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坝体裂缝成因及模态参数识别研究

2016-07-14吕远坤

水利技术监督 2016年2期
关键词:识别裂缝

吕远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喀什管理局,新疆喀什844700)



坝体裂缝成因及模态参数识别研究

吕远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喀什管理局,新疆喀什844700)

摘要:模态参数识别主要是通过测试得到大坝振动系统参数,包括固有频率、阻尼比、质量、振型等。目前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主要有:时域法、频域法、时频结合法、模拟进化法等。研究表明,时域分析法可以提高损伤辨识精度,并可以快速的将损伤定位,对于坝体裂缝识别效果显著。综合国内外结构损伤研究现状,首先对大坝坝体裂缝成因进行探讨,随后介绍了6种常见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并对裂缝后的大坝结构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希望对今后坝体裂缝损伤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裂缝;时域法;模态参数;识别

0 引言

时域法是近些年才兴起的分析方法,其克服了频域分析法中载荷测定难的问题。时域法只需测得响应信号就能对坝体结构进行参数识别。常用的时域分析法有:Ibrahim法、ITD法、最小二乘复指数法、多参考点复指数法、ERA法、ARMA法等[1]。由于水库大坝的结构十分复杂,外形庞大,对其进行外观检查时,很难测得坝体上的细微裂缝。而常规动力学监测则一般需要对其施加一个较大的激励,在大激励的作用下可能会使其损伤加剧[2]。一旦坝体结构损伤程度超过其容许承载力,将会导致溃坝事故。时域分析法可以提高损伤辨识精度,并可以快速的将损伤定位,对于坝体裂缝识别效果显著[3]。因此对坝体等水工建筑进行模态识别意义重大。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对坝体裂缝成因进行了探讨。随后总结国内外现有的模态识别方法,本文利用ITD法、STD法对坝体裂缝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希望能够对今后坝体裂缝损伤评估提供帮助。

1 坝体裂缝成因分析

西大洋水库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水库总容量为113700万m3,其中死库容7990万m3。水库流域控制面积4420km2,是一座防洪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的大型水库。现有拦河主坝1座,副坝4座,大坝均为土石坝,上游设置防浪墙,下游坝基为砂砾。该水库汛限水位为134m,设计洪水位为 149m。最大坝高为56m,坝顶海拔154.15m,坝顶长度1820m。溢洪道设置在右坝头,采用弧形6孔闸门,河床闸墩结构。当地基础岩石的弹性模量为12.25GPa,泊松比为0.3,阻尼比为0.05。由于该水库大坝建造时间很长,经历了多次修整,在温度应力的作用下,分块错缝处出现了裂缝。对于坝体出现裂缝的原因如下:

(1)整个大坝原为土坝,后在土坝基础上进行了混凝土浇筑。整个坝段设计单薄,孔洞面积占到45%。北方气候四季分明,秋末冬初存在气温骤降,最大日降温幅度可达10℃。在气温骤降的条件下,坝体内部会出超冷现象,从而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最大处的正应力可达2.21MPa。此时的正应力已经超过坝体的最大抗拉强度,因此出现裂缝。

(2)该大坝始建于1958年,1961年完工。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原因,从施工记录来看,1960年以前未对其进行保温处理,冬季的混凝土温度可达-8℃,使得温差较大,施工期的温度应力值增加了40%。之后尽管采取了一定保温措施,但是仍未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从而导致施工期内坝体出现多条裂缝。投运后,在水库内水压力和裂缝渗流的作用下,裂缝进一步生长。

(3)水压力可以导致坝体裂缝生长,该水库运行至今历经50年,施工期裂缝在水压载荷的长期作用下逐渐生长。由于维护不当,还出现了许多新的裂缝。

2 模态参数识别

坝体裂缝损伤识别方法有:模型参数识别法和无模型参数识别法。对坝体结构损伤进行研究,确定其损伤标识量,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估。本文的坝体裂缝模态识别采用时域分析法中的ITD法、STD法。全局变量作为识别标识量,局域变量可作为位置标识量[4]。多自由度振动系统运动方程为:

