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工匠精神”是怎么弄丢的

2016-07-15王寿斌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技能大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王寿斌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33-02

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于5月8日在天津举行。今年“活动周”的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全国共有近500万名职业院校学生报名参加本届技能大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仪式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更加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2016年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再次号召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这无疑是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回归的务实之举,将对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从2015年“五一”央视播出《大国工匠》至今,“工匠精神”已成占据各类媒体重要版面的高频词汇,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笔者曾在上一期撰文纠正人们对“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认识的偏颇。随着对“工匠精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家对重塑“工匠精神”的越来越重视,笔者深切感到,要想在“重塑”实践中事半功倍,避免多走弯路,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工匠精神”是如何“丢失”的。

之所以说“工匠精神”是“丢失”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国家不是没有“工匠精神”,而是曾经有过,并且非常辉煌。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黄道婆、鲁班等都是优秀的工匠,他们的身上都包含着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精神如今已经几近消失。而且,这种“消失”不是偶然的“丢失”,而是混杂着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弄丢”。相比不小心的被动“丢失”,主观上不当回事地“弄丢”之后,要想“找回”的难度自然要大很多。所以,系统地搞清“工匠精神”怎么“弄丢”的,非常必要。

追根溯源,“匠”是个会意字。其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所用的斧头,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后来,凡是具有专门技术的人都可以称为“匠”,只不过一般“匠”只能叫作“手艺人”,而只有具备工艺专长的“匠”才能称得上“工匠”,即优秀的手艺人。古代的工匠受人尊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再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匠人逐渐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以手工技艺谋生的特定人群,而且门类齐全,覆盖面广。古有“九佬十八匠”之说,这其中的“佬”指成年男子,暗含贬义,类似于“乡巴佬”这样的不敬称呼。“九佬”主要指阉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九行,而“十八匠”则包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雕匠,画匠,弹匠、篾匠、瓦匠、垒匠,鼓匠、椅匠、伞匠、漆匠、皮匠、织布匠、绒匠、染布匠、弹花匠、铸造匠、磨剪铲刀匠、窑匠等,已不限于18种,更多的是虚指。“匠”所从事工作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佬”所做的则多是体力活、非体面活。因为工匠之活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处于被人使唤地位,因而此时工匠的社会地位已逐步降低。

不管怎么说,虽然各个历史时期工匠的社会地位高低不等,但其确实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务群体,他们为繁荣地方经济、服务人民生活、解决劳动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提供优质服务争取到更多的客户,也就是挣到更多的服务收入,“工匠”们无不自发地钻研业务,努力淬炼独门绝活、独家秘籍,“工匠精神”形成的最原始动力正在于此,而非我们今天所讲的追求理想与享受人生。

“工匠精神”养成很难,而要走向衰败却非常容易。就当代中国而言,十年浩劫,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之前的近三十年间,我国社会百废待兴,物资极度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求温饱,完全没有闲情逸致和能力去追求“工匠精神”。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林牧渔的发展和工业生产能力被激发,社会物资渐趋丰富,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这一改善完全是建立在“短平快”生产的基础之上,此时,人们有能力、也乐意购买的大都是“简易”的便宜货,在这样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显然无法培植“工匠精神”。

再后来,“海南精神”和“深圳速度”推动的深化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发财机会。20世纪80年代下海当个体户能发财,90年代股票兴起又能投资,本世纪初房地产暴涨又“养育”了一大批暴发户。房子还没焐热,互联网时代又来了,遍地都是发财机会,大家自然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随时可能被替代的事情或物品之上。这段时期,我们强调的是紧紧把握机会快速赚钱,而不是打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为严重的是,这期间,不仅“工匠精神”没能得到弘扬,反倒是急功近利的“差不多”文化逆风生长,制假卖假的犯罪成本很低,山寨产品因利润巨大而打而不死、死而不僵,偷工减料因权力寻租而得到保护和纵容,这些歪风邪气的盛行成为压制“工匠精神”的重重桎梏,甚至还引发了“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

本意是为了防范贪污腐败而建立的集中采购制度,在执行“走偏”、“潜规则”横行的情况下,却无意中让产品的生产供应商钻了空子,他们热衷于把精力花在搞好关系上,而非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这种由供货方决定利润,而非消费者至上的变态“流通”规则,使“工匠精神”的生存土壤出现严重退化。

现行的分配制度也是“工匠精神”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各类国有集体企业,都是行政体系一统天下,行政人员实行级别制,其待遇普遍高于专业技术人员。在“干优则仕、仕优则贵则富”的现实语境下,还会有谁自甘寂寞、安贫乐道追求“工匠精神”?

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固然推动了规模化营销,改变了消费方式,修正了产品利润的分配去向,但却也在无形中弱化了生产环节,在利润为王、营销聚财的理念下,产品的数量被强化,而质量却逐渐被淡化,“工匠精神”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

另一个层面,当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知识传授而轻技能培养,重智力提升而轻素养培育,客观上导致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基因;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家长对子女择业观、人生观的影响,也导致孩子不愿选择“工匠”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前几代人的财富积累足以为下一代提供优越生活条件,让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逍遥日子,更推动了许多年轻人对“工匠精神”的敬而远之。

对于“工匠精神”,溯源是为了增强自信,寻因旨在制定对策。“工匠精神”被“弄丢”的前因后果清楚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期早日重塑辉煌。对此,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技能大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工程造价教学改革
理论知识点、国家技能鉴定、技能大赛与教学产品相结合的研究
从世界技能大赛看职业院校竞赛培训制度的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