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昭君的故事

2016-07-15木匠

北广人物 2016年19期
关键词:汉元帝王昭君昭君

木匠

当下,国家正在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所谓“一带一路”,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该战略的提出,旨在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努力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于是,一些和“一带一路”有关的历史人物,都被翻了出来,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王昭君的故事。

形容美人,我们经常会用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两个成语,而这两个成语原是有专指的,其中的“落雁”指的就是王昭君(“沉鱼”指的是西施,“闭月”指的是貂蝉,“羞花”指的是杨玉环)。因为昭君的经典形象就是头戴银狐冠,身披红斗篷,怀里抱着一只琵琶,孤身站在草原之上。传说她在嫁到匈奴之后,经常会思念家乡。这时,她就会弹会儿琵琶,琴声里全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南飞的大雁听到她那凄凉的琴声,又见弹琴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竟然忘记了扇动翅膀,结果从天空中掉了下来。

王家有女初长成,貌如天边明月明

据史料记载: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因避司马昭名讳,改称明君),出生在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人。这里西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林木丰美,宛如世外桃源。

昭君的父亲名叫王穰,母亲景氏,靠种几亩稻田为生,生活应该小康。当地还流传有这样一个关于昭君出生的传说:一天,景氏梦见一轮明月掉进了自己的怀中,当晚就生下一个女婴。本来这天晚上,月亮是躲在乌云里的,可是当这个女婴一落地,月亮便从乌云里探出头来,而且人们还发现,村东头的稻子一下子都熟了。

昭君小时候很得父母的宠爱,不仅地里的活儿,就是家里的活儿,都从不让她沾手,而且还让她读了书。渐渐地,昭君出落成了一个美少女,方圆百里的人们都知道王家有一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女儿。邻家有女初长成,这在外人眼里,除了羡慕,就是嫉妒恨,而对于王家来说,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果然,建昭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6年,汉元帝要选秀女了。所谓选秀女,就是要各地送美女进宫,供皇上享用。这对于地方官吏们来说,无疑是个讨好皇上的大好机会。天生丽质的王昭君这一次是肯定躲不过去了,谁让连当地的叫花子都知道她的芳名!

都说“一入侯门深似海”,更何况这又是皇宫呢?王家爹娘当然舍不得已养了16年的女儿就这样被带走,王父争辩道:“小女尚年幼,实难应命。”但这样的争辩在地方官面前,根本就和没说一样。

行期将至,家人都很难过,尤其王家爹娘几乎夜夜垂泪到天明。但是昭君却既没有哭,也没有闹,而是默默地收拾好行装,平静地等着官家前来领人。启程的日子终于到了,昭君从从容容地和家人道了别,然后就跟着前来接她的官差走了。这一去,她便再没有回到过家乡、见到过爹娘……

以上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但历史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意思是说王昭君17岁时,她爸见她生得端正秀丽,就拒绝了很多人的求婚,一心想将她献给汉元帝。这个说法的始作俑者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蔡邕,也就是蔡文姬她爸。至于哪种说法更真,就只有请读者朋友自己去判断了。

自恃无由污白玉。不解千金买画工

路上走了三个多月,王昭君终于来到了雄伟壮丽的长安城。然而,迎接她的并不是高大的皇宫,而是阴森的皇家监狱——“掖庭”。“掖庭”原是专门关押王室成员和宫女、太监的地方,现被临时改为了安置从各地搜罗来的秀女的地方,管理者称“掖庭令”。

待选的秀女们都被称为“掖庭待诏”。“待诏”的意思就是等,等待皇帝的召见。但要等到什么时候,没有人知道。

汉元帝时,后宫里女人计有三千之数,皇后以下,还分十多个等级,分别为昭仪、婕好、经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和夜者,这些女人归了包堆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女人,掖庭待诏还不在其中,你说她们究竟有多少机会能被皇帝召见?就是宫里的女人,恐怕绝大多数也是一辈子都不会被皇上临幸一次。

转眼五年过去了,王昭君连皇上的影子也没见过。当年,初到长安时的那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如今已变得郁郁寡欢,在一个个冷雨敲窗、形单影只的夜晚,她会想起从前在家乡时的快乐日子。有时,她会拿出琵琶,弹上一曲,轻声地唱诉自己心中的哀怨:“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浃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相传这是王昭君写的一篇《怨词》)

可能各位要问了,你前面不是说王昭君美艳不可方物吗,那为什么她等了五年都没被推荐入宫,是不是这只能说明她在他们家乡那个小地方虽然能称得上是个美女,但一到了京城,扔进从全国各地选来的美女中间,就显不出她来了?

