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的人才诉求研究*
2016-07-16刘邦华周怀球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刘邦华 周怀球(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
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的人才诉求研究*
刘邦华周怀球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人才诉求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探索出现阶段全国运动会体育文化传承对人才诉求的基本趋势。通过对历届全国运动会的体育文化传承理念的理解,对人才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人才的选择和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国民对体育文化传承精神的人才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对体育文化传承的人才诉求进行探讨,形成具体理论观点,为全运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全国运动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的简称为全运会,是我国赛事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国内综合性运动会。全运会在我国已经走过了52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一共举行了十二届,正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体育文化传承正是全运会中重要的理念,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积极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优秀体育人才可以服务于我国全运会的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不适合现在的思想就应该做出调整。因此本文从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出发,具体分析第一到第十二届全运会体育文化中人才的发展,总结出以后会需要哪种人才,并进行相关叙述。
1 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的背景
人才诉求,顾名思义,指的是对人才的需求,而体育文化传承的人才诉求则是体育文化传承中所需要的人才。在全运会当中,对体育文化传承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例如在山东省举办的十一届全运会过程中,一万人就拥有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需求越来越高,但对人才的选择性与人才的储备量令人堪忧,这不仅影响我国全运会体育文化的发展,对全运会工作的展开与进行也有一定的妨碍。而在我国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有许多条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的选择的条令,这更加让人们确信体育文化传承中人才的重要性。全运会是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已经举办了十二届,当今全运会正拥有着极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全运会比赛项目的设置除武术外基本与奥运会相同,其原意是为国家的奥运战略锻炼新人,选拔人才。因而各省市的竞争十分激烈,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教练员以及各方面为运动员服务的体育专业以外的人才,但因为各省市视全运会的成绩为其体育及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以金牌为目的,开始注重运动员的成绩却忽略了许多除运动员以外的人员,与举办全运会的原意背道而驰,不可磨灭的是全运会为提高人民体质和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有一定基于体育人才对全运会的贡献。而关于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方面的研究还不太多,没有形成具体理论观点,本文通过对第一到十二届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方面人才的研究,进行思考,使人们对全运会人才需求进行重新认识,促进全运会体育文化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全运会项目及其人数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第二届、第四届、第十二届全运会进行详细论述。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的文献资料共 30余篇,相关报道20余篇,深入了解了我国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对人才诉求的背景状况和相关文章。
2.2.2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历届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的培养性、范围性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的发展方向。
3 结果与分析
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综合情况见表1。
3.1我国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的发展
在1959年我国第一届全运会中比赛共有36个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棒球、女子垒球、水球、马球、田径、公路自行车、体操等,表演项目也有赛车、自行车、自由式摔跤等6项,而第一届全运会参赛运动员仅7707人,人才在当时显得格外缺乏。就整体而言,中国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发展才刚刚起步,许多项目的人才未被发现。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第四届全运会中参赛运动员达到了15189名,这是我国体育人才方面的一个转折点,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对体育人才的认识加深,对体育人才培养开始重视。当今,第十二届沈阳全运会中虽然运动员人数只有9000多名,但在运动员以外的人才如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社会体育人才方面成倍数的增长。从这些参与全运会人才人数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已经认识到体育对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追求人才的需求量与质量,但如今,全运会体育方面人才随处可见,说明我国对体育文化传承人才诉求上有更透彻的认识。
表1 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全运会体育传承人才综合分析
3.2历届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综合特点分析
