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2016-07-16王凝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

王凝(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大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王凝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本研究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人际交往智能的维度进行能力分类,来衡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调查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在人际交往智能各维度上差异较大,效果最佳的是人际联系能力,其次是组织策划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中,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且差异较大。学生在小组中担任角色与学习效果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人际交往智能 学习效果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23

合作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新型的较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在学生之间引发讨论,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与此同时产生新知识、新思路。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共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常首先是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接着各个小组依据教师所布置的主题和任务分配角色搜集相应资料,经过数次小组讨论后,小组成员们整理和撰写相关内容,最终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和报告小组研究成果,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就该课题展开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的缺陷,而又面对大班教学中学生能力差异参差不齐的现状提出的教学组织形式。现如今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大学的大班额教学中,这样可以缓解教学压力,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点,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以弥补自身不足。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很多授课老师都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教学形式,已成为学生日常可以学习的一项任务。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已经成为普遍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现状调查,以了解参加小组学习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利用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来检验。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工作单位、社会职位对其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学校要施以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展示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一所独立院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此校的大班额教学中被广泛实施。本研究以14个学院、31个专业方向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我们将31个专业分为文科、理科、管理类、艺术类4个大类。其中,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在调查中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于学校公共课、宿舍区、各学院固定班级共发放问卷400份,请被试按照要求当场填写调查问卷,并在填写之后回收。在对所有回收问卷进行信息审核和质量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有效问卷391份,回收率为98.5%,有效率为97.75%。研究对象中,男生有80人,占被试总人数的20.5%,女生有311人,占被试总人数的79.5%;大二、大三学生共343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以及吸收一些学者的研究,根据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参照人际交往智能理论自编了一套调查问卷。人际交往智能,包括4大要素:(1)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2)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3)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4)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体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1]。本研究结合人际交往智能的4要素以及社会实践,把人际交往能力分为5个维度作为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指标,分别是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学习分析能力和人际联系能力。问卷的题目形式采用填空和选择,其中有3个人口分布学基本信息的填空,34道选择题,在选择题中前6道是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情况,之后28道题采用5级计分制,从“无”、“低”、“一般”、“较高”、“高”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测量的最低分数为28分,最高分数为140分。

调查问卷分布情况如下:

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性别、专业、年级)

2.被试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情况 (1-6题)

3.被试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后对其个人能力的影响 (7题)

本研究依据人际交往智能,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1)沟通能力 (A1—A4题)

(2)组织策划能力 (A5—A10题)

(3)创新实践能力 (A11、A14、A15、A16题)

(4)学习分析能力 (A17、A18、A19、A22题)

(5)人际联系能力 (A12、A13、A20、A21、A23—28题)

为确保此项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问卷收集后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的克隆巴赫 (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数检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总信度α=0.968,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已达到设计标准。通过信度分析各维度的检验结果分别是:能力维度α=0.925,组织策划能力维度α= 0.901,创新实践能力维度α=0.837,学习分析维度α=0.811,人际交往能力维度α=0.915。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其中主要运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频次分析、信度及效度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

问卷结果分析见表1。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上的学习效果较好,而学习分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上的学习效果偏低。人际联系能力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其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的学习效果也较高,人及联系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与学习分析、创新实践和沟通能力差异显著。而学习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学习效果略高于沟通能力,它们3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1  各能力维度学习效果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可参加小组合作学习对其人际交往智能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加德纳对其多元智能理论中人际交往智能的分析有一致性。加德纳认为合作学习是培养人际交往智能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一结论同样在本研究所选取的高校得到了验证。在分析结果中,人际交往智能领域下的人际联系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得到了提升,而学生对学习分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认可度较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因一个研究问题而组成一个组的学习形式,其中更多涉及的是小组同伴之间的协调,任务的分配,发表意见的次序以及观点的整合,只有在有序的安排之下各小组成员才能各司其职,努力完成被分配或选择的学习任务,以为小组问题的解决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小组成员锻炼组织策划能力,学生的这一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小组学习任务执行与完成中得到提升的。而且,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要彼此尊重各自的观点,体察他人发表观点的立场,注意倾听同伴的意见,所以一定时间的学习可以使人际联系能力得到提升。

(二)学生不同的参与动机在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效果比较

通过研究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动机得知:为了提升自身合作能力而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得分最高;为了结交学习伙伴,探究理论知识而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得分接近总体平均值;而只是为了响应老师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学习效果得分最低。而且从表2中也可以看出,以响应老师要求的为学习动机与结交学习伙伴、提升合作能力、探索理论知识的动机在学习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2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动机的方差分析

