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心,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2016-07-15贾宁

家长 2016年4期
关键词:关心爱心家长

□贾宁



爱心,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贾宁

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平常与家长们接触,经常能够听到家长们这样议论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没有爱心,对长辈没有礼貌,不懂得关心体谅家长,不爱护公物,常常唯我独尊等等,这好像不是个别现象,几乎已经成为现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些通病。是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孩子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的心理倾向。据有关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唯我独尊”的倾向。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案例一:一位事业有成的老板和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穿、帮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对父母却从不关心,就连父母生病了也不闻不问。有一次妈妈顶着凛冽的寒风,跑了许多路给儿子买他爱吃的食品。回到家里,儿子兴高采烈地吃着,而当妈妈刚尝了一口,儿子便声色俱厉地吼着:“吐出来,是我的!”妈妈非常难过与不解,为什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舐犊之情,却换回儿子如此没有爱心,如此自私无情?

案例二:据报道,在对某幼儿园的幼儿心理测试中,绝大多数的孩子对置无家可归的小猫于死地的办法兴致勃勃;对不小心冒犯了自己的人,约占57.1%的幼儿决定采用“报复行动;对处于困难中的小朋友,有一半的孩子表示不愿意提供帮助,而且还编出了种种不愿帮助的理由。测试结果使测试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普遍缺乏爱心、同情心。这个结论,让我很惊讶,不禁问自己:孩子们的同情心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如此文明的氛围中会缺失爱心?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多么的不和谐,这些孩子的行为是否在宣告我们教育实践的某些失误?

“爱心缺失”这个词虽然人们不愿看到,也不愿听到,但在现在一些孩子身上却确实存在。正如上面两个案例所反映的那样。那么,如何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一、培养孩子爱心,父母要注重情感的熏陶和榜样的示范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啊,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

二、培养孩子爱心,要教会孩子懂得关心他人

要鼓励孩子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以会劳动、能负责为荣耀。如,承担适度的家务,主动帮爷爷浇花、喂鱼;给晾衣服的妈妈递衣架;为邻居老人拿牛奶、传信件、送书报,并坚持不懈。父母对孩子良好的言行要给予微笑、鼓励,而不是物质允诺。爱心应当是不图回报、不计代价的。有的父母拒绝和不准孩子参加家务或社区劳动,生怕减少了孩子看书、习字的时间,怕分了孩子的心,影响学习成绩,其实,如果安排得当,适量的劳动与专注的学习交叉进行,可以调节大脑不同区域的负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有条理的劳动习惯可以迁移为相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使孩子终生受益。

三、培养孩子爱心,家长要注意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并保护好孩子的爱心

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自己是理所当然的。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父母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他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不会一蹴而就。持之以恒的培养才会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根,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啊!”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如果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在生活中培养他、呵护他。涓涓之水,汇成江海,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和怜悯的情感,是在孩子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

四、培养孩子爱心,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转移坏习惯

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如,让孩子把自己的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缺点,要宽容的给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善意的批评要讲方式,用博大的爱心去感化。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才是爱。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父母会有新的体会,才能有目的地、恰当地进行评议,也只有恰当的评议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父母的建议。不要直接地去指责,埋怨,多给孩子建议性的引导;不说“不能怎么样”,多说“如果能怎么样”会更好。让孩子确实认识到父母是为了自己好,能让孩子信服的父母是拥有博爱的父母。作为父母,放下架子,身入童境,循循善诱是关键。不怕孩子出错,就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孩子坏习惯的纠正,全在父母的转移和引导上。

五、培养孩子爱心,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方法,拓展孩子的交往范围

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在生活中,父母要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方法。如,父母实在太累了,不能答应孩子一起做游戏的要求时,不妨直接告诉孩子:“妈妈太累了,想休息一会儿。宝宝自己做游戏好吗?”如果孩子答应了,父母一定不要忘记说:“宝宝真懂事,知道心疼妈妈了。”爷爷想要看报纸,可以请孩子帮忙拿眼镜,如果宝宝做到了,可以表扬宝宝说:“真是好孩子,知道爷爷腿不利索,能帮助大人干事情了!”经过多次练习和提醒,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孩子便会主动地关心他人,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为自己帮助了他人而感到快乐。父母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是培养不出真正的爱心的。因为在家里,孩子属于“弱势群体”,理应享受很多“特权”和“优惠”,大人总是不知不觉地让着孩子。父母必须得把孩子带出去,让孩子在社区里活动,让他自由地与同龄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在没有“特权”和“优惠”的情境下,能否识别他人的好意并回应他人的好意,以及孩子又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喜好。如果孩子的交往出现了不顺利的情况,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应变能力怎样。这些都能反映孩子“爱心情商”的高低,帮助父母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爱心。

(责编李 君)

猜你喜欢

关心爱心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心树(下)
开心与关心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