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鸟》同课异构课对中学生物课堂的启示
2016-07-15陈秋霜林剑峰
陈秋霜+林剑峰
摘 要: “同课异构”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思维进行的教学实践。通过同课异构,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相互交流,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本文就2014年12月在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举办的“福建省首届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初中生物组《鸟》的同课异构课进行探讨,分析“同课异构”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同课异构 生物教学 科学素养 主体性 探究性
“同课异构”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同课”,即同样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强调点则是“异构”,即不同的教师所呈现的不同教学思维。“同课异构”鼓励教师主动完善教学实践,培养自我专业素养,集思广益,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2014年12月13日—14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福建省首届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举行。针对八年级上册课本中《鸟》一课的片段,参赛选手为评委们展示了多维角度、各具特色的教学片段。本文针对《鸟》一课的同课异构教学谈谈感悟。
一、生物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课程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形成生物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切实改变教学观念,把握契机,将看似“平淡”的课堂演绎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和风细雨”。
来自宁德师范学院的选手在讲解鸟类的特征时,通过展示家鸽的剥制标本、家鸽的骨骼标本等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家鸽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此外,她利用图片和家鸽呼吸活动的视频,讲解家鸽的呼吸过程、消化系统的特点是如何与飞行相适应的。这一系列设计,目的在于向学生传达生物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即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生物课堂应适当进行环保“渗透”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物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可以发挥其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引发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集美大学的参赛选手在讲到《鸟》一课的第三节“鸟与人类的关系”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鸟,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积极讨论之后,提出如果没有鸟,森林里将会害虫泛滥,人们将不能听到悦耳动听的鸟叫声,不能欣赏美丽的鹦鹉和孔雀等丰富多彩的答案。由此引出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再进一步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位选手充分利用课堂内容,做到在生物课堂中进行环保“渗透”。
三、生物课堂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所谓学生主体性,就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优化教材内容和课程结构、创建新型师生关系和促进教学模式革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新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学生品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助力。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致力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闽南师范大学的选手在讲解《鸟》一课中“观察与思考”部分的表格时,首先讲解了表格的前两行,即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不熟悉的大山雀和金雕两种鸟的形态结构特征、诗性和生活环境。然后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学着教师的讲解,回忆平时较熟悉的丹顶鹤、啄木鸟和野鸭的形态结构特征、食性和生活环境,再填写表格。这样的教学方式摈弃了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法,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生物课堂应注重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类似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科学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科学观点,树立科学精神。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是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所应探索的重要内容。
比如来自泉州师范学院的参赛选手在讲解飞行需要具备的三要素时,给每组学生提供一套制作纸飞机的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纸飞机的设计。她先是提出要求:学生自选材料,制作两只纸飞机,要求在飞行距离和能力上体现明显区别。然后由学生选择材料、设计飞机,从而进行探究。有的学生制作的飞机不能说明飞行距离和力量有关,教师就折两只相同的飞机,启发学生使其飞出不同距离的方法。最终,由学生归纳概括,得出结论:成功飞行需要解决三大问题:减少阻力、减轻重量和增加飞行的力量。这个片段的设计就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精髓,即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理解现象、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开展“同课异构”相关的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通过与他人的对比,通过集体对个人的指正,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日后扬长避短,提升课堂质量,形成教学特色。因此,“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活动值得提倡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