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HR、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影响
2016-07-17李鸿志
李鸿志
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HR、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影响
李鸿志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两种麻醉方式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4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IIA组),47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TIVA组),观察两组呼吸和循环系统指标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MAP和HR在麻醉后均有所下降,两组患者与麻醉前比较,均P<0.05。组间比较,IIA组比TIVA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MAP、HR上升时间比较,IIA组更快,P<0.05。术中两组患者的SpO2均在98%以上,但是TIVA组患者的SpO2指标更加趋于稳定。术后30 min、120 min随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IIA组患者术后120 min有4例患者出现烦躁(9.1%),6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3.6%),均高于TIV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VA组和IIA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组和IIA组两组患者PaO2、PaCO2、HCO3-、pH值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肺换气功能均较稳定,没有缺氧情况和CO2蓄积。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静脉麻醉在呼吸和循环系统方面更加趋于稳定,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适合麻醉维持。
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丙泊酚;瑞芬太尼
决定和影响术后患者转归的重要因素是手术应激,而乳腺癌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且一般都罹患多种疾病,因此,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非常重要[1-2]。本研究对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乳腺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01—2014-12在我院确诊并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91例,均为女性。采用静吸复合麻醉(intravenous-inhalational anesthesia,IIA)的患者44例(IIA组),年龄41~60岁,平均(49.4±3.6)岁,身高151~162 cm,平均(156.6±1.2)cm,体质量46~75 kg,平均(57.5±5.2)kg,平均动脉压(MAP)(86.6±11.2)mmHg(1 mmHg=0.133 kPa),心率(HR)(83.2±9.2)次/min,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6.9±0.6)%。采用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的患者47例(TIVA组),年龄52~61岁,平均(49.8±3.2)岁,身高150~163 cm,平均(156.2±1.8)cm,体质量48~68 kg,平均(55.6±6.1)kg,平均动脉压(MAP)(85.8±10.6)mmHg,心率(HR)(84.5±10.3)次/min,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7.2±0.8)%。两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组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术前禁饮、禁食8 h,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BP)、HR、SpO2、ECG等,连接BIS VISTA麻醉深度监护仪对手术过程中麻醉深度进行监测。记录IIA组、TIVA组两组患者的MAP、HR、SpO2、PaCO2。麻醉前10 min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面罩吸纯氧3 min后开始诱导。TIVA组全身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1 mg/kg、芬太尼4 μg/kg、罗库溴铵0.8 mg/kg、丙泊酚1 mg/kg。麻醉维持以脑电双频指数及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依据,采用丙泊酚6~8 mg/(kg·h),瑞芬太尼0.05~2 μg/(kg·min),持续泵入。IIA组采用丙泊酚6 mg/(kg·h)持续泵入,辅助吸入异氟醚1%~1.5%。维持术中肌肉松弛,两组均间断追加维库溴铵0.03 mg/kg。两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前15 min停用所有药物,观察并记录苏醒时间。拔管后30 min、120 min随访患者疼痛及恶心呕吐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入室以及手术过程中的MAP、HR、SpO2指标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手术、苏醒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0 min、120 min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统一录入SPSS 20.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MAP、HR、SpO2指标变化情况(表1) 两组患者的MAP和HR在麻醉后均有所下降,两组患者与麻醉前比较,均P<0.05(t=2.269、t=3.041)。组间比较,IIA组比TIVA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t=2.375、t=3.165),MAP、HR上升时间比较,IIA组更快,P<0.05(t=2.497、t=3.096)。术中两组患者的SpO2均在98%以上,但是TIVA组患者的SpO2指标更加趋于稳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197)。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MAP、HR、SpO2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MAP、HR、SpO2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麻醉前比较,aP<0.05;与TIVA组比较,bP<0.05
项目 组别 诱导前 麻醉后 切皮时 切腋窝淋巴结时 手术结束时MAP(mmHg) TIVA组 85.5±10.9 82.6±11.2a 88.4±13.0a 87.5±11.0 84.6±8.3 IIA组 86.3±11.9 81.3±10.8a 80.6±11.9b 88.3±11.4ab 84.8±8.5 HR(次/min) TIVA组 82.2±11.6 80.7±4.9a 82.7±9.0 84.2±11.2 83.1±10.2 IIA组 84.7±11.9 77.8±4.5a 76.7±9.4b 85.0±11.1b 83.7±10.3 SpO2(%) TIVA组 98.5±0.5 98.2±0.6 98.2±0.5 98.3±0.9 98.4±0.6 IIA组 98.2±0.6 98.2±0.3 98.5±0.8 98.0±0.5 98.3±0.4
2.2 两组患者术后30 min、120 min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2) 术后30 min、120 min随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IIA组患者术后120 min有4例患者出现烦躁(9.1%),6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3.6%),均高于TIVA组,P<0.05(χ2=116.936、χ2=122.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术后30 min、120 min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麻醉、手术、苏醒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比较(表3) TIVA组和IIA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882、t=1.791、t=1.367、t=1.566)。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手术、苏醒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麻醉、手术、苏醒以及停药至拔管时间比较(±s)
