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16-07-16于立生许小鹏

海峡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危机意识危机体系

于立生 许小鹏



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于立生 许小鹏

莆田学院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它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所讲授知识的特殊性和强实践性。高校的实践性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实习,二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均出现问题,满足不了学生实习和实训的要求,因此,探索适应高校科学转型发展和切实可行的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已十分迫切。

公共危机管理 校内外实习 教学体系 转型发展

公共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特别是在当今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的前提条件下,可能引发危及公共安全和扰乱正常秩序的突发性危机事件,而往往危机事件又是人们没有事先意识到、不易被察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临界状态下突然发生。因此面对突发危机,人们很难把握和预测,了解危机的态势和发展动向。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危机和灾难也在所难免,并与每一个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公众的危机教育刻不容缓,必须进一步提高社会整体的成熟度,高校作为聚集当代大学生的载体,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最具有敏感度的机构,在复杂多样化的社会问题凸显的现阶段,高校应对来自社会公共危机,培养具有公共危机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学生十分重要。

1 公共危机管理教学概况

1.1 公共危机管理教学的内涵

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吉尔、S·亨廷顿、C·蒂利等。已有的危机管理理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们从各个方面对危机成因和危机管理进行了全面研究。西方学术界、政府、非政府组织(NGO)及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危机管理相当重视,并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各类历史危机事件进行总结,从不同角度对危机进行深入分析,为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关于危机管理的主要理论模型包括:罗伯特·希斯的4R模型,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Fink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即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Mitroff的五阶段模型,即信号侦测、探测和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学习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必须摒弃以“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重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当然,这种重构并非意味着在原有学科体系基础上,单纯靠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来实现,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构建校内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然而专门研究公共危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论述尚不多见。

本文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教学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如高校)在非危机状态下,在有意识创设出的特定刺激环境中运用宣传、培训、演练等手段,来提高社会公众危机状态下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及处理危机的能力,最终提高全社会危机应对能力的行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危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2 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有机结合的意义

丰富公共危机管理的教学课程,使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机会有机结合,对提高公共危机意识具有重大的意义。

1.2.1 增强大学生危机意识和提高危机处理能力,促进社会的稳定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储备,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促进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机会结合,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实践能力的环节和机会;通过模拟实习、现场实习等环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学生危机处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突发性事件过程中“沉着应战,妥善处理,积极疏导,促进稳定”的能力,促进社会稳定,为国家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2 促进高校公共危机管理教学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经验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对这门课程进行重置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构建校内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实现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建立一个稳定的制度性平台,促进公共危机管理教学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经验,这是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1.2.3 公共危机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作用 危机事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不仅来势凶猛,而且其危害后果会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连续地扩散,危机时刻都有被扩大的危险。危机的这种破坏性极大、时间性极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非常规范的应急措施,常规方法并不适用,危机意识的教育在与危机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增强社会总动员效果,使应急决策得到全面落实。

2 公共危机管理教学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对公共危机管理缺乏思想上的主动性

受传统危机意识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危机是社会发展不正常的现象,和工作中的重大疏忽有根本的关系,通过人为的努力完全可以避免;也认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较低,很多地区和学校对公共危机管理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经历过实践,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在危机管理教学中,只是简单的授课,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工作。学生上课也只是把它当成作业来完成,危机管理教学的目的没有达到。加上专业自身较为抽象,大学生对本专业了解不足,缺乏兴趣,导致其积极性不高。学校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学校为了避免麻烦和出现安全事故,对一些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也仅仅是要求其理论性,并不注重其实践性。因此,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教学不够重视,没有规划出完善的教学体系目标,直接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2 忽视危机认识教育,缺乏危机应对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由于人们侥幸的心理习惯,忧患意识比较缺乏,总是不喜欢将事情从最坏的方面去设想和准备,在思想上对危机管理也不重视,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这势必会造成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也就不可能做好应急的管理工作。2003年,“非典”初期的信息传播失控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即使是意识到有可能出现公共危机,制定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但由于不是从心理上真正重视,所以很多预案和措施也往往只是写在纸上,并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

2.3 公共危机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落后

除了危机意识缺乏之外,现有很多危机意识教育的内容也较陈旧,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发生的事件中如果照此办理,很可能不但不能消灭灾害,反而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例如,告诉人们在遇到火灾时,应该用湿手巾按住口鼻,这在木制建筑物较多的时代是完全适用的,可是在今天的现代化建筑物中,有99%以上已经使用了有机化学等有毒的建筑材料,燃烧时会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毒气,这些毒气绝大部分是抑制神经的。这是用湿手巾无法抵挡的。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随身携带防毒口罩,在进入公共场所前提前确认好避难出口。危机教育内容的落后,很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危及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所以,公共危机的教育不仅应从小抓起,更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潮流发展而改变。

2.4 学校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公共危机管理教学

学校为了避免麻烦和出现安全事故,对一些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也仅仅是要求其理论性,并不注重其实践性。因此,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教学不够重视,建设滞后。对于能够规避的问题,学校会选择更稳妥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对待学生的外出问题尤其严格。

2.5 传统的危机管理教学存在片面性

我国关于危机管理的课程主要设置在大学阶段,而在学前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很少涉及,导致人们从小就没有形成危机意识,对公共危机的理解缺乏层次性、准确性。例如,随着公共危机事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谈论或出台一些政策时,很多人在文字表达上,都习惯用“突发事件”来对公共危机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危机”自身的消极印象。然而实际上“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是不相同的,它们之间无法用等号链接。

