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探究
2016-07-15陈跃宏
陈跃宏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地质矿产勘查等方面的技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供给模式也远远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需求。经济发展的快速节奏又给地质矿产勘查以及找矿等方面的技术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本文主要立足于本国地质勘查的实际情况,从地质勘查技术原则、矿产勘查技术、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等几个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地质矿产勘查以及找矿技术的运用和发展。
关键词 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技术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3-0181-03
国家相关部门一直都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抱着高度重视的态度,并及时地结合国家的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并将“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全面地贯穿到整个政策制定中,指导政策的制定,并严格按照地质工作的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工作指导,同时所有的工作开展必须紧紧围绕着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进行,充分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从而确保矿产资源的使用得当[1]。
随着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勘查也越来越艰难,因为随着开发的深入,裸露在地表的矿产也越来越少,开发新的矿产必须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从地质勘查工作原本的属性来看,地质勘查的难度本身就比较大,需要掌握很多方面的东西,着手之前也需要对周围的地质环境和结构进行深入而仔细的调查[2,3]。
因此,要想短时间内能够取得较好的勘查结果,就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出最佳的勘查技术和方法,测绘、物探等一些专业的勘查手段被广泛的使用起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节奏不断地加快,矿产资源的需求也爆发式的增长的,尽管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勘查技术的落后,导致开发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因此,对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必须加快矿产的开发力度,然后提高利用率,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地质勘查技术原则
1.1 统筹规划立足整体
中国地质勘查以及找矿首先要在整个环节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奠定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必须树立整体观,从整个地质勘查的各方面效益入手进行较为全面的考量,确保各个方面的资源的协调与统一,尤其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作必须统一,节奏和步调也必须一致,这样才能方便不同区域之间工作的协调,从而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5]。
1.2 遵循规律合理分配
地质勘查不能想当然的进行,必须结合我国地质的基础条件以及资源分布的详细规律,所有工作的开展必须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也必须充分考虑整个社会的根本需求,社会发展也是有着自己明确的规划,那么地质勘查也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合理制定地质矿产资源的区域布局,从而促进中国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开展[6]。
1.3 有所侧重拓宽领域
新形势给地质勘查也提出了较多的新需求,因此,地质勘查以及找矿等工作必须结合中国当前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充分考虑工程分布的详细情况,立足于实际划分不同的区域,勘查的工作也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进度安排,这样才能将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率最大化,然后能够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将相关的工作领域进行深化和拓展[7,8]。
1.4 依靠科技增强实力
地质勘查以及找矿技术完全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必须充分加强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中国地质勘查中,从而推动地质勘查工作的现代化节奏[9]。地质勘查工作中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地区和领域,先进的科技能够帮助地质勘查人员对这些特殊的地质进行勘查。因此,一套完整的地质科技创新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2 提高矿产勘查技术的措施
2.1 基础工作
首先,分析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环境的分析是提高找矿技术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后面工作展开的基础[10,11]。针对这个环节,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地质统计表,详细地记录当地的地质结构,并将每个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都进行重点的标注,并且结合多年的学科知识的沉淀来对成矿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再深入的分析这几个地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其次,分析找矿的有利成矿区。有利成矿区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必须进行深入的把控,如果后期的矿产开发都是按照有利成矿区来进行的,那么找矿的效果就会非常明显[12,13]。有利成矿区的分析也应该是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第一步,要充分掌握区域内部的详细地质情况,所有的细节都必须进行了解和把握。值得注意的是,有利成矿区一般都是有横向矿带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个规律也详细地展示了内部更深层次的地质结构。同时,有利成矿区也会受到不同的构造立场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可能改变横向的矿带规律,除此之外,也会更加深入地呈现地质结构[14,15]。
