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要关注三个“抓手”
2016-07-14陈玲
陈玲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小说并不多,但是却能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爱上小说阅读。教师可以从标题、细节、原型等角度入手,促使学生找到学习小说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汲取小说中的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小说教学 突破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内涵深刻的小说,教师要抓住这些小说,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的时候要抓住三个“抓手”,从标题、细节、原型等角度入手,促使学生找到学习小说的突破口,从而帮助学生汲取小说中的文化营养,提升语文素养。
一、抓标题,顺藤摸瓜
在教授小说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抓住小说的标题,以标题作为切入口,让学生能顺藤摸瓜地深入文本。小说的标题往往能揭示文本的重点,提示文章结构,暗示文章内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指点学生分析小说的标题,找到标题中的核心词汇,剖析作者取名时的想法,深入文章肌理之中。
以小说《故乡》为例,这篇小说展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我”的内心情感,教师在教授这篇小说的时候可以抓住小说的题目,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故乡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创作题材,大家能否说说在自己的记忆中曾经学过哪些以故乡为题的作品,并说说这些作品分别展现了怎样的思乡情怀。”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找到了如《回乡偶书》等以故乡为题材的诗文。教师此时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这些诗文都以怀念故乡、表达思乡之情为主题,那么鲁迅的这篇《故乡》究竟是拾人牙慧,沿袭了他人的主题,还是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呢?大家可以自主阅读文本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问题启发下,学生们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围绕文章标题进行深入探究。此时教师可以抛出其他学者对于《故乡》主题的分析,让学生探讨“隔膜说”、“农民问题说”、“批判辛亥革命说”这几种不同的说法中,让学生讨论哪一种最能体现《故乡》的主题。
文章的标题往往起到揭示文本内蕴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文章的标题,感受文本的独特情怀。
二、抓细节,管中窥豹
要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蕴,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挖掘小说的内在价值观。教师可以从文本的细节部分入手,让学生尝试管中窥豹,透过小说的语言这层表皮,感受到其内在精神。小说的细节往往能够促进学生更加通透地感悟文本的寓意,促进学生体验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独特经验。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构思精巧的小说,它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冷漠的关系,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感知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如:“莫泊桑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仅在外貌上下功夫,而且还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作者是如何刻画菲利普夫妇等人的形象的。”“在小说的48段后,其实还有一段删节,描写了‘我的一段心理愿望,表达了‘我想要再次看见叔叔于勒,对他说安慰和温暖的话。请问这一段描写可以删除吗,为什么?”学生在深入分析这些细节之后,对小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分析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段描写反映了“我”的心理变化,通过一个孩子内心痛苦而又纯真的心理感受,表现了“我”和菲利普夫妇之间的不同。教师不必对是否需要删节规定统一的答案,而要鼓励学生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感受文本,从而深入体会小说的寓意。
小说的细节部分往往能够让阅读者从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怀和精神状态,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细节部分,透彻地掌握文本。
三、抓原型,追本溯源
在小说阅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还原,阅读者要尝试抓住文本所展示的时代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具体上升到抽象,通过追本溯源来了解文本中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社会典型意义,从而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加透彻的理解。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尝试让学生抓住小说中“孔乙己”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尝试从中抽象出其原型,并感受作者通过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来揭露封建制度的丑恶的创作目的。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内涵较为深奥的小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文本原型,抽象出文本内涵。在探索小说主人公典型性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也能上升到新的高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并尝试归纳出孔乙己的社会典型意义。学生很快找到了小说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内容,并且对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