规模效益不明显等特点。因此,很难吸引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积极投资此类项目建设,而这些企业恰恰又是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的主体。这就导致了许多县、镇、乡层面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模式单一、运行成本高,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2信息处理及发布存在的问题

目前,钦州市的农业信息采集普遍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陈旧落后、信息覆盖面窄、信息采集渠道不合理等问题,进而导致了发布的信息准确率和时效性较低、规范性较差、权威性不足。此外,钦州市的农业信息化还存在信息处理水平低、传输工具落后的问题,许多县镇级的局域网缺乏先进的网络处理手段,无法有效处理获取到的信息,导致了许多第一手信息失去时效性,信息的价值也随之大大降低。

2.3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

钦州市虽然建成了一批农业信息数据库,但其质量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更难以形成完整的信息化资源。现有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存在规模不足、联网性能差、信息分类单一的问题;部分数据库没有联网只能单机使用,无法与其他数据库相互连通;数据库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信息数据库的专业分布欠合理,商业化水平低,共享性差;数据利用率极低,有的数据库建成后几乎无人使用。因此,钦州市的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2.4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钦州市一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点是在村(居)委会等现有场所上设置的,这些站点的电脑等设施多数过于陈旧或者不完善,有些仍在使用电话拨号上网,甚至不通网络。这些信息终端站点基础设施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村庄级信息化的实施需要村委会或者农民投入一定的资金。如购置电脑、宽带安装使用费用、电话费、设备维护费、耗材费等方面的开支。此外,从网络数据库下载有偿资料也需要付费。以上方面的费用对于村委会或者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接受信息服务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推进钦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政府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农业信息化是一项交叉性高、综合性强、融合度大的系统工程,大多数涉农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制定政策和相关机制,引导企业、组织和农户共同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如何与政府重视程度直接相关。政府重视到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摆上政府工作议程了,才能有效地组织与协调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要坚持把面向农业农村的宏观服务和面对农民的微观服务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性作用,实行责任制强化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明确建设重点,强化公共信息服务,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

3.2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宣教力度

针对农民主动获取农业信息的意识薄弱、缺乏对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认识,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网络、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站、农广网校、移动、电信、广播电视等有效载体,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提升农民对信息化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增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注重信息化普及教育,用成功事例引导和激发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与渴望,培养广大农民主动关注网络信息、使用信息平台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尝试农业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使其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最终能够自发的、科学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3.3加快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涉及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分散在农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整合网络资源、加强网络建设的同时,注重开发符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规律的信息资源,构建信息获取、整合、传输、发布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确保信息资源的健康性、真实性、可读性、有效性。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管理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引导有利于农业信息化推广和应用的综合企业参与,实现科研、推广和应用“三位一体”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

3.4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当前,制约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要达到预期效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有一支思想强、技术硬、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要将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整个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中。要建设一支结构多元化且配比合理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其中包括:高水平的农业信息化专家服务队伍,懂得信息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及营销管理等复合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服务队伍,以村委干部、农村经纪人、经营大户等为重点的、能充当政府与广大农民之间的农业信息员。

3.5抓好现代信息体系与传统信息体系的结合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在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抓好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体系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信息体系的沟通合作,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信息体系的传播渠道顺畅、人员素质高的优势,形成共同促进农业信息化的整体合力。

猜你喜欢

农业信息化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