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古建筑的类型及其保护对策
2016-07-15刘馨遥郑恩成康青戴欣婷陈木宏陈小珏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刘馨遥,郑恩成,康青,戴欣婷,陈木宏,陈小珏(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韶关市古建筑的类型及其保护对策
刘馨遥,郑恩成,康青,戴欣婷,陈木宏,陈小珏
(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韶关市古建筑数量丰富,大致可分为寺院建筑、宗祠建筑、传统街道建筑、纪念性建筑四类。但是绝大部分古建筑保护现状堪忧,因而应提高居民保护古建筑意识,政府加大保护古建筑的力度,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
关键词:韶关;古建筑;保护;对策
为了解韶关市古建筑的现状,我们调查小组于2015年4月、6月、9月对浈江、武江、曲江三区的部分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普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南华寺、大鉴寺、太傅庙、曹角湾村、龙归镇苏拱村、十里亭镇湾头村的祠堂、风采楼、风烈楼、风度楼以及市区传统街道,针对它们的现状,提出一些相应的保护建议。
一、韶关市区的古建筑
(一)宗教类建筑
南华禅寺,因年代久远,明、清以前的古代建筑基本毁失殆尽,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及仿古建筑,多为民国年间所重修。南华禅寺以中轴线平面布局,分为曹溪门、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曹溪门门楼宽22.45米,进深9.55米,高12.5米,为重檐歇山顶风格,门楼采用一斗三升制式的柱头斗拱和转角斗拱,脊吻及屋角翘起,为蔓草式。天王殿宽20.60米,进深18.6米,高11.3米,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用龙脊头装饰,两旁脊腰各置鳌鱼。大雄宝殿高16.7米,宽34.2米。殿前有月台环绕,四周有回廊,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制式,飞檐用坐狮装饰,顶用双鱼吻。
大鉴寺沿袭宫殿建筑风格,为左右对称式。飞檐斗拱,青瓦黄墙,雕花窗柩。唐朝初建时,以佛塔为中心形成廊院建筑群。唐后发展为以殿为中心的中轴式布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都布列在中轴线上。钟鼓楼、僧房、库厨等次要建筑对称分列在两旁。民国期间、新中国成立后仍按照原本建筑风格及布局多次重建。
太傅庙,已有1 680年历史,因战乱、天灾曾多次衰败。近年重新修建,属于仿古建筑。现存太傅庙山门是清朝同治年间所建,宝殿内的石柱有唐代的圆底和清代的方底之分。现存大殿斗拱伴有十分精美的木质雕花,所画是皇帝出巡图,人物雕刻细腻美观,技艺精湛。整座庙屋面铺青瓦,四周采用红墙。现存建筑整体层次错落有致,带有仿清建筑风格。
(二)客家宗祠建筑
客家崇拜祖先,不论逢年过节还是婚嫁、生子、出门经商、求学,都要到祠堂向列祖列宗祭祀一番,既铭记祖先恩德,又祈求庇佑兴旺发达[1]。
曲江区苏拱村原名“沙皮村”。《曲江县志》记载苏轼曾到访该村,苏拱村因此得名。苏拱村主要由刘氏和冯氏两个家族组成,两个家族各有祠堂,并以祠堂为核心,外有新厅、老厅、各房门厅、门楼等包围,祠堂前有池塘,刘氏与冯氏两座祠堂相邻,仅以巷道和树木隔开。冯氏祠堂由冯氏上门、中门和下门组成。刘氏祠堂共有三座门楼,分别是苏拱门楼、新大门、老厅门楼。据“苏拱门楼”石碑记载,“苏拱门楼”为古代牌坊式门楼,始建于宋代,因火灾烧毁,后于清重修,2006年6月28日被列为韶关市文物保护单位。门楼气势恢宏,歇山式,高约5米,宽约4米,由青砖砌成。红砂岩的门楣,由青砖雕饰装饰,北面筑有4米高的青砖围墙。
刘氏宗祠,年久失修,墙灰脱落严重。与门楼相隔的民居,“Ω”形的窗楣设计独特、独具匠心。门楼、祠堂、民居和门厅的完美融合,是祠宅合一的体现。
曹角湾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村内建筑保存比较完好,保存清代和民国时期建筑20余座,建筑风格多样。东北隅的邓氏宗祠,坐西北朝东南,楣书“邓氏宗祠”,牛轭形横梁,两端雕龙头,仙草斜撑,雄气冲天。门枕石采用红砂岩,雕鼎状云雷鹌鹑纹。祠内三进二天井(均用花岗石铺筑),外天井两檐角分别饰向日葵,中央刻“日”“月”字滴水;内天井两檐角分别饰向日葵,中央刻“乾”、“坤”字滴水。木质神龛,楣书“祖德流光”字(左右书“穆”、“昭”),配联:“当年堂称维新祖德宗功兴骏烈,此日规模焕彩地灵人杰起龙文。”整座宗祠几乎包容了邓氏宗族的美好愿望。
浈江区湾头村总体坐北朝南,扇形布局。每姓均设祖厅——正厅——门厅——过厅——后厅——侧厅,民房多单体4合院硬山顶,封闭式天井。源于峰火岭的呈“<”状的水渠如动态界刀将村剖为东西两片:渠西以卢姓为主,渠东以李姓为多。
渠西侧以卢氏宗祠为核心,门楼筑红砂岩框,门口屹立一对红砂岩抱鼓石。入门楼南侧设照壁,照壁正对红砂岩框中门,里间为祖厅,神龛顶悬“高第街卢府”匾。门楼东北角峙立一幢坐东北朝西南,二面坡硬山顶楼,红砂岩基础,青砖筑墙至顶,重檐,灰瓦垄,凤脊。楼呈长方形,3层,高11米,宽8米,深12米,占地面积96平方米。
