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14年1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6-07-15姜晓燕
谭 瑞,姜晓燕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401320)
某院2014年1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谭瑞,姜晓燕△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药剂科401320)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14年收集到的108例ADR报告进行分析,包括一般情况、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或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结果108例ADR中,男55例,女53例,男、女比例为1.04∶1.00;静脉给药85例,所占比例高达78.70%;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占33.33%,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28例(24.14%);本组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变态反应,以皮肤过敏为主;108例ADR的转归情况为治愈或好转106例(98.15%),不详2例(1.85%)。结论ADR主要发生在静脉给药途径,以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高。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特点;规律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ADR),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ADR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为了解本院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作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4年收集到的108例ADR报告进行分析,包括一般情况、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或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4年1~12月符合上报要求的108例ADR报告,均已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08例ADR报告的一般情况,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或临床表现,以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
2结果
2.1ADR患者基本情况108例ADR中,男55例,女53例,男、女比例为1.04∶1.00。发生ADR的主要集中在儿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及中西结合科等。收集的108例ADR中,新的或严重不良反应共计19例,一般不良反应89例。
2.2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108例ADR报告中,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其次为口服给药。引起DAR的给药途径分布:泵内注射2例(1.85%),肌内注射4例(3.70%),静脉给药85例(78.70%),口服10例(9.26%),皮下注射5例(4.63%),外用及胸膜腔内注射各1例(0.93%)。
2.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在引起108例ADR报告表中,药品总数共计69种,其中抗感染类药引起ADR最高,其次是中成药制剂。108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为36例(33.33%),抗菌药物ADR涉及药品总数共计20种,β内酰胺类药物引起ADR占抗感染药物的69.44%(25/36),其次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占22.22%(8/3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5.56%(2/36),抗真菌药为2.78%(1/36)。108例ADR报告中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28例(24.14%),其中成药注射剂24例,口服中成药制剂3例,中药1例。发生不良反应比例较高的中成药注射液主要有舒血宁注射液8例,疏血通注射液6例,痰热清注射液5例。
2.4ADR累及器官、系统或临床表现108例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变态反应,以皮肤过敏为主,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红肿等,其次是输液反应和循环系统损害。ADR累及器官、系统或临床表现分布,见表1。
表1 ADR累及器官、系统或临床表现分布(n=108)
2.5108例ADR患者的转归情况治愈或好转106例(98.15%),不详2例(1.85%)。其中预后结果不详的2例患者中1例为患儿接种注射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后手臂三角肌进针处出现硬块结节,经处理后患儿回家。因为系公共卫生科患者,无联系方式和电子病历,故预后不详;另1例为丙泊酚引起抽搐的严重不良反应。引起抽搐反应后给药镇静治疗,患者安静入睡,抽搐停止,但之后患者再次出现类似抽搐情况,于是家属要求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故预后不详。
3讨论
从发生ADR患者一般情况统计情况来看,发生ADR与患者性别差异不大,本文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1.04∶1.00,与文献[1-3]结果一致。本院ADR上报较多的科室,以内科系统为主,主要有儿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及中西结合科等。其中,儿科、神经内科及呼吸科有临床药师。临床药师在相应科室ADR上报中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本院主要发生ADR的药物为抗感染类药、中药制剂。根据上报ADR较多的几个科室疾病特点来看,主要是使用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的主要科室,故其ADR发生率较其他类药物高是有迹可循的。
在本院108例ADR中,静脉给药85例,所占比例高达78.70%,而引起静脉给药ADR高的主要原因为静脉给药在医院中占主导地位。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人体内、无吸收过程、作用范围广等均是引起ADR的诱因[4-6]。建议临床医生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采取“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以避免或减少静脉给药引起的ADR。
本文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占31.03%,其中又以β内酰胺类药物常见,占69.44%,与相关文献报道的不良反应报告相一致[7-10]。β内酰胺类药物其具有广谱、高效、安全、使用人群广等特点,在临床上使用广、基数人群大,是β内酰胺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和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要求,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适应证,避免无指征使用、药物剂量过大或联合用药等,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28例,占24.14%,其中药注射剂24例,口服中成药制剂3例,中药1例。其中发生ADR比例较高的中成药注射液主要有舒血宁注射液8例,疏血通注射液6例,痰热清注射液5例。本院中成药注射液发生的ADR发生率也较高。引起如此高比例主要与中药注射剂直接进入人体、无吸收过程、药物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质量检查标准偏低、工艺生产不完善、与其他药物配伍禁忌不明确等因素有关[11-12]。
从表1可见,本院不良反应的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其次为输液反应及循环系统。由于皮肤异常、头痛、胸闷等症状表现明显,容易被患者及医务人员观察到,而血液系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易被察觉,故而统计的皮肤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是有迹可循的[13-14]。
根据本院2014年全年发生的ADR,总结出几点用药意见:医生在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说中的用法用量合理使用;开药前,仔细需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等,同时询问患者目前用药情况,衡量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特别是中成药注射液在本院发生不良反应的频率较高,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患者,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参考文献
[1]张新萍.性别与药物不良反应[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7,6(3):190-191.
[2]雷招宝.药物不良反应中的性别差异[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2(3):177-179.
[3]张开镐.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性别差异[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2,14(1):31-33.
[4]廖燕玲,刘承统,陈治宇.2011~2013年312例医院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3):303-305.
[5]王玉娟,梁竹,陶利.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统计[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27-29.
[6]韩芙蓉,赵环宇,闻莉,等.抗感染药物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情况分析[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3,29(6):571-574.
[7]魏红,熊一岚,陆姝,等.儿童医院药物应用情况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159-162.
[8]毕津莲,李湘斌.1366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1):84-86,89.
[9]Oehme AK,Rashed AN,Hefele B,et al.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ospitalised children in Germany are decreasing:results of a nine year Cohort-Based comparison[J].PLoS One,2012,7(9):e44349.
[10]Uetrecht J,Naisbitt DJ.Idiosyncratic adverse drug reactions:current concepts[J].Pharmacol Rev,2013,65(2):779-808.
[11]吴海雯.2008年度宁波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师,2010,13(1):124-126.
[12]金伟华,陈华,谭永红.156例中成药制剂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成药,2011,33(7):1110-1112.
[13]叶巧如,罗丽珍,黄莲,等.48例儿童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358-359.
[14]Alomar MJ.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view article)[J].Saudi Pharmaceutical J,2014,22(2):83-94.
doi:·经验交流·10.3969/j.issn.1671-8348.2016.18.039
作者简介:谭瑞(1986-),药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医院临床药学研究。△通讯作者,E-mail:yxj196666@163.com。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348(2016)18-2563-02
(收稿日期:2015-12-28修回日期: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