因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要想相关的找矿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必须仔细地摸清楚有利成矿区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工作的开展。如果以成矿区为基础,那么就会大大地提高找矿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充分的经验技术,将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然后明确成矿区的分布规律,进而为后期的工作奠定基础和条件。
2.2 具体开展
2.2.1 水文地质工作
矿区水文等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必须遵循详细的要求,所有的工作必须围绕着科学的流程和规范来进行,不能采取不符合标准的行为[16]。
2.2.2 地质填图
地质观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后面的填图也必须按照地质观察进行相关比例的执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地质现象在图上面的描述都必须是严格按照同比例尺进行的,这个同比例尺也是根据矿床的矿体规模以及各个阶段的勘查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后进行设置的。
2.2.3 地形及工程测量
地形由于一些条件的不一样以及地形的复杂情况等因素,都会导致地质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相关部门的最新标准。即使是在较小的地方,不能及时采用国家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以采用相关的导航系统进行独立的地图绘制。机型、方法等方面也要仔细而全面的进行记录,这些记录必须严格结合地形以及工程的实际要求展开,所有的数据必须真实、精确。
但是,围绕地理位置展开坐标系统的时候,范围应该较为广阔一些,然后在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的基准点,如果针对的地形较为特殊的话,就要仔细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例如,交通方面或者经济因素等等,这些情况必须严格按照全国坐标定位系统进行辅助,建立相关的坐标记录。
2.2.4 探矿工程
以钻探工程的质量要求为标准,严格设计相关的坑探工程,并且每个设计都是遵循着各自实际的要求和标准的。包括钻孔的方位角、应测顶角等,这些都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形进行设计和展开,但是针对一些具体的情况也要及时准备应急措施,将可能发生的情形考虑的较为周全一些。
2.2.5 采样
采样是确保工程顺利开展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采样首先要注意选择地点,样本的采集要真实地反映出具体范围内部的实际情况,不得胡乱采集样本。同时采样的过程应该保持原有的结构,采取的样品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并且送往权威机构进行测试,测试的流程必须符合规范。
2.3 新技术措施
2.3.1 重视矿化信息
准确的矿化信息是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强力保证,因此,要想勘测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重视有关的矿化信息,通过准确的矿化信息的指导去完成相关的工作[17,18]。
当矿产资源勘测工作逐步从地上转到地下的时候,工作难度大大的提升了,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就必须借鉴之前的工作成果,例如,开始到地下去挖掘矿产时,要首先对这里的矿产资源进行充分的了解,那么就只有借助一些之前留下的物探找矿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和指导。
同时,找矿信息中反映出来的剥蚀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注意对不同剥蚀程度的找矿前景进行必要的分析,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的做出评价和判断。有的地表信息显示的较为良好,但是剥蚀情况较深。
因此,通过这方面的综合考虑看来这并没有多大的找矿前景,但是仍然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在内的,尽管剥蚀程度较深,但是很有可能存在着隐矿,这种情况告诉我们,面对找矿的信息必须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考虑,同时要注意找矿信息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2 部署地质矿产勘探工作
地质矿产勘探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举措,而是需要经过严密的部署的,这方面的部署必须充分考虑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并科学地划分任务,还要注意其他相似地区的矿产地任务的指导,对地质勘探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周全的模拟,对比每种的效果,将找矿工作进行分层划分,然后针对性的展开找矿活动,提升整体的找矿效果。
2.3.3 综合运用传统及现代先进技术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也逐渐面临着更多的新要求,例如,地表矿产资源的日渐匮乏,导致新资源的开发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考验,这就需要运用更多的新技术,同时将这些新技术手段和传统找矿技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例如,岩土技术使我们常用的一种基础手段,岩石的物理性质以及成矿规律等都是需要充分研究的,但是这些信息之后,需要进一步对矿产资源的掩埋深度进行判断,那么就必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采用一些技术设备对矿产资源掩埋的深度进行挖掘,然后通过科学的数据进行判断和分析,将这些技术手段运用到找矿工作当中,并通过导航手段来获取详细的三维坐标,最后通过光谱仪等现代技术设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定,进而提高工作的进度和效率。
2.3.4 使用三场异常相互制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
