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视角的青少年运动参与动机研究
2016-07-14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000
刘 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000)
基于能力本位视角的青少年运动参与动机研究
刘睿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000)
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积极程度是关乎其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他们在校内外能否持续、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行为,是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关心的症结所在。然而,儿童青少年的活动行为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身对于身体活动乃至体育行为的态度及其对于自身活动能力的认知,可能都是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本文基于能力本位的视角,梳理不同研究理论下儿童少年的活动行为与运动动机之间的相关关系,理解“能力”的自我认知在其运动动机中的重要作用。
1 自我效能——树立“我能行”的成功预期
自我效能理论一般被认为是属于社会认知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们对其自身所具备的组织、执行特定活动行为过程能力的判断,也就是个人确信自己可以成功完成特定情境下的技能或任务的自信程度。同样,人们的运动自我效能也受到活动环境、个人能力基础等因素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活动行为的选择与坚持,往往受到效能预期(Efficacyexpectations)和结果预期(Outcomeexpectations)的影响(图1)。例如,预期自己是否具备参与和顺利完成某项运动的基础能力(效能预期),预期自己是否能够通过参与运动获得体能提升或结识朋友等收效(结果预期),这2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对青少年运动参与行为的影响。而自我效能理论与儿童青少年的活动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成就表现(PerformanceAccomplishments)。这种基于个人经验所产生的效能对运动参与有着最重要的影响作用。(2)替代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主要基于对其他人的观察以及与自我比较之中获得的预期结果,也是影响其参与运动的影响因素之一。(3)言语与社会劝说(VerbalandSocialPersuasion)。包括自言自语、他人劝说、场景诱导等内外部的影响信息,自我效能通过每个层面的不同特点在对运动参与的影响中发生不同的作用。
运动自我效能往往与积极的运动体验相联系,它可以预测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行为,同时运动自我效能也会因为长时间缺少运动而降低,从而使人们陷入“缺乏运动——缺少运动自我效能——缺乏运动”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自我效能作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主要预测因素,通过为其提供积极的运动体验、创造自我提升的环境、增加与同伴接触参与运动的机会,可能会从各个层面增强儿童青少年成功参与运动的自信和预期,从而促进其持续地自主参与运动。
2 成就目标——追逐成功的持续动力
成就目标理论被认为是最普遍应用和最容易被理解的检视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理论,基于儿童青少年的目标追求和自我认知,其运动动机被分为了“任务取向”和“自我取向”2个方向。“任务取向”往往可以强化和刺激儿童青少年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从而逐步接近目标的达成,增强其参与运动的动机;而“自我取向”使得儿童青少年倾向于自我能力的评估,只有被认为能够顺利完成运动任务或具备优于他人表现的能力时,才会促发其主动参与运动。个人目标取向的倾向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任务取向”还是“自我取向”的抉择,而“任务取向”往往与较高的运动动机相联系。Biddle则梳理了倾向于任务取向的成就目标理论与较强的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趋向成功的信念、技术和团队的激励、父母的任务导向、可评估的行为测试等。
图1 效能力预期与效果预期关系图
个人获得成功可能性的自我感知,决定了运动参与行为的选择,换言之,之前的行为经验和个人能力共同影响着儿童青少年是否参与新的活动行为的决策。由此可见,如果父母或教师的引导仅仅是要求孩子运动参与的结果,而不是感受参与运动的过程,儿童青少年可能就被导向为了“自我取向”的成就目标动机,而不利于培养其努力提升自己、接近目标的过程。
Elliot认为成就目标理论也应该同时关注个人能力(自我掌握和良好表现的基本能力)和个人努力(获得能力提升和规避缺陷的努力),提出了2×2结构的成就目标调查工具(图2),其“方法”和“规避”对运动参与行为具有双向的互动作用。在所有4个成就目标选项中最高的得分(A),也预示其最积极的行为特征及结果。(表1)
表1 2×2成就目标框架图
3 自我决定——坚定自我的价值认同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人独立自主的知觉是基于内在动机做出决策行为和良好表现的核心所在,通过帮助人们理解个体行为表现的原因,解释各种动机导致不同的结果,以及支持或破坏人类功能的社会条件。Ryan从3个方面解释了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特征:(1)自主。需要强化的特性,也是个人行为的原由。(2)能力。需要在整理环境之中有效地互动。(3)归属。需要感觉到被关心和认可,并与其他群体或个人相联接。自我决定理论主要从这3个方面的心理需求被满足的状况来解释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及其运动表现。
理解人们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动机始终是自我决定理论讨论的重心,内部动机则是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的最深层次的行为动机来源,是基于一种完全没有外在利益驱使的表现,对于儿童青少年的运动行为而言,应该是内化成为积极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图2所示,自我决定理论包含有各种类型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动机缺乏,以及依据自主性从高到低对应排列的调控机制:认同调控、内摄调控和外部调控。认同调控也就是在不必要考虑喜好程度而进行自由选择,执行重要的、与自我意识相一致的活动行为,也是运动动机的高级表现,当体育锻炼行为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不受强制性和利益性的干扰和驱动。内摄调控是一种不完全内化的调控机制,仅是外部的调控,其所导致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基于避免犯错或为了提升自我。外部调控发生则在个人独立地为接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产生的行为。显然,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行为的干预,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进而有的放矢地实施引导。
图2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调控
4 结 语
儿童青少年因不同活动类型、参与水平或发展阶段等差异化的客观存在,要求身体活动相关的健康促进工作需要考虑他们心理活动的不同特点,准确定位,深入研究。过往的研究往往是割裂开来关注每个理论或从单一视角来展开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动机的研究,而多元视角下整合不同理论的研究还值得进一步思考。此外,当前对于活动行为的测量往往是运用计步器、加速计等客观性测量工具,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虽然精确测量了活动量有多少,但是无法解释活动内容是什么。对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研究,不仅要知道运动参与的表现,更要知道影响和决定了其表现的原因所在。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动机是鲜明的、主观性的心理活动,其细微的心理变化都可能导致活动行为选择的差异,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难于客观测量,所以基于这两点问题,需要长远地考虑心理活动与运动参与行为研究工具主客观的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Mulvihill,C.,Aggleton,P.,&Rivers,K.(2000).Physicalactivity'Atourtime':Qualitativeresearchamongyoungpeopleaged5to15yearsandparents.HeathEducationAuthority.
[2]VanWersch,A.(1997).Individualdifferenceandintrinsicmotivationsforsportparticipations.Youngpeople’sinvolvementinsport,57-78.
[3]Biddle,S.J.,Hagger,M.S.,Chatzisarantis,N.(2007).Theoreticalframeworksinexercisepsychology.HandbookofSportPsychology,ThirdEdition,537-559.
中图分类号:G80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5-124-02
收稿日期:2016-03-26
作者简介:刘睿(198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与健康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