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野下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基因与新契机

2016-07-14文/蔡

国际援助 2016年1期

文/蔡 玫



“一带一路”视野下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基因与新契机

文/蔡 玫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多元文化融合 历史基因 新契机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二者简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贸易的要道,也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走廊。“丝绸之路”几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代名词。正如林梅村教授在《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中说,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史上丝路历汉至唐臻于顶峰,经元明清至今,虽几度沉浮,但人类文化交流却连绵不绝。历史演进至今,世界仍延续着多元文化的格局,而当今人类社会的任何问题都必须“在多文化的参数中看”1。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为现代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以史为鉴:古代丝路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基因

古代丝路历史深厚悠久、充满魅力。这种超越时空的魅力系着两端:一端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一端是西方文明发源地;一端是繁荣的亚太经济圈,一端是欧洲经济圈;一端是中国,一端是世界;一端是历史,一端是未来。这条伟大的道路,不仅沟通了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使得各族人民思想、信仰、科学技术得以传播,还促进了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交流。

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曾发出这样的疑问,“试问我国所以容纳此诸族,沟通此诸族者,果何道乎?”2我国为何能容纳这些民族,为何能沟通这些民族,究竟有什么道可言?私以为,这宇宙间人世间,大凡要谋事成道,总得需要某些力量。

(一)先贤好学探求的信念——上下求索的力量

“跟今天的常情相比,古人大概比我们要坚毅,要大胆”3,确实如此,没有古人的坚毅和大胆,丝绸之路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形成的。古代交通不便,以我国所处之地形看,东南方汪洋大海,西方、北方被嵯峨危峰、沙漠戈壁所阻隔,非持孜孜以求的好学探求之心,非持打破封闭、走向世界的信念,无以成就大事,无以威震八方。

张骞出使西域,初心只是想与大月氏联盟,攻打来侵犯的匈奴,本无意贸易、文化交流,却成就了丝绸之路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张骞被匈奴扣押,先后十余年,生死两茫,心系大汉祖国,后终返汉,可歌可泣。

玄奘舍身求法,深感西域传来之佛法不能解惑,发愿心要到印度求取真经。道阻且长,步行跋涉,语言不通,形影相吊。玄奘之发愿西行求得真经真知,回国后又孜孜不倦地进行译经事业,将印度文化带回中国,这固然由宗教热忱而发,但是玄奘求学的毅力,好学的热忱,虽千古仍感天动地。

郑和七下西洋,遭遇狂风巨浪,瘟疫海盗,当地武装冲突,亦九死一生。

非独张骞、玄奘、郑和几人,他们只是丝路上杰出的代表,还有很多人,有名无名,不可胜数,以大无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共同造就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力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民心相通的力量

1.同化异族文化之力——以文教折服其心

历史学家柳诒徵曾言,华夏文化,有吸收异族并灌输华夏文化之力,无论政治主权如何,异族作为被治者,或征服者,都被华夏文化所同化。华夏有时虽然武力不及,但文教足以折服其心4。缘何有这般神奇的力量,我认为中华文化成熟度较早、较高是重要原因。其典章制度、学术科技、天文历法、文艺建筑、七略四库等等,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为世所公认,令人欣然向往。

(1)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文化是融合复杂民族之要道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说,“魏晋时期,进入中原的各族,在文化上、社会经济上都在汉化”,“汉化在胡族中是一种潮流”,“在文化方面,胡族上层的文化都很高。”5比如匈奴人刘渊,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善于从中华传统典籍如经史、诸子、兵法中汲取营养6。

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无以复加:改官制,修刑法,变习俗,断北语,等等。褪掉鲜卑文化,而融入中华文化。而那时的南朝,如梁朝,虽偏安江左,武力不逮北朝,但仍能在相当程度上以华夏文化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北方之异族,亦有愤愤者。

陈寅恪先生强调种族和文化问题是了解中古史事关键之所在,种族与文化二者相比较,文化则带有更为本质的属性,这种情况北朝和南朝是一样的。先生提出“精神文化方面尤为融合复杂民族之要道”,7真乃真知灼见。

(2)以少数民族文学为例:通过长期交往,少数民族汉学素养很深

如后唐之李存勖,沙陀人,灭后梁,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大部统一。史称他十三习《春秋》,以勇猛闻名,一首《如梦令》8却抒情细腻,意境更胜一筹,可知汉化之深。元代涌现了许多少数民族诗人,有诗作流传下来的有二百余人,篇什多达四千余首。这些人都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和影响,较著名的有契丹族的耶律楚材,维吾尔族的贯云石,回回族(一说蒙古族)的萨都剌,突厥葛逻禄部的迺贤等。此外,还有来自阿拉伯的大食惟寅,虽生平不详,但从其仅存的小令看9,曲中多用典,具有深厚的汉文化素养。这些深谙中华文化的诗人大量涌现,绝非偶然或突然,这是经过长期的民族交往,中华文教折服其心的有力表现。

