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校教师科普激励机制探析

2016-07-14高飞

科学中国人 2016年30期
关键词:西藏地区普及高校教师

高飞

西藏大学

西藏高校教师科普激励机制探析

高飞

西藏大学

科普工作对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有积极影响,教师作为科普的主力军,其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科普成效。本文从西藏各高校角度出发,阐述教师科普的重要性,探究激励西藏高校教师从事科普工作的机制方案。

西藏高校;教师科普;激励机制;效果预测

项目类别:西藏科协调研咨询类,项目名称:西藏高校教师科普激励机制的建设,项目编号:DYZX201604。

科普工作对于提高我国西藏地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西藏地区的科普工作收到国家重视和鼓励。但是,西藏地区教师的科普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也是难以否认的实施。提高教师的科普积极性,既需要教师自身加强科普意识,提升荣誉感,也需要国家和学校推行激励机制,营造氛围,推动教师积极从事科普工作。

一、教师科普的重要性

科普即科学普及活动,以向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思想为主,其根本目标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教师是高校科普活动的主力军。高校科普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教师科普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1.普及科学文化,提高西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西藏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境地,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其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教师科普能够通过大规模的正规形式来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思想。教师科普能够在西藏地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有利于西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2.普及科学知识,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师科普能够直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西藏地区人才的知识技能,从而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也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知识支持。

3.局部带动整体,促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

西藏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有西藏地区的科普事业进入正轨,逐渐发展,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做到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我国政体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

二、推动西藏高校教师科普的激励机制

我国意识到教师在科普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后,一直携手高校致力于激励高校教师从事科普工作。激励西藏地区高校教师从事科普工作,国家和学校要采用全国高校普遍通用的激励机制,也需要根据西藏地区的特点,推行符合西藏地区的激励机制。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如下几种适用于西藏地区的教师科普激励机制,希望能够提高西藏地区高校教师的科普积极性,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1.实物激励

实物激励即指通过以奖励实用物品的形式提高教师的科普积极性。西藏地区物质相对匮乏,直接影响教师从事科普的活动形式。因此,国家和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进行科普工作提供设备支持,扫除一些障碍。比如,国家拨款、学校合理划分资金,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投影仪等多媒体工具,建设专门的科普会议室,提供专门为教师查找资料服务的信息室……为高校教师提供设备支持,丰富科普形式,便利教师查找资料,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普及工作。

2.货币激励

货币激励也即经济激励,指通过给予教师经济奖励来提高教师的科普积极性。这也适用于全国高校教师科普激励机制。最直接的就是改革教师评职称机制,将教师科普工作成绩纳入评职称机制中去,这能够大大提高教师进行科普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以外,学校和国家应该对进行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的教师提供资金支持与奖励,对发表有利的新研究的教师给予经济奖励。

3.荣誉激励

对于那些职称较高、工资较高的教师而言,荣誉激励相比货币激励更能提高教师的科普积极性。要提高这类教师的科普积极性,就要从教师对社会地位、学生尊重方面出发,让他们感受到进行科普对于提升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获得学生尊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和国家可以在校报、国家相关刊物上对那些有重大科研和科普成就的教师进行表扬,提升他们的荣誉感,激励教师从事科普工作。

4.其他可行性激励

除了以上三种激励方案以外,西藏地区的高校推行其他可行性激励。比如,创造交流与学习平台,在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让西藏高校教师感受其他高校教师对于科普事业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承担起科普的社会责任,加强科普意识。除此以外,也要在学校内部形成竞争机制,通过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来推动教师从事科普事业。

三、激励机制推行的效果预测

实物激励如果顺利推行,将大大改善西藏高校的校园设备,能够有为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有利的设备支持,也能够为科学文化普及工作提供设备,创新普及形式,提高普及效果。货币激励对于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能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年轻教师刚刚入职,工作积极性高,事业心强,时间充裕,当国家和学校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后,可以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科普事业中去,而科普成果纳入评职称机制中去,更能激发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十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普积极性。相对而言,荣誉激励则更适用于职位较高、工资较多的中老年龄的教师,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已经对自己的工作职位已经没有更高的追求,更多的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渴望自身能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学生对他们的尊重,因此,荣誉激励能够很好的提高他们进行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学校和国家提供的学习交流平台和校园内部的竞争机制,则是想要通过形成对比,激发教师内心的责任意识,从而主动承担起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社会责任。

四、小结

科普事业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家和学校高度重视,近年来也取得了较高的成绩。高校教师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科普活动中去,能够对高校科普事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因此,高校教师科普机制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1]杨凤菊.高校介入科普工作探讨[J].福州师专学报.2000.

[2]刘新福,蒋石梅,战英民,宋敏茹.高校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如何承担科普重任[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

[3]张义芳,武夷山,张晶.建立科普评估制度,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猜你喜欢

西藏地区普及高校教师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西藏地区日照气候变化特征
西藏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西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分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