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6-07-16毛海丽古丽鲜吐尔洪闫婉玲
毛海丽 古丽鲜·吐尔洪 闫婉玲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毛海丽 古丽鲜·吐尔洪 闫婉玲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行MHD的患者38例死亡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MHD的存活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感染、高血压、贫血及高龄。结论 控制患者血压、改善贫血症状、早期治疗感染等措施均可从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层面上进行预防,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原因;危险因素
近年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患者较多,透析技术也使得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得到了改善,而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患者在透析期间的病死率问题[1]。患者在透析期间死亡部分与透析本身相关,而也有患者自身危险因素,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MHD的患者38例死亡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在36~77岁,平均年龄(50.1±7.4)岁;多囊肾1例,慢性间质性肾炎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高血压肾损害4例,糖尿病肾病10例,病因不明4例;选取同期行MHD的存活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在35~77岁,平均年龄(49.9±7.2)岁;多囊肾2例,慢性间质性肾炎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高血压肾损害6例,糖尿病肾病15例,病因不明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原发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采取由德国Fresenius Medical Care 4008B透析机、碳酸氢钠透析液及德国生产的140H血滤器和PES16LF透析器,透析器则是聚砜膜及醋酸纤维膜,膜的面积控制在1.6 m2,透析液的流量控制500 mL/min,进行本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本次采取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的方式则为血液透析滤过及血液透析[2]。
1.3观察指标:主要记录观察组的死亡原因,并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专业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死亡原因分析:观察组死亡患者38例,其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有18例(47.37%),包括脑出血、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其次死于感染的患者有12例(31.58%),包括导管感染及肺部感染;肿瘤4例(10.52%),恶液质3例(7.89%);因此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
2.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钠、感染、肌酐因素作为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有感染、高血压、贫血及高龄。见表1。
表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MH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结果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占患者死亡原因的首位,MHD患者可能因为多种因素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并且发生原因可能具有综合性[3]。而感染则为MHD患者死亡的常见危险因素,由于MHD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较为提下,透析不充分引起的毒素聚集抑制了中性粒细胞,致各类感染发生危险性增加。本研究中因液质、肿瘤死亡的患者较少,属于MHD患者部分死亡原因,肿瘤患者晚期可能发生肾功能衰竭,因此癌因性死亡在患者病死率中也有着一定比例[4-8]。
根据本研究结果,高龄患者由于器官功能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因此属于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之一[9-13]。同时高血压患者也容易因心脑血管而死,属于MH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贫血可能引起的代谢障碍和心肌缺氧可能发展为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因此贫血也与患者死亡相关。
综上所述,对于MHD患者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注意营养,预防贫血,同时合理搭配饮食,控制血压。而透析时机也应把握好,每次应充分透析。在MHD患者所出现的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避免因免疫力低下导致严重感染的发生。同时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更应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参与锻炼,增强免疫能力,放松心态。针对以上MH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可延长患者存活期,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宗伟钧,张翼翔,等.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120-2122.
[2] 边晓慧,刘大军,郑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五年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77-780.
[3] 蔡宏,张伟明,严玉澄,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的变异性和死亡相关[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1):12-16.
[4] 王文龙,柳茂森,王会玲,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性反应状态与其住院及死亡风险的临床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2,28(5):383-387.
[5] 董钊扬,尤黎明,郑晶,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追踪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8):14-16.
[6] 何娇玲,张丽娜,黄惠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2005,19(12):1803.
[7] 储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急诊透析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0):153-154.
[8] 吴凤玲,丁士新.低温透析防治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状性低血压的探讨[J].安徽医学,2005,26(6):546.
[9] 尹丽霞.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情绪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8):73-74.
[10] 韩呈武,于雪莹.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0):963.
[11] 孔祥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与健康信念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12] 李飞.通脉口服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13] 吕丛奎.MIS评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5-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