2.吸收异族文化之力——将优秀外来文化本土化

以佛教东传为例。自汉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西方来华传道译经的高僧很多,如支娄迦谶(月氏人)、鸠摩罗什(父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菩提达摩(南天竺人)等;我中土高僧亦西行求法,如法显(平阳人)、慧叡(冀州人)、玄奘(洛州缑氏人)等。然而,印度佛法传入东土后,我先贤不但吸收了异族文化,而且佛法逐渐被中国化、本土化,与儒家思想融合,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如有学者所言,“佛法来华,我先贤阐明其义理,发扬光大,竟能致青出于蓝而愈于蓝之特色”,“故外来文化苟有优点,辄能容纳而接受之。”10此例显示了中国吸收并消化异族文化之力。

3.混合各方文化之力——在不同体系进行思想文化交流

(1)以伊斯兰教为例:中国的回族在混合各方文化方面树立了典范

伊斯兰教,有诸多不可思议之处。凭着《古兰经》,穆罕默德在23年之中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铸成一个坚强的民族11。它虽起源于一个半岛,后来却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据统计,伊斯兰文明控制的领土面积达1100多万平方英里,占世界领土面积的21%。曾有一部分蒙古人转而信奉伊斯兰教之事,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在中世纪时,回教虽被蒙族兵威所征服,而蒙人后裔竟渐次为回教势力所薰陶,其同化力之强,不可思议。”12因此,中国的回族在不同思想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方面,树立了典范。中国回族先民在融会贯通伊斯兰思想和儒家思想方面,亦有许多创新和独到之处13。此例显示了混合各方文化之力。

(2)以多元文化交汇地敦煌为例:不同语言文字和信仰都得到了尊重

一千多年前敦煌藏经洞里的文书,有佛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景教等多种宗教文献,语言包括梵语、粟特语、回鹘语、于阗语等。主题极其广泛,有佛经,皇帝的圣谕,摩尼教的祈祷文,粟特商人的家书,契约法律文书,等等。《丝绸之路新史》作者美国人芮乐伟・韩森称赞道,这展现出这一地区曾经是多么国际化,敦煌人对不同信仰的包容令人惊叹,不同语言文字和信仰都得到了尊重,这是一个丰富澎湃的时代。14

综上,正是中华文化的成熟度较高,且具有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秉性,才铸就了民心相通的力量。

(三)丝路上的贸易乃各民族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益的力量

隋朝之裴矩,在西域事务上颇具远见卓识,首先他得到了隋帝对经营西域的支持,其次以商业利益鼓励西域诸国,然后展示中华之富饶给西域诸国以信心,因而在西域招商引资大获成功,复苏了中西交通和丝路贸易。引至贸易的西域国家多达44国,这是东汉以后数百年间从未有过的盛况15。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曾“发使及典缣等,大赉缯锦,将于石国和市犬马”16,即官方组织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互市。同时,突厥突骑施可汗,也曾派送马骑千匹到西域要求互市。这些“绢马贸易”、“茶马贸易”等贸易,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的意义,甚至超出了贸易本身。

粟特商人、大食商人来华经商的事迹不绝于史书,经商是出于共同利益的诉求。贸易交往必须要找到共同的利益,否则难以持久。郑和七次远航,推行“不穷兵,不疲民,而礼乐文明,赫昭异域”的对外开放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7。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代“怀柔远人”的政治理想,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有学者所言,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宣教化于海外诸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给亚非诸国带去了中国先进的文明,但是,由于郑和下西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加上缺少西方开辟新航路那样的巨大的经济动因,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的终止。18

(四)多元文化融合,推动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和平的力量

“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历史上的文化、经济交往来看,丝绸之路的性质是和平的。千百年以来,古“丝绸之路”成为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成功典范,所形成的“和平、合作、和谐”精神已经成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成为推动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以血与火的宗教、殖民战争实现奴役之路全然不同。

二、面向未来:“一带一路”为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新契机

(一)让历史基因发挥作用,增加认同感、向心力

丝绸之路上的很多国家都与中国有过很深的交往和历史记忆,应当以文化人,发挥跨民族的文化认同,这是丝路国家政治经济合作基础。这种软实力优势如果发挥得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将大有裨益。

当今世界,早已不是我“一朝天子独大”的局面,文化多元状况比古代更加复杂。西方世界经过思想启蒙、工业革命、殖民战争等,国际地位一跃而上。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全盘西化从而失掉自己,要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预知世界的潮流,再度让“文教折服其心”。“宗教作为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当然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19,且历史渊源极深,我们应继承历史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理念,在与丝路国家交往中,充分发挥宗教的文化桥梁作用。

