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

2016-07-14高小雨

科学中国人 2016年30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体育

高小雨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

让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

高小雨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人们不仅重视知识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围绕心理健康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其中学校体育这个方式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中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出发,借鉴美国体育教育形式,讨论体育教育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从而提出对策启示,让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学校心理教育;体育;手段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社会对学生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新课程改革也提出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还有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等。我国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更是加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更多的受应试教育思想限制,很多教育形式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或者与思想道德建设等混为一谈,从而以思想政治课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免单一,教育成果也不显著。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哪些更好的手段推进学校心理教育是教育和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其实结合心理健康的几大指标,不难发现体育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首先体育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机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为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够推动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帮助他们发展人际关系,宣泄情绪,调节压力,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再者,体育更多的是以户外运动形式进行教学的,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也与传统的书本教学相区别,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新的开展形式,由此,学校应该关注体育教育,使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手段。

现今中国学校对于体育的认识更多的停留在增强体魄,辅助青少年发展的作用上,很少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同时,学校家长对体育的重视也不够,作为副科的体育在应试教育下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教学时间。第三,体育教育形式单一,多为跑步,跳远,篮球等简单的集体化教学,没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从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这些现状可以看出如何加强体育教育,如何正确运用体育给学生带来的帮助等问题急需思考。如果体育教育得到了重视,有科学的教育系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老师能及时地引导强化那些有利于促进学生心里健康发展的部分,那体育的作用才发挥到更大,才能成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二、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一)广泛的社会支持

美国社会提倡全民健身,在学校和社区都有良好的支持系统。在学校教育中学校与家长都比较重视体育教育,在学校有专业的校队,并且定期会举办季赛,如果自己的孩子参加了校队或是啦啦队是很自豪的事情,在季赛时全家人会去观赛助威。在学生综合考评中,也会将体育纳入考量。在社区也都有配套设备可供学生回家继续进行体育锻炼,有的社区也会组织社区俱乐部,定期组织联赛。

中国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终身健身的重要性,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也应该向学生和家长普及体育的重要性,摆正体育教育的地位,有意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其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二)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教育可以包含多项内容,美国学校体育课有多个体育项目可选,如排球,足球,棒球,高尔夫球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选择,最终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小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先向学生讲授项目的理论原理,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实际操作该体育项目,同时强调体育比赛中的规则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这样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既尊重了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体育精神。目前在我国大学的体育教育中多采用这种选课教学的方式,而在中学中还没有得到重视,更多的中学体育课流于形式。学校应该认识到体育的促进作用,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加设更多的体育项目的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要求,突出人文关怀。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掌握原理运用技能,树立体育精神。

(三)考核方式

相比起中国体育中招考试的严格标准,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上课时相对随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调整控制运动量的负荷,考核时综合笔试和平时表现,没有硬性的达标标准,更多的关注个体发展。

我国应该借鉴这一考核思想,关注学生个体,尊重每个人的不同,有改进单一标准的考核机制,针对性的支持学生体育发展,培养学生自觉性,增加体育教育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

三、体育成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

(一)体育培养社会化意识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交往沟通等增加人际互动,在团体内部找到归属感,学会相互配合;在团队之间学会公平竞争,树立集体荣誉感,促进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已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促进人类社会化最有效的载体之一。体育运动能促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融入社会的进程,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本质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交往是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体育教育是帮助个体普及社会化比较理想的教育过程。在体育活动中成员分配到不同的任务,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领导者的能力,成员之间协同合作的能力,以及团体的凝聚力,教会学生怎样在团体中生存,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形成集体的价值观念,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

(二)体育推动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其形成或改变要依赖于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则依据自我知觉。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证明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养成健康理性的自尊。研究认为,愉快而自主的身体活动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依赖性贡献因素。体育运动多为集体性的竞争性的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对自己表现出来的能力的高低有一个实际的认识,更易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心理品质,使自己能够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因此,体育教育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体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多为强度大,较为艰苦的,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强的项目,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克服困难,这其中除了要忍耐客观的机体痛苦,还要战胜胆怯,疲劳等主观的困难,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将其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有效的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统调能力和发展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对待挫折的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并习得到这些优秀的意志品质。

(四)体育发掘潜能,培养自信心

在学校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课分数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代表性参考,对于那些文化课成绩并不是特别优异的学生来说,在这种考核评价机制面前难免有些信心不足。如果学校重视体育教育,让这些学生在体育中发现自己的特长,那么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重新树立信心。当学生通过体验体育运动中真实的成功,从而形成稳定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教学中学校要为体育锻炼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设立较为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同时授课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包容关爱的环境,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适当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激活内部“资源”,创设多元化的活动方式,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养成。

(五)体育帮助调节情绪

体育活动多以动态活动为代表,要求参与者全身心投入,无论是相对清静的瑜伽还是比较激烈的篮球或跑步,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都是某种程度的宣泄郁闷,释放压力,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对情绪的调节,这也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通过体育运动释放压力的合理性,以及怎样调整情绪。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进行自我调节,让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

[1]申荷永,高岗.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17-19.

[2]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52-54.

[3]刘清黎,于长镇等.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赵晋湘,吴霞等.大学生卫生与健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陈荣章.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发展策略[J].2009,(32).

[7]李萍.学校体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2007,6.

[8]刘绍君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

高小雨(1991-),女,汉河南新乡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学校心理学。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心理健康体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2016体育年
体育运动小常识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