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
2016-07-15李建成
【摘 要】新时期,教师应建构共同的教育信仰——“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这是教育变革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诉求,是师生成长的企盼。建立这一教育信仰的策略是:认真学习经典,全面架构教育,积极实践信仰,努力反思实践。
【关键词】教师;教育信仰;学校;共同学习;地方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18-03
【作者简介】李建成,江苏省洪泽中学(江苏洪泽,2231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当下,教师最缺乏的不是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而是缺乏应有的教育信仰——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应该说,现在很多教师只将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作为自己谋生的一种手段;并没有能够把其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生命发展的重要方式。新时期,要想推进教育更好发展,必须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育观点,重塑自己的教育价值,建构共同的教育信仰——“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
一、“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的价值内涵
1.学校对象意义的重构。
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学校教育中的教师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教育对象。这种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应该说决定了学生很难或无法成为教育的主体,始终只是一个客体,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育。我们将“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教育信仰,使得学校对象的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由“受教育者”变为“学习者”,教师由“教育者”也变为“学习者”,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应该说,学校对象意义的这种变化必将促进教育本质的变化——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核心。
2.学校自身功能的变革。
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学校的功能定位为“传递文化知识”,把学校作为教育场所。这种对学校功能的定位应该说决定了这里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传递文化知识对学生实施教育。我们将“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教育信仰,使得学校自身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目的由“教育学生”变为“师生共学”,教育目标由“传递知识”变为“共构课程”,引导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应该说,学校自身功能的这种变化必将促进教育本质的变化——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核心。
3.学校教育价值的厘定。
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学校教育价值定位为“传承社会文化”“学生能够考上重点大学”。这种对学校教育价值的定位必然把学生作为传承文化的机器,使教育成为应试的工具,缺乏人性;同时,也忽视教育对教师生命的影响。我们将“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教育信仰,其内涵是:学校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场所,共同发展社会文化的场所,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也是共同享受自己和他人成长的场所。应该说,学校教育价值的厘定必将促进教育本质的变化——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核心。
二、为什么把“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作为一种教育信仰
1.教育变革的需要。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便要求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在学生发展方面不是仅关注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更要关注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成长。“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要靠师生自己去学习,要靠自己去实践。基于此,我们应建立这样的教育信仰:学校不只是教育的场所,更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是历炼和成就自己的地方。
2.学校发展的诉求。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但从学校发展需要来看,学校发展的最佳境界是让在这里的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应该这样说,学校是一片土壤,每个人都是生长其上的植物,作为学校这片土壤应该能够提供适合每种植物生长的条件。基于此,我们应建立这样的教育信仰:学校不只是教育的场所,更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是滋养和发展自己的地方。
3.师生成长的企盼。
人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内在需求,同时也需要外在的“生长素”。通过内在动力和外在激活促进生命从现实基础走向发展可能。从人生命成长需要看,无论是内在的“驱动力”,还是外在“激活力”都需要自身加强学习。应该说,每个师生都企盼通过自身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更好发展,企盼自己生活的地方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场所。基于此,我们应建立这样的教育信仰:学校不只是教育的场所,更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是探寻和激活自己“生长力”的地方。
三、怎么样建立“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这一教育信仰
1.认真学习经典——在经典中寻找“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理论依据。
教育信仰来源于教育信念。教育信念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形成:即教育知识经验的获得——个性化教育理论观念的形成——教育信念的树立。基于此,建立教育信仰首先必须广泛学习教育经典。当下,虽然国内教育专著较多,但是很多教育专著的内容并未进行过实证研究,其内容缺乏科学性。哲学家贺麟在谈及信仰与知识的关系时说:“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识。知识空洞者,其信仰必渺茫;知识混淆矛盾,必与信仰的杂乱反复相依随;知识系统,则信仰必集中;知识高尚,则信仰亦必随之高尚。”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了解教育基本规律,厘清教育知识之间的关系,感受教育家思想的深邃,内化并接受教育家的理念,领悟教育实践的本质,解开自己教育活动中的种种困惑,看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逐步形成对教育价值和人性本质的认识。在阅读名著过程中尤其要研究一些教育名家是如何阐述和实践“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的。同时,在研读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教育可以通过虚拟空间实施,但是学校仍永远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她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
2.全面架构教育——在教育中探究“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思想基础。
教育信仰是教育观念慢慢积淀而形成的,经过“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超越”的演化实现的。教师自身对教育的认知、情感和外部教育环境构成教育信仰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构机制。当下,虽然广大教育工作者阅读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书籍,但是绝大多数人并未能够真正理解教育,也不能全面把握和架构教育,更没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架构成自己的体系。因此,新时期,我们应引导教师用全面、深刻和发展观点理解与建构教育。其一,建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虽然现在应试教育越演越烈,但是从家庭到国家都已逐步改变观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说,“立德树人”告诉我们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让人得到完美发展”,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发展人”。其二,形成大爱无痕的教育情怀。爱是教育情感的本质。教师的爱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教育过程的爱。这种爱的教育情感一经产生,与教育认知相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教育力量,激励教师超越现实,勇敢、坚定地追寻教育理想。应该说,教师的大爱不只是在情感上如何爱学生,更为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会自己学习——为他们搭建终身发展的路径。其三,架构以人为本的教育文化。不同的教育文化对人的影响差异很大。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强化知识的掌握,以应试为本的教育强化应试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未来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教育方式是让人自主发展。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把学校建构成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能够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3.积极实践信仰——在实践中建构“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教育方式。
教育信仰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教育信仰的坚定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教师教育信仰的实践和形成应有适合的教育方式,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着教育,但是有的教育方式能帮助人实现教育信仰,有的教育方式却会让我们距离教育信仰越来越远。目前,我们的教育距离“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甚远。当下,从师生生命发展需要和实现可能来看,我们应架构以下教育方式:其一,环境:让师生共同建构。学校环境建设既要体现校本教育哲学,也要体现教育的本质,应该说“共同学习的地方”就是教育的本质。建构环境时,内容上,应是学生自己需要学习的;方式上,应是学生自己应该发展的。因而,这便需要让学生去规划、设计、寻找、建设,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建构环境。其二,课程:让师生共同建构。课程是师生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建构方式促进人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建构课程时,科目应让学生参与选择;实施应让学生参与探究;评价应让学生参与评议。因而,这便需要让学生参与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其三,教学:让师生共同建构。教学是师生实施课程的重要方式,不同的课程实施方式对人的生命影响不同。建构课堂时,内容,应让学生参与选择;方法,应让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应让学生参与建构,尤其应让学生将自己作为课程,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让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应该说,以上三条路径可以引导和促进师生将学校作为学习的场所。
4.努力反思实践——在反思中形成“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实践的反思中慢慢形成的,反思可以促进实践的升华和发展,提升教育的境界。当下,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所教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很少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应该说,这样的反思并不能够改善师生的教和学的行为。就追求“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的教育信仰而言,应该引导师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反思:其一,让师生反思在这里是否真正进行学习。平时,要让师生经常反思自己在这里获得哪些知识,形成怎样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靠什么方式形成的?以此促进师生把学校作为学习的场所。其二,让师生反思在这里是否真正提升境界。平时,要让师生经常反思在这里生命得到怎样的发展,是否成为最好的自己,个体的精神是否得到应有的成长?以此引领和促进学校育人价值的更好实现。
教师的教育信仰是个性化的,但“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应成为新时期每个教师的基本信条。教育信仰的形成需要自己不断学习、架构、实践和反思,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践行“学校: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将会带来一场教育的革命——学校成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乐园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