水渠东侧以李府宗祠为核心,纵横交错,井井有条,以5列建筑为主体,有约3米宽的石街,青砖黛瓦建筑。北侧李氏祖厅仍存“世送儒林”石匾。
(三)公共纪念性建筑
风采楼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原为砖木结构,现为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保留了清代风格。重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楼高约22米,楼体以朱红为主色调,楼檐共分三层,由下至上呈棱台状,气势轩昂,四角微翘,雕刻精美,别具匠心,四脚落地,显稳重之势。门楼下半部为拱形通道,高约10米,悬挂“风采楼”三字牌匾。
风度楼始建于南宋年间,为木楼结构建筑。康熙二十四年(1685)遭受火灾重建后,石砌平台下有四门,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街道相连通,以利行人往来。楼高且大,四面开有窗门,游人可登楼远眺韶城风光;楼内雕梁画栋,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各项设计,皆出人意表,比过去的风度楼,更胜一筹。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被拆毁。
风烈楼位于风度南路井巷与学士巷的交汇处。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采用牌坊式门楼结构,为砖木建筑。风烈楼外形稍逊色于风度楼和风采楼,低矮简单,没有精雕细琢。
(四)市区传统街道
韶关广富新街全长约50米,由于模仿西关建筑,所以该地区之前被称为“东关”,具有浓厚的清代岭南西关大屋式的建筑风格,古朴幽静。街道路面多用花岗岩铺砌,显得古朴又平整。整条街道为布瓦硬山顶台梁式单体的砖木结构平房建筑。铺屋整齐划一,风格相同,都以如意拱承檐檩,卷棚檐,铺屋内部用木质楼板将其分为两层,有两座木质扶手梯可登上二楼。建于清末民初,是当时民居的代表,有“水上吊脚楼”之称。屋宇是仿照广州西关的清代古建筑而建,青砖灰瓦,房檐翘起飘忽,门墙深进0.6米,门口深进0.4米,厚底约0.06米的对开门扉,外加15 或17的推笼。
韶关升平路,街道旁的建筑多为民初流行的岭南城镇竹筒屋形骑楼建筑。建筑为两层楼,用青砖和土砖加木头搭建,底下一层用于商业,上层则用于生活,用木头搭建的小阁楼还可作为骑楼,柱式和临街一面是经典的骑楼特色柱式,集中体现了韶关骑楼建筑的特色。
二、韶关古建筑的保护现状
通过对韶关市11处古建筑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古建筑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保护修缮,但良莠不齐,大部分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不够理想。具体保护现状,见表1、表2:古建筑保护现状欠佳的具体原因为:
表1 韶关古建筑保护概况
表2 韶关古建筑受损程度概况
1.村民以及市区居民对韶关古建筑、古建筑保护工作不甚了解,没有形成古建筑保护意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放了200套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居民对韶关市古建筑不太了解,只知道一些著名景点。仅两成居民表示知道几处古建筑,并到该地游览过。不到一成的居民表示十分了解古建筑,对古建筑有相当浓厚的兴趣。
2.韶关市古建筑保护法规虽然对古建筑保护工作有指导规范作用,但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条款。例如,完善韶关市古建筑保护种类、古建筑保护规范方案、对保护古建筑有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等。
3.韶关市古建筑分布零散、数量众多,市政府在财政预算及拨款、古建筑保护工作等不够重视,财政支持缺乏力度。
4.古村落是乡村旅游与休闲的重要载体。江西、云南等古镇经过品牌宣传打造,成为知名旅游热点[2]7。韶关市对古建筑开发利用不够规范,可以纳入旅游景点的未能纳入景点,纳入景点的又过度开发,只利用不保护。
5.韶关市的综合研发缺乏前瞻性和综合开发缺乏多样性[3],未能有效启动古建筑保护基金,“文物认养”工作未能积极推广。
三、韶关市古建筑保护的建议
1.韶关市政府应提高民众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认识。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加深民众对古建筑的认识,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理解,在韶关市居民中形成全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从而为古建筑保护工作吸纳潜力巨大的民间力量。
2.根据我国法律体系的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颁布的法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属行政法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为“办法”,对古建筑保护具体相关行为具有指导规范作用[2]6;完善古建筑的保护法规,使古建筑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加大古建筑保护法的落实,明确各相关部门的权利和责任,督查落实古建筑保护工作。依法查处被盗文物和犯罪嫌疑人,严惩破坏古建筑的违法犯罪行为。
