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移动个人媒介的传播

2016-07-15王李莹

科技传播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移动终端传播

王李莹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影响力已经彻底不再局限于他的亲戚、朋友和同事,其影响力正通过互联网络和无线网络无限扩大。通过移动个人媒介的平台,个人也拥有了信息生产和发布的途径。现在个人媒介的平台越来越大,移动个人媒介传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追求个性化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关键词 个人媒介;移动终端;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3-0067-02

1 移动个人媒介的传播特点

1)传播载体(设备):移动个人媒介主要依靠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依托于移动网络的电子设备传播,设备本身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处理个人信息并能够与互联网进行交互。但是诸如移动电视,电子书等虽然也接入移动网络但并不具有处理个人信息功能,所以在此并不认为是个人媒介载体。

2)传播形式:主要依托于手机软件、应用、互联网进行传播。更加具体的的形式有公众号、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

3)传播内容:个人媒介的传播内容与传统媒介相比更加丰富更为广泛。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短片、实况,甚至是实物派发(扫描二维码换取优惠券或者直接派发电子券到店领取赠品)等等全都可以成为个人媒介的传播内容。

2 移动个人媒介的传播现状

移动个人媒介的传播依据其可以随时随地发出或接受信息,基本不受信息来源的环境、采集信息技术水平等传播内容的限制的特点,在目前相关监管机制还不完全的前提下,依托互联网进行自由的传播。每个移动个人媒介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它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移动个人媒介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移动个人媒介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移动个人媒介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突破了两者的局限,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3 移动个人媒介的传播优势

首先,移动个人媒介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移动个人媒介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移动个人媒介的传播与传统媒介的传播的不同点在于,不需要过多地权衡利益关系,准入门槛非常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容纳各种信息和意见,使得每个个体都能获得表达意见的机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话语权。虽然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有读者来信、现场互动、热线电话等方式来传达受众的意见,但通过筛选后,能够在媒体上展现出来的意见却很少甚至很单一,个体反馈的信息完全受大众传媒控制。而人们通过微博、论坛等平台,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自由公开表达言论,不被加工和筛选真实的呈现到媒体平台上。移动个人媒介依托传播设备小巧,操作简单的特点,可以实时、多向、迅速性的赋予个体充分的舆论空间和舆论自由。比起传统大众媒介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身份,必须要深思熟虑考虑周全后才能够做出反应的方式,个人媒介控制性弱、准人门槛低,减少了社会身份对言论的制约,原先掌握舆论表达资源的权力关系被消解,使得个体的话语权更大程度的被真实而迅速的呈现。

其次,移动个人媒介传播中,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传播者和受众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播者,又可以是受众。这是由于移动个人媒介的互动性所造成的,它给予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个体可以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

由此可见,传统的线形传播模式已经无法合理地适应移动个人媒介传播,移动个人媒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非线形的传播样式。面对这个新的领域,传播理论研究应当划分为4个方面: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例如电子邮件等;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例如电子公告牌等;个人对个人,或对不确定的多人的同步传播,例如在线闲谈等;多人(包括团体)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例如网民接收信息的活动等。前3种情况属于不同形态的交互传播,只是在最后一种情况下,才与原来的大众传播相似,但是受众(网民)对于信息的的接收形式却从过去的被动接收转变成了主动找寻。

4 移动个人媒介的传播劣势

载体(设备)方面:由于移动终端必须具有可移动的特点,所以保证设备本身运行的最重要因素-供电一直是一大问题。目前所有移动个人媒介采用的都是电池供电,虽然也拥有电源供电的能力,但是一旦接线就失去了移动的特点,基本上无论手机平板电脑还是笔记本,越是移动性强的设备越是需要轻巧,越是轻巧就越无法配载具有强大供电能力的电池,这在目前还是一个死循环。虽然电池的体积和其具有的供电能力的比例已经在反比增长,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移动设备越来越紧密的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而产生的巨大的消耗。而同样基于移动个人媒介强调移动性,所以移动终端不可能非常大,那么其展现空间就比较有限。受限于此,手机应用等软件一般都是极简风格,因为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无法呈现繁复细致的内容,很多画面的细节在如此小的屏幕内几乎都捕捉不到,所以移动终端几乎无法传播非常细致的内容或者提供非常震撼的效果,大都以动画或单个主体的方式来呈现传播内容。

传播环境方面:由于移动终端需要接入移动网络才可以实现其传播的作用,所以就要求必须具有网络环境,而网络供应商的的收费相较于传统媒介还是比较高的。传统媒介在传播环境方面的要求和产生的费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有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清晰的盈利方式。而个人移动媒介在传播还处在摸索阶段,盈利点以及相关产业链还十分不健全。比起传统大众媒介清晰明确的受众划分,移动个人媒介由于设备和使用环境的不固定性,传播内容被接收的时间并不能被确定。传播者无法确定自己传播的内容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被被传播者接收并且消化,这就意味传播内容的受众分类方法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把握传播效果。

社会环境的问题:任何一种媒介的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个人媒介在传播的时候基本不受限制,对于未经核实的信息可以随意、非理性的盲从,言论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往往导致传播内容过于情绪化,传播个体沦为没有头脑、不知道独立思考的道具。还有一些人,为提高个人知名度,故意发布具有轰动效应的消息吸引眼球,就算是虚假信息、炒作新闻、谩骂和诽谤也在所不惜,以满足自己一语出名的私心。各种谣言、人肉等传播行为造成过度披露个人隐私,威胁人身安全等问题,干扰了个人对于监督客体的正常、公正的判断,不同程度消解个人媒介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随着个人媒介的发展,舆论开放度不断增强和媒体生存压力逐步增加,很多个人媒介都把“眼球效应”作为第一追求,吸引受众眼球的虚假新闻不时出现,不断冲击着社会伦理底线。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导致虚假信息、网络病毒、人肉搜索、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等现象频发,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蔓延,“黄赌毒”不良信息屡禁不止。

5 移动个人媒介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我认为移动个人媒介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发展绝对是限制移动个人媒介的首要因素,移动设备功能的丰富性和设备本身续航能力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而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与传播效果方面的协调也越来越艰难,在大于小的问题上厂商一直在摇摆和尝试,试图寻求一个平衡点。目前为了解决移动端展示空间较小的问题,厂商已经开始研发投影功能以期扩展展示空间。至于传播内容方面,传播者正在构建全新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以期更有针对性的传播信息,让传播效果最优化。

在社会条件方面,尽管我国有了许多规章和制度,但建立网路监督管理还任重道远。拿网络舆情监督管理来说,政府职能部门对于网络信息监管很多时候力不从心。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带来了许多问题。对于什么内容不让发,不能发,法律上并没有相应的规定。但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必将被解决。移动个人媒介的传播将会像传统大众传播一样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体系,并更加深入的融入到社会化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卡斯·H·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先红.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移动终端传播
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编辑学习和交流方法
国内移动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移动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移动终端云计算应用分析
手机APP在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