三场异常相互制约技术,主要是将地质、物探以及化探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然后根据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来完成对一些埋藏在深山里面的矿的勘查,这些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另外一方面,这种技术也有着明显的缺点,就是不能保证数据的精准度,因此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还必须只是针对性的使用。另外,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还应该将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因为信息化技术能够帮助项目实现剥蚀程度的分析,从而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落实。
3 大比例尺找矿预测准则及方法技术要求
3.1 大比例尺找矿预测准则。
这个准则与类比有点相似,并且主要是广泛地使用到自然科学领域中。与类比理论比起来,这个理论更加能够推动地质学的发展,也是目前矿产预测中使用最多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相似的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更加有利于相似矿床的形成,这种理论也是经过了大量的野外实践和考察分析的出来的。
因此,还是具有很充分的指导价值的。求异准则,也是其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这个原则对预测样品和典型样品进行成矿预测。相似类比原则是从已知成矿推导出未知矿产,而求异原则则是直接对未发现的矿床进行预测和判断。综合预测就是使用地质、物探等一些手段,这些手段方式有时直接关系着某种矿产信息,在关注地表信息的同时也直接反馈深部隐蔽的信息,这种反馈信息的方式较为周全和详细。
3.2 大比例尺找矿预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首先,要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周全的搜集和整理。大比例成矿预测圈定的找矿地段是有个专业的称呼,即找矿靶区,也就是通过对地质体在地表以下的分布规律来判定矿产可能存在的区域,然后通过定性和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的开展。
其次,概括性地描述和综合相关的资料,如图表、文字、数学公式等等都是用来表达这些地质特征的主要因素,图像与文字比起来,更加直观,反应问题更加形象,更加能够说明问题。新的技术在矿产勘查中使用的更加广泛起来,因此,不断地使用也逐渐提高了成矿模式的代表性和综合性,能够更好的指导预测矿产的工作。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地质勘查技术原则、矿产勘查技术以及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等3个方面对当今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对后期提高矿产预测能力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指导依据,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连慧,冯京,庄道泽,等.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回顾与展望[J].新疆地质,2014(1).
[2]董连慧,李凤鸣,屈迅等.新疆地质矿产勘查主要成果及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工作部署[J].新疆地质,2013(16).
[3]孙沫.浅析地质勘探在地质找矿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4,14(7):14-26.
[4]杨立仁,徐静.浅析地质勘探在地质找矿中的运用[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11(8):22-34.
[5]Hulun Buir City, Inner Mongolia Province, Chung Gong, 1, four,: 50 thousand regional miner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design [R]. Henan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2007.
[6]周思阳,王会斌.浅析地质找矿中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6):16-28.
[7]嵇星华.浅析地质找矿中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3(12):21-37.
[8]谢格洛夫,叶敬仁.成矿分析原理及构造-岩浆活化区成矿学[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4):236-239.[8]祁思敬.区域成矿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10(1):3.
[9]the general design of 1:25 million geochemical survey in eastern Zimbabwe [R]. Henan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2006.
[10]张逸阳.区域成矿学及中国区域成矿特征研究[J].科技资讯,2012(3):78-79.
[11]翟裕生.从29届地质大会看矿床地质学研究的进步[J].地质科技情报,2012(4):33-36.
[12]翟裕生,王建平,邓军,等.成矿系统与矿化网络研究[J].矿床地质,2012(2):134-136.
[13] Tan Yongjie,An Junliang,Chen Yuanxu,et al. Research Report on human resources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R].China Geological survey personnel team building research group two,2011
[14]杜瑞庆.深部铁矿勘探的地球物理找矿模式研究——以河南省某铁矿区为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15]蔡咏欣.试析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J].科技经济市场,2015(9):152.
[16]许超,张艳芳.关于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5):47.
[17]任海鹏,李墨.分析地质工程找矿中大比例找矿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3(23):268.
[18]黄南锐,贲绍能,黄深.阐述当前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门窗,2014(9):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