通过旅游、培训、留学、出版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增进信任,消除误解和偏见。我国历史资料十分丰富,以《史记》《汉书》为首的正史对异域多有记载;以《中国印度见闻录》《道里与诸国志》等书籍代表了异域人笔下的东方。可对历代典籍深入研究和挖掘,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现,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等,都可以成为唤起历史记忆的方式,以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发挥沟通民心的作用。

(二)“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带来新机遇

1.政府和企业都应加大在“走出去”方面的投入

“一带一路”引领文化“走出去”,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为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和重点,给文化企业带来参与世界合作的新机遇。

政府方面应该适时设立“一带一路”文化专项引导资金,出台激励和扶持政策。鼓励外向型企业,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收购海外企业,积极拓展业务。对于企业来说,获得资金支持是推进“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但从长远看,则需要企业自身发掘动力,创造适合“走出去”的产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运作方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找到共同受益的契合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选题资源,应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选题策划的比重。以挖掘历史基因为切入点,寻找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对于文化产业来说,要重视跨界“联姻”,如出版、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舞蹈、音乐等。要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放眼望世界,应该将目光更多投向众多的小语种国家的文化交流。

2.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一带一路”出版机构,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要重视书籍在文化传承、文化交往方面的使命,加大在文化积累方面的投入,建议设立专门的“一带一路”出版机构,同沿线国家合作,共同研究,合作出版。“一带一路”涉及面非常广泛,历史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与社会,外交与经济,中文与外文,等等,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专门出版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图书或数字产品,以增强国内智库等机构和个人的成果转化能力和速度,加快翻译国外研究成果和动态,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三)以自由经济和文化交往先行,寻找共同利益,淡化国家政府色彩

“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穿亚欧非大陆,沿线60余个国家,且以开放的态度欢迎非沿线国家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则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偌大一盘棋,作为国家战略,史无前例。

在文化上,这些国家差异较大,国家众多,国情复杂。由于一些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热点问题不断。由于历史原因,有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多元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在经济上,沿线大部分国家发展乏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交通等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普遍有发展经济的诉求。基于以上因素考量,可以自由经济和文化交往先行,“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20。寻找共同利益,淡化国家行政色彩,避免有些国家的过度抵触反应,此不失为一种“柔弱胜刚强”的力量。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让企业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各国人民直接受益。借鉴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重政治轻经济而终止的原因,要找到共同的利益需求,才会持久发展,单方面的国家行为,往往会失去深度发展的动力。

(四)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

长期以来,我们多把目光集中在世界上的几个发达国家。遗憾的是,我们对周边国家的认识还很不够,迄今我们也很少有较为系统的关于周边国家研究的学术积累,甚至针对国内的某些研究也落后于世界。现在,我们亟需继承先贤上下求索的探求精神,国家有关部门应适当引导,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不仅是相互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前提,也是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

要超越历史上缓慢、自发的发展样态,加强顶层设计,各地区和各部门应主动并有意识地加强规划,实现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市场的相互开放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各国文化对话。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只要秉承“和平、合作、和谐”的丝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完全可以继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好学探求的信念,没有相当的文化宽容以及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没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便无法相互沟通、交流、促进,也就不可能有丝绸之路的存在。以其折服之力、包容之力,铸成了民心相通之力,真正做到了“容人并存的雅量,自信独守的坚操”,并为丝路多元文化融合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当今,世界纷繁,战乱不断,更应该以史为鉴,深入挖掘丝路精神的价值和历史基因,使这条古老的文明之路可以再度承载起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使命。

注释

1 雷蒙・潘尼卡著,王志成、思竹译:《宗教内对话》,转引自:《澳门论坛(2013)文集:多元・融合・发展——多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澳门科技大学出版,2014年。

2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第5页。

3 引自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7页。

4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第468页。

5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206页。

6 《晋书》一〇一《刘元海载记》曰:“刘元海(刘渊),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7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98页。

8 《如梦令》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忆别伊时,和泪出梦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9 【双调・燕引雏】

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

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

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才展山川秀。

声传南国,名播中州。

10 周绍贤:《佛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74页。

11 马坚:《古兰经简介》,附于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2 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东方杂志》1928年1月,第25卷第1号。

13 李振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东方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23页。

14 [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著,张湛译:《丝绸之路新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7月。

15 李明伟:《隋唐丝绸之路——中世界的中国西北社会与文明》,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页。

16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九张廷珪:《谏停市犬马表》。

17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

18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泰山出版社,1997年,第146页。

19 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20 见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本文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应当以史为鉴,充分挖掘古代丝路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基因,继承先贤坚毅,好学探求的精神,继续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铸就民心相通的力量,注重丝路上的贸易乃各民族共同的利益诉求,推动丝路多元文化融合乃至世界和平。主张“一带一路”为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新契机,应当让历史基因发挥作用,增加认同感、向心力。以自由经济和文化交往先行,寻找共同利益,淡化国家政府色彩,继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