说明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动机对学习效果,对人际交往智能领域下的各维度能力提升有重要影响。学生正确的、与其相匹配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能力提升程度有积极影响,而盲目的、为要求而行动的学习动机不利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和应有的能力提升程度。

(三)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积极性的学习效果的比较

通过调查研究对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方差分析,观察表3得知每次积极参加和经常积极参加的学生,与有时积极参加和很少积极参加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也就是能力提升上存在显著差异。每次积极参加和经常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平均值明显高于总体平均值,高于有时、很少积极参加的学生。本研究进行了相关分析,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呈显著的正相关 (r=0.281,p<0.001),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表3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上的方差分析

(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在其学习效果上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在学习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担任组长与否,对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能力提升程度不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担任组长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得分较高;而在小组学习中作为小组组员的学生学习效果相对组长来说学习效果得分较低。

表4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在学生角色上的差异

三、讨论

(一)大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

人际交往智能,即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的才能。有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做到善解人意,很快领会他人的心思、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并解决问题,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作为8大智能中重要的方面,它主要指在与人交往合作中,能够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以此为信息做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要想在学校中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恰当适用的好方法,而且在目前的教学领域中合作学习又是一种热门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得益于众多学者和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它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又为教育研究提供实践数据。

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学生人际交际智能的培养”,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并加以落实。在素质教育的诸多内容中,教育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可视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不仅是高校,整个社会都应该在终生教育体系中注重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引导每位学生及社会人士清楚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规则,能够在与人交往中做到善于沟通和与积极合作,成为一个能够有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的人。尤其是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他们只有掌握了社会交往必备的沟通、合作能力,才可能获得打开社会、人际资源大门的金钥匙,成为德才兼备的、真正有实际能力的合格人才。

(二)学生不同的参与动机在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效果比较

研究结果说明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动机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学生正确的、与其相匹配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能力提升程度有积极影响,而盲目的、为要求而行动的学习动机不利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和应有的能力提升程度。

其中为了“提升自身合作能力”而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得分最高;而只是为了“响应老师要求”,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学生,学习效果得分最低。成就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为了完成任务具有追求成功的内部动因时,那么他便会努力去追寻特定的目标,如果学生是带着“提升自身合作能力”的内部动机走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他自身的内驱力会引导他在合作学习中努力完成任务、与组员积极配合,所以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抱着“响应老师要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外部,可以用桑代克的学习强化动机理论来解释,这里的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生行为的推动力量,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顺利通过课程,避免受罚而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所以他们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积极性的学习效果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有影响。经常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完成小组任务的学生,他们把小组学习任务视为一种责任,关心小组合作的成果,享受积极参与过程中的收获与成就,在过程中积极投入,相应也收获了能力提升的学习效果。不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经历投入在学习任务上,抱有一种依赖他人的心态,认为即使自己不积极参与最终任务也可以完成,最终老师只看小组汇报的结果,自己付出与否谁都看不到。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少投入热情与积极性,相应地也没有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提升程度较低。

(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同角色的学习效果比较

说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影响学习效果,担任组长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较多的任务,为同学们安排学习任务,补充收集资料,协调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议,传达教师的要求及学生的问题等。所以在这一过程中组长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加上能够被推选为组长的学生一般本身就具有某种能力上的优势,再经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结论

(一)关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结论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较好。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的维度进行能力分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之后,学习效果最佳的是人际联系能力,其次是组织策划能力。相对来说,学生在学习分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上的学习效果较差。

(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相关因素的结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中,学生为了“提升自身能力”的内部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积极影响,而只是为了“响应老师要求”的外部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影响较低。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在小组中的参与度越高、参与频率值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在人际交往智能中的得分也越高。学生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担任组长的学生与普通组织员的学习效果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多元智能理论[DB/OL].百度百科.http:// baike.baidu.com/view/94480.htm.

[2]陈慧芳.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3]陈文斌.学习型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展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3).

[4]王爱勇.学生课堂展示于教师有效指导[J].教育探索,2011(6).

[5]吕燕.论合作学习的六要素——以课堂展示为例[J].科教导刊,2010(12).

[6]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 (8).

[7]王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河题及其解决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责任编辑:刘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105-04

[收稿日期]2015-09-23

[作者简介]王凝 (1993-),女,汉族,内蒙古丰镇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On Learning Effect and Related Factors of Groups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WANG N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9,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ardner’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among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for ability classification,this study measure students'learning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group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different in each dimension of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the best ability is the interpersonal contact ability and the second is the organizational planning ability.In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groups,different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learning effect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learning effec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nd quite different.At the same time,the students’role and learning effect is different.

Key words:groups cooperative learning;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learning effect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
基于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量化的课程考核研究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线上网络课程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