式中:{f(t)}为载荷矢量;[M]为系统的质量矩阵;[K]为系统的刚度矩阵;[C]为系统的阻尼矩阵;x(t)为运动方程。

ITD法是由学者Ibrahim提出的,因此也叫Ibrahim法,其是一种结构自由振动响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信号模态识别方法[5]。基于粘性阻尼线性振动系统,进行3次延时采样,构造增广矩阵,根据响应与特征值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对于一个有n个测点响应的坝体,需要从留数Ark中找到最大值对应的测点k,由此得出第 r阶复振型的向量为:

式中:φr为第r阶复振型;Ark为留数;Ari为测点值,i取1到M。

STD法是Ibrahim在ITD法基础上提出的,较ITD法相比计算时间更短。此方法中直接构造出了Hessenberg矩阵,避免了特征值矩阵QR分解,从而节省了计算时间和内存。与ITD方法相比,STD法考虑了噪声对坝体模态参数识别的影响,识别精度更高。

利用2种方法对坝体裂缝损伤进行模态识别。首先在软件中生成模拟信号,信号方程为:

式中:e为自然对数;t为响应时间。

模拟信号的采用频率为200Hz,其信号时程曲线见图1。

在原始信号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白噪声,增加噪声后的合成信号时程曲线见图2。

图1 模拟信号时程曲线

图2 合成信号时程曲线

应用2种方法对合成信号进行识别,模拟信号只有3Hz和10Hz两个频率,但是得到的波谱中6Hz也是波峰,说明参数识别过程中有混频现象。对信号进行带通滤波,随后再次进行参数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列于表1。

表1 两种方法的参数识别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STD参数识别方法的频率偏差与ITD法相近,虽然与原始信号相比有些误差,但是模拟结果基本是可信的。由计算结果来看,STD法的计算精度并未高于ITD法,可能是模拟中存在系统误差和舍入误差。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ITD法模拟得到的自振频率与自振频率理论值非常接近,可由此对坝体裂缝进行模态识别。当坝体裂缝完全贯通时,模拟得到的坝体结构自振频率明显降低,因此自振频率作为标识量对坝体裂缝进行损伤评估是可行的。

3 结语

由于水库大坝的结构十分复杂,外形庞大,对其进行外观检查时,很难测得坝体上的细微裂缝。时域分析法可以提高损伤辨识精度,并可以快速的将损伤定位,对于坝体裂缝识别效果显著。首先对坝体裂缝成因进行了探讨。随后总结国内外现有的模态识别方法,本文利用ITD法、STD法对坝体裂缝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得出以下结论:

(1)STD参数识别方法的频率偏差与ITD法相近,模拟结果基本准确。

(2)STD法的计算精度并未高于ITD法,可能是模拟中存在系统误差和舍入误差。

(3)自振频率作为标识量对坝体裂缝进行损伤评估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火坤.泄流结构耦合动力分析与工作性态识别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李成业.泄流结构水力拍振机理及动态健康监测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3.

[3]张建伟,练继建,王海军.水工结构泄流激励动力学反问题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09(11):1326-1332.

[4]王慧琴,章天长,易永军.减少寒冷干燥地区堆石坝面板混凝土裂缝的系统技术[J].水利技术监督,2013(05):76-79.

[5]寇立夯,王琳,徐艳杰,等.基于地震实测记录的二滩拱坝模态参数识别[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8(03):8-14.

中图分类号:TV69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305(2016)02-0048-02

DOI:10.3969/j.issn.1008-1305.2016.02.021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吕远坤(1979年—),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识别裂缝
混凝土裂缝修补材料与应用
碳酸盐岩裂缝描述七大难点
完美“切割”,裂缝之谜
地球的裂缝
法学意义上的弱者识别问题研究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
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