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共举行了十二届全运会,其对体育人才诉求上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本文对我国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全运会对人才的吸纳培养以及重要事件进行整理,并对第二届、第四届、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人才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3.2.1第二届全运会体育人才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届全运会开幕式是1965年在北京举行,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面对这样的局势,我国在体育人才方面的要求并不多,超高水平型比赛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是地区对体育传统项目比较熟悉的人才参与,并没有达到世界水平,而世界上高出我国水平的运动员比较多,所以当时急需培养体育人才,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看法,加强对体育运动的见识。
3.2.2第四届全运会体育人才发展特点分析
第四届全运会开幕式于1979年在北京举行。我国在这段时间刚经历一场重要的改革,对体育方面人才开始重视,也培养了许多体育人才,参赛人数达到了一个峰值,越来越多的体育人才参与到全运会当中,但是人才的质量却并没有提高,虽然参赛人数达到15000多人,可达到世界水平的运动员却寥寥无几,因此我国需对人才质量进行筛选并改变古老的训练观。
3.2.3第十二届全运会体育人才发展特点分析
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沈阳举行。此次开幕式完全具备奥运水准。规模庞大的同时,对人才的重视达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全运会开始对体育传承方面各项人才进行收纳,包括社会体育人才、竞技体育人才等,这是现今我国对体育人才方面认识的一个巨大的飞跃,而第十二届全运会也是继 08年奥运会后又一次巨大的飞跃, 此届运动会真正的达到了高水平人才、多方面人才的吸取。然而,现在体育人才开始转而把金牌当成唯一的成功标准,‘唯金牌论’在此届全运会中盛行,体育传承性人才开始歪曲了传承的道路,极少数人为得金牌不择手段,大多数省份只认金牌等,我国对此急需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3.3对上述几届体育文化传承人才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通过对上述几届全运会分析得出历届全运会在不同阶段对体育传承人才的诉求都在发生变化,第二届全运会在建国初期,我国体育文化刚刚在起步阶段而急需大量体育型人才,所以追求的只有多而忽视了对体育人才质量以及全面型的吸纳。在第四届全运会,人数达到了顶峰时期,达到了建国初期的要求,从第四届开始慢慢人数减少,我国开始重视对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加强了体育人才,但是进入了一个误区,即体育传承人才等于竞技体育人才。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当中我国对体育人才的认识得到了加深,开始吸纳全方面的体育人才,但开始歪曲对全运会体育传承性的理解。我国必须对体育人才的素质以及体育运动最开始的初衷进行重新认识。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对运动员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人数上以及质量上都有很高的建树,但缺失精确的运动员以外的人才统计,这代表着我国对复合型体育人才、运动员以外人才的轻微忽视。实际上运动员以外的人才诉求才是我国现今体育现状的重中之重,这些人才包括营养师、教练员、裁判员、数据统计分析人才等等,一些人才甚至包括天气分析师都值得去重视他们,运动员的成绩与这些人才息息相关,每一个运动员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铺垫,这些铺垫成就了运动员高水平的发挥。在全运会第一届到第十二届当中,运动员以外人才数量也越来越多,可是对有些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入,大部分是半路子出家。因此,我国现今应该对培养运动员以外的人才,吸纳更专业的人才上给予充分的重视。
4 全运会体育传承人才诉求改革结论与建议
4.1全运会体育传承人才的范围性
当今全运会不止是运动员的竞争,运动员背后的竞争也相当的激烈。一个好的运动员身后站着无数为他取得优异成绩而铺路的人才,范围相当之广。运动员一天的饮食、成绩记录、穿的装备甚至运动员比赛当天的心情都有专人负责。在全运会当中,各省对运动员以及成绩的重视直接让对这些人才的挖掘达到了巅峰。
4.2全运会体育传承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事业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有关的调查中,作为我国培养人才渠道的高等院校以及体校,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教育理念等方面,有着很多不利于体育传承人才培养的因素。体教分离是我国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制约,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导致开展全运会以及体育运动初衷的丧失。因此,我国须从全运会出发,从大到小,加强对运动员教育水平的要求,可适当设立门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4.3对比中美体育人才培养与吸纳
我国体育教育体制的基本形式为小学、中学、大学、学术团体等,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是分离的。竞技体育的基本形式为:少体校、青年队、专业队(职业队)。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竞技体育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国争光。这种体育教育体制与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但从全面培养人的角度上来看却有失偏颇。美国体育教育体制的基本形式为小学、中学、大学、俱乐部,其特征是体育与教育基本融为一体,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全国大、中学体育协会的宗旨是促进校际运动竞赛成为整个教育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使运动员成为整个学生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校际竞赛达到多方面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目的。两种体制在形式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差异导致了其它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从中可看出我国对人才的培养是体教分离,而美国则是体教结合。我国运动员与学生是分开的角色,被孤立的角色,培养出来只是为了比赛取得好的成绩。不难看出我国对人才的诉求上也是单一的选择,体育传承则只传承了比赛的激烈丧失了体育传承的本质。
4.4我国对体育人才诉求的改革
