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
--多角度审视历史,获得启示
2016-07-14郭亚平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郭亚平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试论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
--多角度审视历史,获得启示
郭亚平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天朝上国”的思想让统治阶层盲目自大,不屑于睁眼看世界,错过了近代的工业革命。政治上腐朽落后体现在派系意识和派系利益,耽搁了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盲目自大低估敌人实力;经济发展缓慢体现在清政府没有人介绍先进思想,完全没有近代经济的概念,没有信用使公债变成变相赋税,金融观念陈腐,北洋舰队的后勤系统无法保障,直接导致中国军事实力的贫弱。相反,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积极向西方学习,赶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多方面优于中国。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苛求古人,但求以史为鉴,明白甲午海战的失败虽在统治者意料之外,却在历史情理之中,而当今的发展正应是全方位,多领域的。
甲午战争;清政府;日本;内政;金融;工业体系
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清政府沉醉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上国”思想里,自大地以为自身的文武制度远远领先于西方,唯一落后的只有“火器”,维护清王朝的帝国统治就不可能完成近代工业化,就会生出一系列恶果,将清朝推向甲午战争失败的深渊。关于甲午战败的原因研究较多,却多片面、先入为主,本文旨在再次从宏观浅论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认识到此次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如下文所阐述的内政、经济形态、工业化水平和后勤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内政成为战败的重要导火索
习惯了“天朝体系”的清政府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意识到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自此以后,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求“自强”之策,然而不是每个建议均可付诸实施,也不是所有建议都能够被成功地采纳。因此,“‘自强’一词就变成是一个用来为开支辩护和为官僚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口号”①,李鸿章在1894年朝鲜事件最为关键时期,左支右绌,病急乱投医地被俄、英、美、法四处拉拢,却又不见谅于朝廷之际,心中最大的难言之隐正是:派系之暗斗与掣肘。
掌握大权的慈禧此时似乎置身国家内忧外患之外,一心想着自己的权力与地位,想着自己的生日庆典,而不关心战事更切,不关心国难当头。虽然慈禧在戊戌变法中起了阻挠作用,使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其自身由顽固保守变为支持革新,而这所谓的“支持革新”终究还是慈禧太后为了掌握权力而采用的障眼法,她只知道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根基不能动摇,她只知道言语上顺着百姓的心便可求一时的风平浪静,她不知道政府官员的党派林立,她不知道清政府政治的弊病正日益显露,吞噬着清政府统治,这已为甲午战败埋下了导火索。
二、经济形态落后
胡绳先生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提及李鸿章在与日本议和时写道“事实上日本已经没有力量立即进行新的战役”②。“中国赔款的2.3亿两白银在交付日本时直接被英格兰银行扣除53%的英国战争借款”③,这表明日本在英国借了近1.2亿两白银的战争经费,然而日本连最权威的《明治财政史》也未曾有相关记录,无法从日本史料中求证日本确实于甲午战前为筹集军费而从外国借债或是贷款,却是清政府连甲午海战的赔款都是从英国银行借来以应急的。
从金融革命的角度看甲午战败,中日以五十年甚至百年计的差距是清政府战败的重要原因。1866年,即明治维新前夜,日本著名学者福泽谕吉完成了重要著作《西洋事情》,内有多部分专门阐述西方先进的金融体制,还专用一节详细介绍西方的纸币。正因如此,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实现金融的近代化,其战争所用经费的来源相当广泛,汇聚了大量的财力支持其蓄谋已久的战争。
而与此同时的清政府,在财政方面,理念陈旧腐朽,在金融体系方面低级落后,竟然坚持着本不适合国家发展所应该有的“量入为出”的理财观念,清政府为战争筹集经费的渠道几乎被完全堵住,在关键时候根本没有财力支撑,后果可想而知。甲午战争前的清朝,没有近代金融革命的丝毫迹象。清末漫长的救亡图存过程中,根本没有人将目光放至近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货币等体系之上,更不必谈认真学习和潜心研究了。
根深蒂固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思想以及清政府极端的专制统治,必然导致近代金融知识的缺乏和价值理念的陈旧,发行公债思想和心理的准备不足,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几乎没有近代经济或金融体系的雏形,更有甚者,不良的社会风气盛行,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对公债不甚了解的官员经借此机会从商人和百姓处获取不正当利益,经济的落后显而易见,这就直接导致了清政府财力贫弱,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战争的失败则应为愚昧的清政府的意料之外却实为历史发展的情理之中。
三、工业化水平落后
19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日本开始了自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即明治维新。此次改革在经济上的政策为"殖产兴业",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日本的工业化道路于是走在了亚洲国家的前列,逐渐成为颇具影响的世界强国。以先进的思想和全新的理念积极完善其组织结构,在短短的30年里初步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而与此同时的中国,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洋务运动,可遗憾的是,洋务运动旨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器物,已提到自己的军事实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引领下,清政府仅学习了表面的技术,从没想过要触动清政府的统治框架,当然,清政府不可能完成工业的近代化。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工业化程度因此差距悬殊,这直接影响了双方的军事实力,而成为清政府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
四、北洋舰队后勤系统不完善
军队组织实施物资经费供应、医疗救护、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都离不开后勤保障是指。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后勤系统不完善成为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常常被忽略的原因。参加甲午海战的12艘军舰中有4艘被日军击沉和击毁,有1艘为自毁,而剩余的军舰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只是轻微受损,在旅顺基地,确有船坞总办龚照屿负责维修,且在了解了军舰受损的情况后上报李鸿章:“事机在急,必得添匠齐同赶修”④,清楚地向清政府提出基地缺少工匠,不能满足战争中的维修和保障工作。后勤保障对提高军队战斗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为军事后勤的中心工作,应当运用雄厚物资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及时、准确地为武装力量作战、建设提供所需,巩固和提高战斗力,以使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然而在甲午海战中,军舰不能得到应有的专业维修,竟然让铁路和煤矿的“工匠”为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且数量也极为有限,据史料载:“定远”副管驾李鼎新指出:“船坞工匠太劣,工程太松,料件不周,致各船多有损坏,不能修理。”“靖远”号船械三副郑祖彝也说:“料件不足,工匠无多,且皆下等,平时修船每以料无工缺为辞,及至战后修船,因料无则附会修补,因工缺则时日迟延”。如此的后勤保障不仅效率低下,甚至损坏军舰,在紧迫的军事作战情况下,无疑是雪上加霜。黄海海战中的中国军舰已经受损,再没能修复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参与甲午海战,导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清政府在甲午战败的原因有许多,我们可以从政治方面分析,从经济方面解释,还可以从军事和后勤方面阐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还是内政、金融、工业、后勤,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社会的发展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领导者和群众的共同努力,需要看世界和敢创新的大胆结合,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有效配合,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为我们当代的发展提供启示,我们要改革,要开放,要通过虚心学习他国先进理念,引进他国先进技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不应是空话,这样才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注释:
①[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44页.
②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1 年6月.
③宋鸿兵.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年5月.
④重读甲午:甲午战败真的因为避战保船吗?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1 年6月.
[2][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44页.
[3][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58页.
[4]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M].第152页.
[5]宋鸿兵.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年5月.
[6]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 月1日
[7]邓立勋.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源.[A].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郭亚平(1994-),女,蒙古族,河北承德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