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情结下的宣纸文化:《收藏》杂志参加中国宣纸博物馆宣纸文化研讨会
2016-07-16
F近年来,宣纸市场一路看涨,每刀宣纸的价格从2010年的400元涨到目前的2000元左右,进入收藏领域的老宣紙价格更是翻倍增长。由于原料成本不断提升以及人力、资源匮乏等现实困境,使得这种上涨的趋势还在加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宣纸不等于好的绘画,但好的绘画确实依赖好的宣纸。到了现代,已经发展出了“材料学”的学科研究,不但国画如此,油画也是如此。
2016年4月20日,安徽泾县中国宣纸集团、中国宣纸博物馆举办“书画同春——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家作品展”,同时召开“大国工匠·中国宣纸文化研讨会”,《收藏》杂志社作为媒体协办参与其间。唐辉、杨惠东、张桐瑀、石峰、刘罡、崔东旭、赵建军、马硕山等业界知名书画家、理论家、新闻媒体人士、宣纸股份公司领导等参加了研讨会。
作为荣宝斋集团的副总经理,唐辉对宣纸有很深的感情,他在发言中回溯了荣宝斋的历史。“没有宣纸,就没有荣宝斋。”在他看来,“宣纸之于书画家是创作的根本,因而,今天论坛上艺术家与宣纸制造者的对话无疑是两个终端的对话。”
中国宣纸集团董事长胡文军表示:“宣纸要对艺术负责,对创作负责,更要对历史负责。优质的宣纸与上乘的作品相结合,才能实现品质和传承。”中国博物馆书画创研中心负责人石峰在发言中表示,国博书画创研中心将成立以来第一次京外展览放到了宣纸的故乡泾县,是感受到了宣纸千年魅力的召唤,对于宣纸文化,艺术家要了解更多,对于宣纸的特性,艺术家更要了然于心,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的艺术精品。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桐瑀以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杨惠东则均从宣纸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角度,提出了宣纸品种应该多样化,不断创新和尝试,在恢复古法、仿古溯根的基础上,探索当代宣纸制造的更多可能性。中国国家博物馆参展艺术家赵建军着重指出了宣纸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中国文化是诗性的文化,它含蓄而内敛,却同时包含多种可能性。而宣纸恰恰表达了这种‘诗性,赋予其巨大的张力和创作空间。”《中国文化报》总编室主任黎宏河更加侧重新时代宣纸的发展和创新。他认为,应该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将科技融入传统技艺,寻求当代宣纸的突破与创新。
《收藏》杂志则从收藏的角度提出了宣纸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当今市场老宣纸价格高涨,宣纸本身越放越好,逐年升值。如何规范宣纸的收藏体系和评判标准,拓展宣纸作为藏品的市场价值,也成为未来亟需考虑的问题。存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宣纸博物馆的建立,会对刚刚兴起的宣纸收藏有“标准器”的意义。
会后,《收藏》杂志与中国宣纸集团董事长胡文军做了简单沟通,胡文军认为,目前宣纸博物馆的馆藏主要是宣纸和书画作品,大概有上万件,最重要的藏品是国家博物馆调拨的一批老宣纸,还有征集和自藏的宣纸几千刀,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系统性收藏,但还需要在未来更有制度化、系统化以及专业化的研究,希望与《收藏》加强合作与交流,让藏家真正认识到宣纸的意义和收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