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如联合教育部共同下发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3个配套文件,在体校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办学资质标准、学习和训练时间的要求等方面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2012年周期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中强化了运动员文化教育考核条款,规定若未实施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当地教育规划、纳入当地教育经费的体育学校不得参加认定工作;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学校未能解决办学资质,没有文化教学任务又不能很好地解决运动员就近文化课学习的体育学校,也不得参加认定工作。从中看出,我国开始重视体育人才的素质,为了杜绝高水平、低素质的体育传承人才,开始出台强有力的政策。
4.5结论
通过对历届全运会体育传承人才诉求及诸多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我国对全运会体育传承人才诉求方面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仍然面临着险峻的问题,以加强体教结合为核心的体制创新是解决体育传承人才队伍不断偏离轨道的根本出路。因此,文章提出转变观念,清除全运会体育发展在认识上、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以及方法手段上的障碍,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创新之路,为我国运动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的诉求提供合理的参考。
4.6建议
通过对全运会体育人才的诉求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全运会体育人才诉求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全运会体育人才诉求提出合理建议。
4.6.1培养复合型传承人才
培养复合型人才与全运会体育人才直接挂钩,重点是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解。复合型体育传承人才是体育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体育传统文化传承,但为体育专业传承人才的体育传承工作创造条件和搭建平台。因此,复合型体育传承人才需要深谙体育传统文化传承的规律。同时,由于科技发展迅速,时代前进快速,复合型体育传承人才需要对外交流,拓宽眼界,与国际接轨。因此,培养复合型体育传承人才需要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其在熟悉本土体育传统文化传承规律的基础上,用国际化的视角辅助体育传统文化传承。
4.6.2提高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的文化教育
对比中美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性还不够完善,现今全运会体育文化传承人才的现状是大多数运动员与其他体育人才来自于体校而不是高校,明确了名次第一的观念,这样丧失了对体育传承本质的追求,因此我国需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建立国家、省(区、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两级督导机制,将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检查工作纳入国家教育督导序列,推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符合体育特点的文化测试模式。在现有的全国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实施网络测试,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性常规测试。
4.6.3提高体育传承人才经济待遇
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提高体育传承人才经济待遇。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先贤古圣智慧的结晶,体育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工作实际上是祖先智慧的传承,在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然而,由于部分传统文化项目与市场脱轨,导致部分体育传承人才的生活拮据,进而影响传承能力和传承意愿,吸纳更多的体育传承人才能使全运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0-16.
[2]马莉.历史构建中的民族历史和社会记忆[J].甘肃理论学刊,2005(05):117-119.
[3]李善峰.第十一届全运会社会效益研究[EB/OL].十一运会官网.
[4]山东大学课题组.“十一运会”综合效益分析概要[EB/OL]十一运会官网.
[5]金玉,潘绍伟,彭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05):82-86.
[6]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02):69-7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890010)
作者简介:刘邦华(1963-),湖南郴州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体操教学与训练。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Talent Demands of Sports Culture of the National Games
LIU Bang-hua, etal.
(PE College,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Hunan,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demands of the National Games in China,explores on the basic trend of talent demand of the sports culture of the National Games in the current stage, through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cept, talent development, talent demand, talent sele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revious National Games, makes people review on the talents of the heritage of sports culture spirit, discusses the heritage talent of the sports cultural, and forms the specific theories,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Games.
Keywords:National Games;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talent 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