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的材料投放

2016-07-14梁雯

科学中国人 2016年30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幼儿

梁雯

上海市浦东新区好奇妙幼儿园

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的材料投放

梁雯

上海市浦东新区好奇妙幼儿园

幼儿科学教育指幼儿在教师的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就是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其活动形式主要以集体活动和个别化活动展开。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缺乏和思维的局限性,我园在组织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时,主要通过科学小游戏来落实。在游戏中,教师通过投放一定的物质材料,以游戏体现问题、任务和目的,让幼儿在不断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感知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经验。在活动中,我们不强求幼儿获得知识性的结果,而是以知识为载体,注重活动过程中感官的体验、方法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为此,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以材料为中心的设计。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领会都是经历、卷入和参与的结果,而材料就是其中激发、引起探索“经历”的有效手段。对幼儿来说,材料不仅是引发他们探索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事物认识的中介和桥梁。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园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的材料投放问题。

一、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内容的来源

说到科学教育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投放,大家首先一定会关注这些活动内容的来源。目前,我园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内容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源自《玩中学科学》操作材料包

这套玩中学科学的操作材料包年龄特点明显,分为小、中、大班三个年龄层次(图示),里面的内容以科学小游戏的方式呈现,每个游戏涵盖了游戏名称、游戏材料、小博士提问、游戏玩法和小博士告诉你及温馨提示等方面的内容(图示),非常便于操作。这套材料包的小游戏为我们各年龄班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提供了保障,进一步充实了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利用这套操作材料包开展了幼儿亲子科学小游戏指导的实践研究。

2、源自《玩中学科学》教师用书

《玩中学科学》教师用书是一套优秀的科学教育教案集(图示),它涵盖了小、中、大各年龄班38个主题,是目前我园教师开展科学教育集体活动的主要资源。为了提高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尝试着将科学教育集体活动其实科学教育活动与个别化活动进行有机转换。有些科学教育集体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运用自身已有的前期经验进行理解,才能推动幼儿建构新经验,此时,个别化活动需前置(举例:火箭上天)。有些科学经验的积累则需要经过无数次体验后才能让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幼儿才能将获得的新信息纳入其认知结构中,从而建立相关的科学概念,此时,教师需将科学教育集体活动内容灵活地转换为个别化活动(举例:纸花开放)。而有些科学活动需要在活动后投放相关的新材料,使幼儿对相关的科学经验获得更多的拓展和提升(举例:乌鸦喝水)。所以这本书上的活动设计也丰富了我们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的内容。

3、源自教师的自创活动

在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环境创设中,教师巧妙地挖掘了主题活动中的素材点,开展了相关的个别化活动设计,并及时地将内容物化成物质材料,投放到科学活动区域中,从而推进了主题的进展。(举例)

二、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生活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材料,必须与幼儿日常生活相联系,体现生活化的特点。一是生活化的材料容易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内容,能积极推动幼儿产生与材料互动的行为。二是生活化的材料能够唤起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并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建构新信息,也包括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举例:吹泡泡)

2、材料的挑战性

在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中,创设挑战性的环境,投放挑战性的材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幼儿的探索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幼儿不断体验到参与探索运动的快乐。(举例:陀螺)如在一次玩陀螺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有洞的塑料片、有洞硬卡片及与此两洞直径大小相同的木棍、牙签。材料投放不久,孩子们就不再光顾该区域了。原来,孩子们通过观察材料上孔的位置,直接将材料按要求正确分类,用小棍插在塑料玩具位于中间的孔中或牙签插在硬卡片上,就能让材料象陀螺一样转动。于是,教师就增加了没有打孔的若干材料,目的是让幼儿围绕“找中心点”的问题继续进行探索,增加了活动的难度,挑战幼儿思维。孩子们马上变得兴趣盎然,俨然一个个小小科学家的模样,他们发现了小棒必须找到中心点,“陀螺”才能转动起来;也发现了小棒插入的多少也影响转动。