还真不是!她之所以等了五年都没被推荐入宫,并不是因为她长得不够美,而是她拒绝了“潜规则”。

待在掖庭里的待诏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哪一个不想早日见到皇帝,毕竟“一朝天子幸,终生富贵享”,这也是她们唯一的人生出路。而她们要想见到天子,就必须要和掖庭令和画工搞好关系。

掖庭令的职位虽不高,却是待诏们的管理者,他虽没有本事让你飞黄腾达,却绝对可以让你杳无声息。画工更是得罪不得,因为待诏人数众多,皇上根本见不过来,那时又没有照相机,可以给每个秀女拍张写真送进宫去供皇上挑选,所以画工就是皇上的眼睛,他们把谁画得漂亮一点,谁被皇上挑中的机会自然就大。

一些脑瓜活络的待诏很快就看清了这里面的门道,于是纷纷倾其所有,送钱给掖庭令租画师,以便得到通往皇宫的机会。据晋人葛洪(一说为汉人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当时,有个画师名叫毛延寿,几乎所有的待诏都给他送过钱,多者10万钱,少者亦有5万钱。但昭君却自恃貌美,不肯为之,且她对毛的那副贪财的嘴脸,也很不屑,别说巴结,就是一个笑脸都不愿给他。而早已经习惯了“潜规则”的掖庭令和画师们,对昭君这样一位傲慢的“冷美人”,自然也没什么好感。

于是,毛在给昭君画像时,就别有用心地在她的眼睛下点了颗痣。按照相士们的说法,眼下有痣的女子都克夫。如此一来,昭君自然就没有机会走出掖庭了。

昭君终于等得不耐烦了。据《后汉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意思就是,她在掖庭宫中待了几年,也没有见到皇上,难免积郁于心,终于向掖庭令提出了“我要回家”的要求。那知,掖庭令却把眼睛一瞪,没好气地对她说道:“你以为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是皇家禁地,岂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你还是老实待在这儿吧!”

现实就是如此,你可以不服,却无法改变。对此,昭君也只能以“自叹人生皆有定”来安慰自己了。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心屈服于命运,她在等待着喷薄而出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一去紫台边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死了,他来到长安,请求和亲。所谓和亲,是指两个不同的民族或同一种族两个不同的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以往汉、匈之间的和亲,都是挑选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冒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但这一次,也有点奇怪,不知因为什么汉元帝只答应“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待诏们听说了和亲的事,也都很兴奋,可一听是要嫁到非常遥远的大漠去,便都打了退堂鼓。只有昭君“毅然请命,愿赴大漠”。这里虽然锦衣玉食,绮窗朱户,但她实在是不甘心待在这里,直到成为一名白头宫女。

呼韩邪单于临走时,汉元帝命五名宫女与他桕见,《后汉书-南匈奴传》中,有对这一场景生动的描述:“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汉元帝是真心想把昭君留下,可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只得忍痛割爱。呼韩邪单于在见到昭君时,也是被她的美艳惊呆了。这位在草原上长大的汉子,哪里见过这样光彩照人的中原女子!

