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学者在非遗传承人培训中的作用
2016-07-14崔丽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50014
崔丽丽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014)
如何发挥学者在非遗传承人培训中的作用
崔丽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50014)
面对近年来非物质之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与现代生活越来越远,非遗项目异化,非遗传承人老化等等,文化部开始启动对传承人群的普及培训。而在非遗培训过程中,需要学者的引导及对培训方向的把握,否则培训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南辕北辙。本文通过分析学者在非遗传承人培训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期对目前全国正在开展的非遗传承人培训起到一定作用。
非遗学者;传承人;保护;传承;非遗培训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面临着一些明显问题:与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持续下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等。面对这种状况,在2014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5年 11 月,文化部又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正式在全国范围实施传承人研培计划。目前,该计划正在全国各试点高校、机构等稳步实施,在培养模式、培训体系、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为传承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增强了坚定传承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顺应这一形势,在以全国著名非遗专家苑利教授为首的授课老师和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高校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及文化创意产业学课程高级教师培训班于7月底在贵州黔东南美丽的凯里市成功举办,为期11天,包括8天的全国各地非遗专家授课时间和3天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及时把握了当前非遗传承人培训的方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精选最典型与原生态的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凯里民俗博物馆,丹寨县的蜡染项目、古法造纸项目,榕江的侗布制作、鼓楼建造技艺,从江县的侗族大歌等,让学员们切身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与传承人精湛的技艺。这是一次全国非遗教育的重要行动,参与培训的教师和非遗工作人员收获了丰富的非遗理论和思想,深化了正确的非遗保护观念,积累了非遗教学和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了非遗保护的方向,为以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试点机构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非遗培训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培训什么?把握好培训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毋容置疑,在传承人培训过程中,非遗学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掌舵人,为其提供必需的理论支持,避免其脱离正确方向。而第二届非遗高校教师培训的开展,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明确和深化了非遗保护的正确观念。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学者将在以下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发挥其理论研究优势和学术力量,成立非遗专家团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指导研培计划顺利实施。
文化部和教育部制定的研培计划的总体要求是“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培训内容分为五个模块:课堂教学、考察观摩、交流研讨、实践训练、作品展示。
课堂教学主要教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非遗保护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原理及美术基础、原材料知识、相关非遗项目的案例分析和专题鉴赏等。教授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学员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非遗保护理念,明确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非遗技艺的教授和传承,则应发挥传承人的主导作用,由传承人自己去完成,比如,在考察观摩和交流研讨环节,邀请国家级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讲述学习经历、创作历程和心得体会,并与高校师生互动交流,互相学习。
研培计划的指导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仍存在培训宗旨偏离正确轨道的现象,违背了正确的非遗理念。高校培训应让传承人走上讲台,把技艺传承下去,并且传承人的讲授应该占主体。而不仅仅是由高校老师来培训他们,甚至改造非遗项目。比如,在培训唐卡非遗传承人时,要求传承人学习素描、色彩、透视等西方美术理论;在培训纺织类非遗传承人时,要求传承人锐意创新,将最时髦的日本卡通形象编织到自己的土布上;在培训音乐类遗产传承人时,公开反对传承人使用工尺谱,世界闻名的侗族大歌,要求加入美声唱法。这些对非遗项目大规模改造的做法,违背了非遗本身的传承规律,最终只会把非遗改的面目全非,让传承人迷失了方向,加快非遗项目的消亡速度。
2.除了文化部和教育部开展的传承人研培计划之外,培训队伍,扩大宣传,竭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教育、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展开。
2.1向公众,尤其是向青年、学生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促进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的教育。
2.2有计划开展有关群体和团体的具体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包括对传承人和基层非遗工作者的培训,也包括对高校教师的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与充实非遗理论素养,尤其是管理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活动。
2.3非正规的、不定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手段。
3.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实地调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并在调查基础上写好调查报告,是非遗保护工作的起点,是非遗研究的起步,也是非遗保护与研究学者成长的摇篮。我国的官方文件亦多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比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 21世纪之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好的非遗学者,首先要有对传统文化、对非遗的由衷热爱。在教学中,热爱学生,在培训中,热爱与尊重非遗传承人,把正确的理念传给学生和传承人,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这是发展非遗这门学科的使命。而非遗教师,作为学者,所能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欣赏和学习传承人的创作成果。守住传统,守住原生态是传承人的本职,也是作为一名学者的责任和良知,学者需要在培训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原则和方向,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有效的理论指导,而不是参与和干涉。
[1]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
[2]苑利.救命的“脐带血”千万要保住—从非遗传承人培训说开去[N].光明日报,2016(1).
[3]张昕,黄悦.从理念到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关于“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的思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6(1).
[4]周景义.让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J].大众文艺,2009(20).
[5]苑利.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创新(三人谈)[J].中原文化研究,2015(4).
崔丽丽,200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硕士,现工作于山东工艺美院。已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