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
2016-07-15张科伟
张科伟
【摘 要】欧·亨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短篇小说巨擘,其作品以精细巧妙的构思、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细腻逼真的人物、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而闻名世界。本文将以其代表作之一《警察与赞美诗》为例,从其创作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作一浅显分析。
【关键词】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特色;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短篇小说巨擘,曾被誉为曼哈顿桂冠诗人,与莫泊桑、契柯夫齐名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后人视其为现代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欧·亨利在其一生中,共创作短篇小说300余篇。欧·亨利的作品以精细巧妙的构思、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细腻逼真的人物刻画、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而闻名世界。他小说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结局”。《警察与赞美诗》正是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欧·亨利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被收入了我国中学语文课本。
1 欧·亨利的写作背景
欧·亨利生于美国北卡的一个小镇,幼年时母亲去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成年后在美国西部的德克萨斯生活了很长时间,曾做过药房学徒、牧牛人、银行出纳等多种工作。他的经历十分丰富,做银行出纳时被控盗取资金,被判入狱,后定居纽约,从事写作。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他在美国西部和纽约的生活经历。
欧·亨利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他生活和写作的时期,正是美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充斥着赤裸裸的金钱和利益关系;他生活和开展写作所在的大城市纽约,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他生活和写作的年代,美国社会腐败、贫富分化和对立的现象十分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突出。欧·亨利作为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作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接触了大量的社会低层人物,耳濡目染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并将这些写入他的小说。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多以社会低层的贫穷的小市民甚至流浪汉为主人公,揭露了当时社会种种怪现象,通过幽默的语言、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错位的结局对当时社会种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反讽。
2 《警察与赞美诗》赏析
作为其代表作之一,《警察与赞美诗》完美体现了欧·亨利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警察与赞美诗》故事的主角是大城市的一个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以广场的长椅为家的流浪汉,名字叫苏比。由于寒冷的冬天快要来了,为了生存,他想要寻找一个温暖的处所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寒冬,他没有到南方或地中海度冬的奢望,他想通过一些性质不太严重的违法或犯罪的形式,来做“法律的客人”,被捕之后就可以被送到布莱克韦尔岛上的监狱来解决严冬这三个月的温饱问题。
苏比的理想计划实施的并不顺利。他的第一个计划是走进一家高档饭店,准备吃一顿丰盛的“霸王餐”,然而苏比一进门,侍者领班就看到了他的破旧的衣着,发现了他的目的,苏比旋即被推出门外,第一次违法犯罪未遂。
苏比的第二个计划是在警察的眼皮底下砸碎商店橱窗的玻璃,然后盯着警察笑着,颇具挑衅意味,站着不动等着警察来抓。但警察认为砸橱窗的人看到警察一定早就跑掉了,认定他并不是那个砸橱窗的人,苏比仍然未被逮捕。
然后苏比走进一家低档的小餐馆,大吃大喝了一顿,然后告诉侍者说自己身无分文,让侍者去找警察来抓自己。然而侍者认为与其让警察逮捕这样的流浪汉,不如自己揍他一顿出出气,于是苏比被“叉出门外”,狠狠的摔在了人行道上。
三次失败的经历让被捕对苏比而言似乎看起来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的梦想。苏比看到一家商店的橱窗外站着一位魅力少妇,他鼓足勇气准备上前去调戏妇女。不远处就有一位高个子警察,只要这女人一喊叫,一招手,苏比被抓这个计划就能如愿以偿。与苏比设想相反的是,现实中女人不但没有叫警察,反而像长青藤似的抓住了苏比的胳膊,原来是一个妓女。
苏比无奈了,他又想到一个主意。他在马路上憋足劲,扯着嗓子大喊大叫,又蹦又跳,大声喧哗,制造各种噪音。然而旁边的警察以为是大学生正因为自己的球队获得了胜利而高声欢呼,大肆庆祝,不仅没有抓他,反而替他向路人解释,替他开脱。
然后苏比来到一家卖雪茄的店铺里,拿起一位顾客放在门口的绸布雨伞就走,伞的主人(苏比以为的)追了出来,但马上又退回了商店。原来苏比认为的伞的主人并不是这把伞的真正主人,这把伞也是那个人刚从别的地方偷来的,他还以为碰到伞的真正主人来找雨伞呢!
至此,苏比三番五次的谋求被捕计划彻底宣告失败,他选择的行为性质不是十分恶劣,但都达到了违法犯罪的标准,足以令他去监狱待上一段时间,但警察就是不逮捕他。
计划失败了,苏比十分苦恼,他来到一条远离喧嚣的普通大街,在一个幽静的路角,偶然听到了古老教堂唱诗班唱出的赞美诗,这悠扬的赞美诗感动了他,让他觉得灵魂受到了净化和升华,唤醒了苏比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他有如醍醐灌顶,幡然悔悟,决定要重新做人,恰在此时此刻,警察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他,第二天,法院把他送到了他曾经梦寐以求的布莱克韦尔岛监狱监禁三个月。
在这篇小说中,欧·亨利以轻松的语气,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结局出乎意料的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令人啼笑皆非,可笑的人抱着可笑的目的做了一系列可笑的事,更可笑的是于情于理于法都应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最可笑的是当主人公要悔过自新时,却实现了他原先可笑的目的。一个屡次违反规则、为非作歹的人逃脱了惩罚,而同一个潘然醒悟、洗心革面的人却付出了代价。这种强烈的错位对比,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讽刺社会现实的味道,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语气轻松,语言幽默诙谐,但这种幽默的目的绝非仅仅为引人发笑,哗众取宠,而是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讽刺意味更加浓烈,使得读者在发笑的同时,体会到小人物的辛酸与凄凉,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
小说的结局体现了欧·亨利小说的独特魅力。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陪伴主人公经历了数次失败的想被抓进监狱的尝试,并见证了主人公洗心革面的过程,都以为主人公将改过自新,开始新生活的时候,主人公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结局,真正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参考文献】
[1]欧·亨利.衣尘译.欧·亨利中短篇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2]樊林.欧·亨利式的结尾表现手法浅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3]马军.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29).
[4]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