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支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6-07-14汪立秀
汪立秀
【内容摘要】支架的构建既可以成为知识教学的引入方式,也可以作为学生知识理解与吸收的辅助工具。支架式教学的融入往往有助于一些教学难点知识的化解,会让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能够从整体层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多进行教学支架的构建,要充分利用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吸收,让课堂教学的实效得到保障。
【关键词】高中地理 支架式教学 策略
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难度在不断加深,不少知识点不仅理解上学生容易产生障碍,在知识应用上以及各种综合问题的解答上难度也更明显。在这样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引导模式上有积极的革新,要透过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化解重难点内容,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构建教学支架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不仅可以给学生理解知识搭建桥梁,在支架的辅助下学生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实质,会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一、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
在进行支架教学时教师对于一些教学前提要有良好的把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尤其是对于那些难点内容,或者学生理解上普遍存在障碍的内容,一定要留出更多的课时做专题讨论,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而牢固。支架教学的确是能够一定程度提升课程教学实效,但是在一些需要重点分析的问题上,教师在构建支架的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难点内容的剖析,要多留出时间攻克这些难关,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这些内容,这也是让支架教学的效用能够充分体现的一个前提。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节奏以及时间的分配要进行灵活调控。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划分很有必要。如,对“大气的运动”进行教学时,我就将“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分两节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形成原理,第二课时分析常见形式及应用。由于时间分配不紧张,所以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消化内容,教学效果显著。教师只有善于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课堂教学的节奏才能够在合适的范围内,在这样的前提下支架式教学的功效也更容易体现出来。
二、发挥案例的支架作用
构建支架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要点灵活的进行选择。首先,以案例教学为支架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模式,案例的说服力通常很强,能够让学生结合大家熟悉的生活范例来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以这样的形式构建的支架会很好的搭建理论知识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桥梁。教师可以自己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案例,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列举一些案例。这些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并且能够以案例为支架辅助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有效吸收。
在进行“城市的空间结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因为书本上举的例子是:团块状城市——成都;分散状城市 ——重庆;条带状城市——兰州,这些例子对于生活在其他区域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突然,坐在后排的同学冒出一句:“老师,盐城是什么形态啊?”我愣了一下,脑子里马上浮现出盐城的轮廓图,而这时,班上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盐城的城市形态。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生成,而这个生成的小案例又可以作为知识教学的支架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及探究。教师要善于发挥这些典型案例的辅助效果,这种形式的支架不仅能够瞬间活跃课堂氛围,这也给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剖析理论知识提供了良好基础,会让学生对于这些理论化的内容有良好的理解与吸收。
三、构建探究式教学支架
对于那些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让学生思考探究的学习任务,这同样是教学支架构建的一个有效切入点。探究式教学支架会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会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探究的过程也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对于课本中谈到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要善于以这种形式来构建知识教学的支架,这不仅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这也会让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吸收与掌握更加透彻。
在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这种现象首先大家都不陌生,然而,找到这些危害的来源,并且分析处理方式,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给大家安排了探究任务: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如大气污染(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气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噪声污染(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现象等等,然后思考这些污染状况可以有的治理模式。这种以探究任务构建的支架给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也会在搜集数据和信息、不断的自主学习中来对于这一主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