汉元帝怀着十分抑郁的心情,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又格外慷慨地为她准备了十分丰厚的嫁妆——锦帛2.8万匹,絮1.6万斤,以及美玉金银无数。汉元帝一边做着这些事,一边伤着心,甚至还把“建昭”的年号改为了“竟宁”。

呼韩邪单于要走了,汉元帝又亲自饯行,送出长安10多里地,还舍不得回,直到望着载着昭君的毡车、驼队消失在长河落日中,42岁的汉元帝才怅然若失地回到宫中,他越想越懊恼,命人把王昭君的画像拿出来再看,发现全然没有本人那样可爱,他知道这是画工做了手脚,一怒之下,当即下令将毛延寿等人以欺君之罪斩首。

然而,汉元帝的悔恨还是难以平复,加之他的健康早已透支,生命的最终驿站竟然不期而至了,在昭君离开汉宫仅仅4个月之后,汉元帝就一命呜呼了。

其实,对于王昭君来说,出塞和亲更像是一场赌博,她是冲出了掖庭这个牢笼,但并不知道前面等待她的会是什么。

在她离开长安时,中原已经春暖花开,塞外却仍寒风凛冽,还未走到草原,昭君就病倒了。好在呼韩邪单于对她格外呵护,下令停止前进,让她安心养病。就这样走走停停,走了小一年,才到达了呼韩邪单于的王庭。

与江南的山深林密、溪流环绕不同,这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虽然生活还不习惯,但昭君却能感受到匈奴人对她这位新“阏氏”的热情。呼韩邪单于对她更是百般呵护。他还遣使向长安赠送了大批的玉器、珠宝和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

昭君去到草原的第二年,便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了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师,他一降生就被呼韩邪单于封了右日逐王。这时的昭君也已适应了草原的生活,喝羊奶,住毡帐,骑马射猎,并学会了说胡语。然而就在昭君生活刚刚走上正轨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却突然撒手人寰了。

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王位,尊号复株累单于。依胡俗:“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有权得到后妈。备感屈辱的王昭君立刻给汉皇上了一道“乞归”的表章(《报汉元帝书》):“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膳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乞陛下幸少怜之。”意思就是说:我尝有幸被选为秀女,原以为可以献身陛下,死后留下芳名。不料却得罪了画师,后被远嫁异国,当然这也是为报答陛下的恩情,我又怎么敢怜惜自己的身体?可是世事难料,如今老单于去世了,我每天只能靠做些粗活打发时光,并向南遥望汉朝的边关,心里感到十分悲伤郁结。臣妾在家乡还有父亲和弟弟,唯望陛下开恩,让我回汉朝吧!

昭君还不知道,汉元帝早已驾崩,新皇帝对于她的请求只回了简单的三个字“从胡俗”。就是这简单的三个字,又一次决定了昭君的命运,让她怀着复杂的心情,失魂落魄地走进了复株累单于的婚房……

虽然差着一辈,但复株累和昭君却是同龄人,他对如花似玉的昭君也很宠爱,后来,昭君又为复株累单于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名须卜,次女名当于。看来命运对她还算垂青,至少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坏。但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新的风暴正在孕育之中。

昭君的儿子伊屠智牙师和复株累本是同父舁母的“兄弟”,但又是复株累的“养子”。可是对于复株累而言,伊屠智牙师的存在对他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为了永绝后患,他决定斩草除根。史书上说:“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智牙师,以次当位左贤王。左贤王即为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智牙师。”

在这件事上,昭君内心的痛苦想必是极为强烈的,但她只能成为一个痛苦的看客,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骨肉相残。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在和昭君共同生活了11年之后也死了。这一回,新单于倒没再逼她嫁给自己。在寡居了一年之后,昭君也离开了这个让她痛苦的人世,有说是服毒自尽,死时只有33岁。昭君死后被葬在今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南岸,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是以有“青冢”之名。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王昭君这个人物的历史评价。应该说历来史学家们对于“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大都是肯定的。毕竟因为她,汉匈之间有了小五十年的和平,少死了不少人。甚至有人认为她的功绩是可以和西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所谓“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是也。

但有趣的是,历来文学家们对于“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大都是惋惜的。历代文人以昭君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有近千首,和她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也有近40种,主题几乎都是“悲怨”。最具代表性的有唐人白居易所写的《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各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还有宋人王安石所写的《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奠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猜你喜欢

汉元帝王昭君昭君
昭君
昭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回天乏术的傀儡皇帝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怎样劝人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昭君别院
长歌一曲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