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探析
2016-07-14李佩凤湖南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李佩凤湖南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探析
李佩凤
湖南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教育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路径。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培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对建成美丽中国十分重要。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美丽中国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系
1、美丽中国的提出推动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首先,美丽中国的提出,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美丽中国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更加全面。“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而‘美丽中国’视阈下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则是在将生态文明摆在更为突出位置的基础上,寻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式的和谐发展。”[1]
其次,美丽中国的提出,进一步彰显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美丽中国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美丽中国”联系起来,也就是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关系整个国家的建设的高度来考虑,进一步明确和提高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2、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助推美丽中国的实现
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通过生态文明的教育,加强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建设美丽中国,首要的是全社会普遍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伦理内化为人们普遍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2]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有效的强化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且能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建设中去,助推美丽中国的实现。同时,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于社会其他成员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其他社会成员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共同奋斗。
二、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之下,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统一纳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既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也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既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它内在地要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包括了人、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很大的关系。
3、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生态文明行为,最终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要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综合素质,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
三、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的途径
(一)加强理论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1、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体系
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慢,为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建立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现在很多高校更多地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求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高校必须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公共课程,编写专门教材,搜集和整理国内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第三,不断革新教学方式,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当前大学生热衷于各种多媒体工具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在已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炼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内容进行讲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的课程内容时,要教授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生态文明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时,要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讲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部分内容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把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3、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高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知识;教师也应该发挥理论、科研的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规律进行研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实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二)开展实践活动,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巩固。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有必要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1、开展校园生态文明活动,倡导生态文明行为
一是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成立环保协会等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吸引学生持续关注环保问题,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二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节日举行一些活动,如图片展示、主题征文、发倡议书等,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力度。三是开展节约用水用电、不乱丢生活垃圾、回收旧电池等一系列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养成。
2、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提升生态文明情感
一是与校外相关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园、绿色社区、森林公园、科技馆等,将其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资源。通过参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二是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生态环境的现状,了解生态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实践中反思,进而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生态文明理念必须要不断的增强,这对于增强我国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将起到重要的意义。
[1]朱文武.“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3).
[2]王晓广.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02
李佩凤(1980-),女,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