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016-07-15雍莉莉孙梦男熊武霞
雍莉莉+孙梦男+熊武霞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的群体,培养其创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目前高校纷纷设立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课程与实践基地,但相应的评价体系应该随之建立与完善,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以评价体系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检验教育教学成果。本文提出从创新创业意识、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三个角度选择创新创业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一套立体的、系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 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调查发现,整体来看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考虑过是否创业,40%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创业意识的来源为学校,由此可见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作用还是不可小视的。但是从学校方面看,各高校学生创业意识的来源略有差异,本科学校学生更加信服于成功人士的经验,而专科学生在父母影响和政府政策方面受到的影响很大,其原因可能是专科学校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对政策的关注和敏感程度比较高。
(二)高校创新创业课程
目前,常州大学等四所高校均长期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修习热情并不高,甚至一部分学生表示不参与、不知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高校所开课程与学生所需课程类型不对口,一些课程以公选课的方式呈现,缺乏有效的考评方式,加之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逐渐放弃相关学习,甚至丧失创新创业热情。
(三)大学生实践参与情况
我国现在创新创业类比赛已经较为丰富,包括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大挑”)、“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小挑”),在项目内容上逐渐趋向多元化,但是高校学生对比赛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可能与高校的宣传不足、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有关。另外,调查发现现在很多高校培养方案忽视了实践基地的孵化与创建,使创新创业停留在理论层次而缺少实践的支撑。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且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多侧重于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美国学者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能力即创造力,并在《论人类智力的本质》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的三侧面模型,即人的创造力是由智力风格、智力侧面和人格特征组成的;Gideon D.Markman提出了成功创业者需要的自身素质即10个“D”法则,包括自我感知能力、识别机会的能力、坚定不移的意志、丰富的人力和社会资本及出众的社会技能等,他认为条件越匹配,那么该创业者越容易成功。
国内关于创新创业体系的研究较晚,但是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重视,研究成果日趋丰富,总的来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普及论述方面,周志强等主要阐述了现行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影响因素,赵安勇提出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研究;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模式与完善等问题,李如铁提出构建“意识空间、体验空间和实践空间”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综合来看,国外创新创业体系方面的文献非常丰富,这为本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国内对体系方面的探究,更多的是对客观行为模式的评判与研究,缺乏主体能力考量、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
(二)创新创业意识评价指标
思维意识是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辅助性条件,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优秀创业素质和开创性的人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培养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提升个人创新意识能力。评价一个创新创业人才的思维意识成熟程度,要观察其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以下精神意识。
1.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它作为意识指标的首要因素,冒险精神还意味着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和打破常规。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许多心理学家都把这项因素作为创造力的主要特点,如学生的举一反三意识就是一种思维发散表现。
3.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这种意识的本质是主动动手动脑完成任务,表现为对工作的认真态度。
4.服务意识。创新创业开始以后需要创业者具有服务意识,即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
(二)创新创业指导知识水平评价指标
知识水平越高其创造力越大,创业成功可能性越大,丰富的知识是进行有效实践的基础。知识水平在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中是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可以通过试卷形式,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此外,通过试卷测试,也可以间接量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1.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水平指对涉猎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此作为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之一可以使文化知识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2.综合知识。对知识的获取不仅局限于书本,还要通过更广阔的方式获取知识,如信息检索能力。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此为指标的目的是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常被用来测试人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包括对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考察,是可以通过试卷测试量化的因素。
(三)创新创业实践评价指标
实践是检验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越高,实践经验越丰富,创业成功可能性就越高。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时,大多数人都以失败告终,虽然有市场环境变化等客观原因,但学生本身实践能力欠缺是主要原因。因此提出以下指标。
1.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等因素。
2.身体素质。身体是创业的本钱,没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很容易影响创新创业能力的正常发挥。
3.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指面对问题与机遇果断、正确地选择有效方法,包含对创业者信息提炼能力、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的考察。
4.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是个人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是个人对实践最终成果的经验吸取,评价指标包括大学生创业实践成果、比赛活动成果。
三、总结与建议
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创业,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开拓性精神,着眼于大学生长远发展需要的品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利于大学生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利于高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弥补高校师资、课程设置、全程指导等方面的不足。为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思想和方法论指导,特依据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建议
1.高校应该构建资源共享、创意比拼的新媒体平台,打破信息的垄断性;打造整合人才、融合创意的多元化交际平台;形成校企合作、反馈引导的良性“生态圈”。
2.社会和家庭方面应该给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在精神上支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二)创新创业知识水平提升建议
1.对知识水平的评价可以指导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高校设计创新创业类课程要在行业能力素养要求与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研究和制订。同时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2.对知识水平的评价可以帮助高校整合师资力量,一方面高校要鼓励老师到企业锻炼,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更好地传授学生;高校可以吸收企业家当老师,对学生更有吸引力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高校的评价体系转变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建议
1.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和硬件设施是高校的硬实力,实践基地可以从三个层面构建:学生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工作室,拓展创新创业项目源头;学院可以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完善创新创业思路;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园区,增加创新创业活动机会。
2.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丰富学生实践经验,高校要拓宽实践发展途径,丰富创新创业内容;细分创新创业项目,合理定位项目方向。
参考文献:
[1]柳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成人教育,2015(4).
[2]高明,李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促进因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3]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4]陈慧娟.民办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电子世界,2012.
[5]葛莉,刘则渊.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6]李艳坡,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7]马梦琪.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1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能力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研究”(2015SJB5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立项“内涵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研究”(D/2015/01/36);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6年度立项课题“‘一轴三维四翼视角下的高职创新能力提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