2.6 师资队伍和师资结构有待优化

由于高校大量扩招,而教学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普遍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由于听课人数多,教师空间挤,教室环境差,教学设备落后,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而且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该专业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均较强,教师的配置速度没有跟上学校扩招的速度,导致师资力量比较欠缺,师资结构不太合理,难以适应公共管理课程教学的需求。而且,也导致教师对该专业的把握不准确,不知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2.7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而目前高校在课程教学安排上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形式传统,多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过于强调授课内容的理论性、完整性,课堂讲授大多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从书本上现成的概念、原理出发进行演绎和推理,不重视从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管理情境中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导致课堂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空洞说教。而且,课堂教学未开展实践性的学习,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许多高校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还没有形成围绕综合性、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体现在:教学前,缺乏具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缺乏可操作的模拟型教学组织管理实施程序;教学后,缺乏系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2.8 教学辅助配套设施成本高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对危机中的突发性问题要求予以快速、准确地解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决问题的经验是在慢慢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然而,建立实践基地的成本很高,一般高校负担不起。例如浙江省委党校的危机管理实训室耗资超过400多万元,这对于一般文科类专业而言是相当困难的。

2.9 可供学生实习的校外机会少

公共危机管理对应的是政府部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不容有丝毫的松懈。从事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大学生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缺少经验,其公共危机意识还有待提高;虽然大学生对常见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较好,但在处置细节方面掌握得还不够全面、深入;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意识和能力较弱,应对公共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加强。基于此,校外机构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较少,现有平台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实践需求。

3 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机会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对策

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在凝聚社会人群的基础上想要完全杜绝危机发生是不可能的。对此,学校要针对自身特点建立合理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教学体系,对危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在校内外实习机会的结合上充分确保学生不仅要学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操作能力,在有危机发生的迹象或者危机发生的时候,可以作为危机响应者。学校危机管理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按照一定秩序,从目标、内容、管理和保障四方面同时着手,有序开展危机管理活动和实施危机管理教学方案,明确各方职责,开展危机管理相关课程和课题研究。莆田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重置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包括对教学观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一系列内容的置换,建立一个以校内外实习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对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并对此进行优化,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危机管理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出一批理论与实践基础兼备的学生。

3.1 树立合理的教学体系规划目标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就应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特别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实践。高校应努力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人才,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通过调整教学目标、调整培养计划构建目标体系;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从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管理体系;从师资队伍、设备设施、实践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保障体系。

3.1.1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必须将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对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提高理论水平;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增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如情景模拟、政策分析、案例演习、社会调查专题研讨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2 提高院系领导对公共危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部门要将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纳入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增强院系领导的重视,安排有关领导对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对院校的各级教学部门进行考察,检查结果与教职工奖金挂钩,从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能力,通过培育和完善危机管理研究队伍,积极组织相关力量共同开展危机管理研究,力求为学校危机管理提供指导。

3.1.3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学员自评与基地指导者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和终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实习课程进行测评。一是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学院的实习内容为基础,设计合理、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二是建立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对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综合评价。三是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按实践教学计划执行的系部和个人实行严厉惩处;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系部和个人予以相应的奖励;对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实行嘉奖制度。

3.2 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3.2.1 加大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宣传力度

公共危机管理这门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深入人心。有些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但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层面,缺乏实地操作和演练,导致学生在面对公共危机情况时依然手足无措。因此,要加大宣传,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特别要提倡让每个高校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机会。

3.2.2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教学手段

可以将危机管理这门课分为地质灾害、消防、群体性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四个类型,分别与地方上的国土资源局、消防支队、信访局和食品药品监督局建立实习关系,或依靠实地实习,或邀请各单位专家来学校指导模拟实习,或参与实际突发事件的处置,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危机处理能力,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校内外实习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取公共危机管理模拟、讨论式教学等手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或者班级分成各个小组,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每个小组提前布置课题,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也可以走出教室参与实践,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最后由老师作总结。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和提炼观点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和实践的能力。

3.3 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管理措施

要做好学校公共危机管理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方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尤其是政府部门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为学校危机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与合作。政府应协调各部门为高校危机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教学合作关系。加强对公民危机意识的培养是政府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培养全体公民的危机意识可以在危机来临时,保持社会和国家的稳定,维护局势,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依靠学校自身,将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学生需要到政府相关部门去学习更多的知识,通过和政府相关人员的深入交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政府部门人员也可以根据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断完善相关的应急措施。

学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一般而言,公共危机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依次呈现出以下三种状态:潜伏状态、爆发状态和完成状态。对此,在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既要建立危机爆发之前的预防机制,也要建立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同时还必须建立起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只有同时具备这三大主体部分,才能构成完整的学校危机管理体系;才能形成“预防——应对——改进——再预防……”的良性循环,使学校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持续改进、持续发展。

3.4 落实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保障方案

3.4.1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凸显自身特色优势

调整课程设置,适度增加与公共危机管理学科相关的课程;对交叉学科进行整合,尤其对一些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的课程要进行合并;合理安排开课顺序,优化学时分配,确保课程设置的有机联系和整体统一。此外,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如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必须安排一定的校内外实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4.2 注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应合理配置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并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优势,使学校和政府相关人员共同推进公共危机管理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学校应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设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基金投入,承担带队老师和实习学生的基本交通费用。

3.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的学术骨干。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名校进修或访学,不断提升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以及实践方面的能力。建立师资互聘机制,选派教师到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交流学习挂职锻炼,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及专家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如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兼职指导毕业论文等。

[1] 张成福,唐钧,谢一帆.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务实[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 蔡峻林.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陇东学院学报, 2012, 23(2): 132-134.

[3] 罗伯特·希斯. 危机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 郭济. 政府应急管理实务[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 佟林, 佟楠. 浅析中国政府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 2012(18): 191-192.

猜你喜欢

危机意识危机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支付宝变蓝、张朝阳自省,危机不可怕没有危机意识才可怕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测测你的危机意识
“危机”中的自信
陕西榆林:树立水危机意识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