3.加大古建筑保护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规范、简化拨款程序,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作用。
4.设立韶关市古建筑专项保护基金会。有效、合理、规范地吸引民间资金,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5.合理开发古建筑,将景点周边的古建筑纳入旅游景点。在利用过程中严格遵守古建筑开发的法律法规,在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
6.发动民众力量,推行古建筑“邻里监督保护”制度。通过邻里之间的监督,对不文明或不法行为的制止与举报,可以防止文物被盗和被损。
7.推行古建筑“认养计划”,通过认养,可以有效地将古建筑的保护责任落实到人。但认养人应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并且热爱古建筑的人士,或是有一定知名度并且信誉良好的企业或公众人物。
8.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智力作用,依托韶关学院等高校相关专业师资,组织他们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9.建设以古建筑为主题、以现代投影技术为手段的古建筑博物馆或在博物馆内设立古建筑分馆,保留古建筑的文化基因,“复活”古建筑的灵魂。
10.历史环境指历史风貌区、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包括硬质环境(城市肌理、空间形态、建筑特征等)和软质环境(人文环境、生活场景、社会特征等)[4]。我们对与古建筑的保护应当建立在周围历史环境相互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切忌罔顾当地历史环境作出不符合实际的保护工作。
古建筑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只有将古建筑保护好,让它们长久地延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而保护古建筑,是我们国家、集体、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天职。
参考文献:
[1]丘恒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665.
[2]徐春荣.黄小青.河源文史[M].河源:河源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2013.
[3]隋启明.广府历史文化村落典型建筑保护方法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4]夏青.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机制[J].城市建筑,2006(12):15-17.
(责任编辑:廖筱萍)
Categorie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s in Shaoguan and Protecting Countermeasures
LIU Xin-yao,ZHENG En-cheng,KANG Qing,DAI Xin-ting,CHEN Mu-hong,CHEN Xiao-jue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s in Shaoguan,they are not well-protected. These architectures can be put into four categories,which are religious architecture,familial temple,traditional street and monumental architectures. Protecting countermeasures are made so that people can be mow aware of protecting them,governments will enhance the protection projects and more resources from folks will be collected to protect ancient architectures.
Key words:Shaoguan;ancient architectures;protection status;protecting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3-0032-04
[收稿日期]2015-12-24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攀登计划)“韶关市古建筑的分布规律及其保护策略研究”(pdjh2015b0472)
[作者简介]刘馨遥(1995-),女,广东中山人,韶关学院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