3、材料的层次性

在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则会让孩子有更广阔的反思消化的空间。(举例)如在小、中、大班三个不同年龄段中开展“磁铁”的相关探究活动中,我们发现,虽然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都是在可感可知的活动中探究,但是由于受到认知水平与原有经验的限制,探究的内容和深度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方向。小班幼儿的探究呈平面式的探究,他们只关注磁铁能够在很多材料中吸起来一些铁质的物品,处于摆弄阶段,探究的问题往往落在某一探究点上。而中班幼儿的探究,已经产生了比较式探究的萌芽,他们可以初步尝试通过比较发现磁铁能够吸起带有铁制品的相关物品,于是,教师设计了“小小工兵找地雷”游戏场景,增添辅助材料,让幼儿感悟到只有铁质的地雷才能被吸起来,并能够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交流探究过程中的不同现象。到了大班阶段,幼儿则能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建构经验的探究活动,他们探究的磁铁已不再是探究某个点上的问题,而是探究如何通过如何组装和改造汽车的活动,使磁铁通过相吸相斥的原理,来改变汽车行驶的状态,上升为一种科学技术改造层面上的探究。

4、材料的开放性

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是幼儿主动和独立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更为开放、自由的环境,提供丰富的、隐藏探究任务的材料(操作材料、图示、记录卡),满足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幼儿的探索需要。除了班级中设置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索区域外,我园还充分利用园所各处如走廊、楼梯墙面、内厅等公共区域创设科学探究活动环境,特别是在内厅中将平时班级教室内无法进行的活动设置在人体奥秘、光影世界、水的世界等多个区域,将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投放在材料超市中,供幼儿按需选择、自由选择,使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了科学探究活动所需的探究能力、表达表现的能力及合作精神。(举例)

三、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注意的问题

在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的道理,材料的提供必须“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稍有偏差,整个活动就会偏离老师所预定的目标,从而影响幼儿探索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园在开展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要求老师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与规则建立的关系

我园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体现了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予了幼儿充分的自主自由探索空间。然面对不同的区域和众多的材料,需要幼儿建立相应的活动规则,才能保证探索活动的进程和探索任务的完成。在班级环境中,教师们以“一筐一实验”材料进行投放,使幼儿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探索内容及任务。在科学探究室中,我们在不同区域中设计了相应的图标,来提示和规范幼儿。在材料包上用星星数表示探索活动的难度系数,提示幼儿按能力选择;在操作台上以图示提醒幼儿物归原处等。

2、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与教师观察的关系

由于科学教育个别化学习活动是以幼儿个体或者小组等形式开展的,活动组织形式的相对松散,使教师的观察出现盲点。为此,我们还充分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系统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如在班级中,运用摄相机、照相机等设备记录孩子的瞬间探究行为;在科学探索室中,利用墙面的旋转探头和手动摄相机跟踪观察孩子的活动情况,这样的观察记录形式能够使我们研讨活动中更好地解读幼儿的探究行为,分析活动的材料投放是否适切,从而能提高教师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能力,由此更好地推动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培养良好的探究能力。

3、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与日常管理的关系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维持幼儿探究行为的重要条件,这需要通过适宜的活动,才能获得强化和发展,因此环境和材料需定期更新域替换,使其永保新奇。所以我们成立了项目组,由项目组长领衔,每个年龄段由一名教师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管理工作,项目组会定期开展项目研讨活动,了解各阶段材料投放及活动开展等情况,并按活动进程和幼儿的兴趣及时地对各区域材料进行更新、整理和丰富,项目组还组织教师一起观摩科学探究室活动,现场研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以保持幼儿渴望活动的需要和探索的兴趣。

科学教育是一门严谨的活动课程,课程实施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我们老师的责任重大。在进行科学教育个别化活动的过程中,老师的语言、材料的提供都要讲究科学性。教师不仅要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还要博览群书,做好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善于从自己获得的有关科学信息资源中挖掘适宜的科学内容,融入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不断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提升科学活动探究的质量,从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