注: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麻醉时间(min) 手术时间(min) 苏醒时间(min) 停药至拔管时间(min)TIVA组 47 92.7±13.5 107.6±10.9 89.6±11.3 8.5±3.3 IIA组 44 92.2±10.7 107.3±12.6 90.4±12.1 8.3±3.6
2.4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情况比较(表4) TIVA组和IIA组两组患者PaO2、PaCO2、HCO3-、pH值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肺换气功能均较稳定,没有缺氧情况和CO2蓄积。
表4 患者麻醉前后PaO2、PaCO2、HCO3-、pH值变化情况比较(±s)
表4 患者麻醉前后PaO2、PaCO2、HCO3-、pH值变化情况比较(±s)
注:组间比较,P>0.05
组别 项目 麻醉前 麻醉后 停止泵注前TIVA组 PaO2(mmHg) 89.5±3.5 94.3±3.9 95.1±2.8 PaCO2(mmHg) 42.5±3.0 43.3±2.8 43.6±3.0 HCO3-(mmol/L)23.7±1.3 23.6±0.9 23.5±1.7 pH 7.37±0.1 7.38±0.2 7.40±0.1 IIA组 PaO2(mmHg) 88.5±3.8 94.9±2.6 96.2±3.0 PaCO2(mmHg) 42.7±3.8 44.0±1.7 44.1±2.3 HCO3-(mmol/L)23.5±1.6 23.7±1.1 23.2±0.7 pH 7.38±0.1 7.40±0.6 7.41±0.2
3 讨论
静脉麻醉所用的麻醉剂主要为丙泊酚、咪达唑伦和芬太尼。其中芬太尼是一种较强的镇痛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小,不仅有利于维持血药浓度,缩短术后苏醒时间,而且对术中的镇痛效果明显,与丙泊酚配伍可增强其镇痛作用,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且作用时间短,不影响丙泊酚的意识和定向力的恢复,这两种药物配伍在临床使用较为广泛[3-4]。丙泊酚被称为超短效静脉麻醉药,是一种新型的麻醉药物,已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其药效快且平稳,对于患者的副作用也较小,术后患者也可很快恢复意识,但镇痛效果较差。临床上一般将丙泊酚与阿片受体类药物联合使用,既可达到镇痛效果,也可保证术中的安全性。而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合成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其药理学特性独特,具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的特点,持续用药无蓄积效应,术后恢复快[5]。瑞芬太尼是通过血浆和组织液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来降解,进而代谢出体外,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且输注时间的长、短不会影响持续输注后的半衰期,在停止用药后10 min内就可代谢干净[6-7]。因此,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具有协同作用,在临床麻醉中具有诸多优势。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不仅降低了各自药物剂量,还可以避免过多使用镇痛药物而导致苏醒延迟。本组观察中,两组患者麻醉后MAP、HR均有下降,但与全凭静脉麻醉的TIVA组比较,静吸复合麻醉的IIA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且IIA组MAP、HR上升比较快,这也说明了行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术中呼吸和循环系统更加趋于稳定。由于两组患者均为面罩给氧辅助呼吸,两组患者SpO2均在98%以上,且没有发生CO2蓄积,可能是由于患者有自主呼吸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帮助CO2的排出。在对两组患者PaO2、PaCO2的对比中也证实了这一点,TIVA组和IIA组PaO2、PaCO2值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肺换气功能均较稳定,也说明面罩给氧辅助呼吸不会发生CO2蓄积[8-10]。
本组观察中,TIVA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手术过程中,麻醉平稳,恶心呕吐以及烦躁等不良反应较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的IIA组,P<0.05。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静吸复合麻醉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联合吸入异氟醚,不可避免的使麻醉药的特殊气味在患者清醒时对其产生不适,且由于静吸复合麻醉是通过吸入麻醉剂来麻醉身体,而当患者吸入药物时,可能会使大脑处于暂时缺氧状态,患者会产生窒息感,且药物经呼吸道进入,会对呼吸道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静吸复合麻醉不良反应较静脉麻醉高。两组患者麻醉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操作的可控方式均较好。
综上所述,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静脉麻醉与丙泊酚复合异氟醚的静吸复合麻醉相比,患者术中肺换气功能均较稳定,都未发生苏醒延迟,但是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静脉麻醉在呼吸和循环系统方面更加趋于稳定,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适合麻醉维持。
[1]陈莉丽.不同麻醉方法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1-5.
[2]移小峰,嵇富海.不同麻醉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548-2549.
[3]李毓,邢群智,韩学昌.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胸科手术全麻维持的麻醉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5):72-73.
[4]Kim TY,Kim DK,Yoon TC,etal.Myocardialinjury in remifentanilbased anesthesia for pump coronary arlery bypass surgery:an equipotent dose of sevoflurane versus propofol[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11,39(3):418-425.
[5]WitkowskaM,KarwackiZ,RzaskaM,etal.Comparisonof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and tota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with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for lumbar microdiscectomy[J].Anaesthesiol Intensive Ther,2012,44(3):138-144.
[6]李蕾.异丙酚复合苏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J].吉林医学,2012,33(36):7902.
[7]骆宏,杨恒,胡友洋,等.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10):1213-1216.
[8]熊立红.喉罩与气管插管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乳腺癌手术病人麻醉效果比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88-90.
[9]秦玲,曾文斌,韩丽春,等.喉罩通气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杂志,2010,26(6):507-508.
[10]黄乐林.麻醉方式对序贯式双肺移植患者呼吸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27):4304-4309.
2015-08-17)
1005-619X(2016)02-0172-04
10.13517/j.cnki.ccm.2016.02.029
225700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