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书艺人》中秀莲的人格结构分析

2016-07-14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名作欣赏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艺人

⊙李 佳[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



《鼓书艺人》中秀莲的人格结构分析

⊙李佳[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小说《鼓书艺人》通过抗战时期一群北方流落到重庆的鼓书艺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旧中国艺人悲哀的生活和命运。来自传统观念的歧视是造成他们悲剧普遍性的社会原因,而独特的生命体验则是秀莲这个个体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拟对秀莲形象进行人格结构分析,探索她成长中所遭遇悲剧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关键词:秀莲本我自我超我悲剧

一、前言

《鼓书艺人》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末旅居美国期间创作的长篇力作,在小说中老舍继续保持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对中国艺人在战争年代的苦难和新旧思想交错时代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关注。作家通过寻常的生活事件和心理内容的悲剧性描写,表现这群从北方逃难到重庆的鼓书艺人的生存困境:饱受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之苦,担受着战争带来的生命威胁,同时他们还忍受着旧中国恶劣文化习俗对艺人的歧视。方宝庆为维持书场的持续经营,处处小心做人。方宝森消极地洁身自好,沉溺于享乐中,甘愿艺术才华被埋没。而琴珠等人则自甘堕落。来自传统观念的歧视是造成他们悲剧性的普遍社会原因,而独特的生命体验则是秀莲这个个体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拟对秀莲形象进行人格结构分析,探索她成长中所遭遇悲剧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二、秀莲的三重人格结构分析

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三重理论。他认为人格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主要是由性冲动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比本我高一层次,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遵循‘现实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进行调节和控制,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超我是理性化、道德化的自我,其职能是监督和指导自我去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奉行的是‘理想原则’,它比自我更进一步。”①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解开《鼓书艺人》中秀莲的人格之谜提供了十分理想的工具,并由此探索她反抗命运和自我成长的曲折道路。

现实主义作品讲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说,秀莲是抗战时期典型的艺人形象,通过她可以反映种种时代和社会问题,她的坎坷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小说的主要线索,其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都很独特。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不但成功地再现了特定历史环境带给人们的影响,还深刻地反映了来自人性深处的精神内驱力对人的影响。

(一)苦闷的自我。秀莲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时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她坐在“靠栏杆的甲板上”“清秀的脸上带着安详的神色,一个人在那里摸骨牌玩”“船每颠一下,秀莲就骂一句,因为船身的摇晃弄乱了她的骨牌。她的声音很小,不粗,也不野”。她的安然和活泼显然与不中用的窝囊废、老是喝得醉醺醺的方二奶奶和愚蠢的大凤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了她与这些人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然而,随着身体的日渐成熟丰满,思想与欲望渐趋活跃,秀莲渐渐进入了苦闷的自我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中受到外部世界影响制约的部分,它试图协调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者的要求,自我因受到这三方面的压迫和威胁而导致了焦虑,对外界而有的现实的焦虑、对超我而有的常规的焦虑和对伊德的激情势力而有的神经症的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胸脯开始隆起,旗袍也掩盖不住她身体柔和的曲线了”,业已十四岁的秀莲不管是在体型上,还是在思想上都逐渐成熟,同时性本能欲望也渐渐萌发。“她见过男人纠缠唱书的姑娘”“她知道有的姑娘不得父母的许可就跟着男人跑了”“她也知道有些暗门子能挣钱,不过她并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所有的一切无非都是与人性本能的欲望有关,而秀莲对这样一些事的强烈好奇则无疑是她性本能欲望蠢蠢萌动的体现。秀莲的自我陷入本我活跃的折磨,这个时候“她非常需要有人能保护她,安慰她。她需要人开导”。然而她没有人可以诉说,大凤和二奶奶是秀莲倾诉的最重要的对象,但是她们受恶劣文化习俗的影响,认为秀莲不过是一个下贱胚子,命中注定要陷入暗门子的泥沼,因此不愿给予秀莲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大凤与二奶奶对秀莲的嫌弃态度代表了外在世界对秀莲自我的压迫,秀莲本能欲望驱使着她对那层隐秘的事充满向往与好奇,但是现实中对戏子卑微荒淫的看法又促使她竭力压制自己的欲望,以免误入歧途,沦为琴珠之流,这也是她倔强性格对于不公命运的反抗方式。弗洛伊德指出,超我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父母的督促下形成的,“超我在发展时,也可受继父继母及养育儿童的人们和模范人物的影响”②,秀莲人格中的超我就是在养父方宝庆的影响下形成的,并对她的本我构成压抑,“你不自轻自贱,人家就不能看轻你”。另外,来自老师孟良的影响也是秀莲超我形成的又一因素。

在秀莲的人生自我调节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受到现实严格制约、不断进行人生方向的自我调整、并倍感压抑屈辱但又不得不竭力迎合世俗的秀莲形象。她希望在孟良的帮助下学习文化知识,像话剧演员那样体面又受人尊敬。希望自己干一番大事业,改变方二奶奶所代表的社会偏见对她的歧视。同时,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本能欲望。

超我层面的约束只能对其性本能欲望构成绝对压力,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秀莲的困惑,于是她时常陷入苦闷的自我状态,面对琴珠带给她的异性诱惑,秀莲无比紧张,她不明白“爱,到底怎么回事”,一遍又一遍地思索着这个无从回答的问题,“她琢磨了好多天,脸色也变了,光滑的前额有了皱纹”。来自外界、本我、超我的压力使秀莲的自我被困于重重矛盾中无法自拔,然后超我的摇摇欲坠又预示着自我的崩溃与本我的爆发。

(二)本我的盲目爆发。秀莲是方宝庆买来的,买来的时候只有七岁,“卖她的是一个瘦男人,自称是他叔叔”,秀莲自幼就遭受了不幸的生活,缺少父母的爱,在被卖给方宝庆之前很难说她没有经历苦难。方宝庆虽然善良,待她像亲生女儿一样,但有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秀莲还是充当了方宝庆全家的赚钱工具,方宝庆担心秀莲出事,“他的买卖、他的名声、他全家的幸福,都和秀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是她出了什么事,他全家都得毁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在人生之初没有严父慈母的教导,过早地接触社会,使得她错过了超我人格塑造的机会,可以说,秀莲的超我人格一直都是不完整的,方宝庆的教诲虽然对她构成一种约束,但这种约束并不牢固。她对恋爱的好奇与困惑,她对暗门子的茫然无知,使她在生理成长阶段一直浑浑噩噩、摇摆不定。正是超我人格的缺失,使得她最终无知地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盲目地受本我欲望爆发的驱使,误入歧途,直至失身,遭遇被人抛弃的悲剧。

同时,大凤和方二奶奶对秀莲的冷漠态度以及后来方宝森的不幸离世也给秀莲的自我造成重大创伤。人性中那种最基本的被接受被爱护的认同感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因此陷入绝望、自卑的深渊。而本能欲望也就从这人性的缺口溢出,快乐原则驱使着秀莲的生活,让张文这种小人乘虚而入。

超我阵营彻底失陷,茫然的秀莲没有了笃定的原则可以信仰,人生不过如此,她选择按照快乐原则随心所欲,电影院是个不错的去处。秀莲盲目地相信了富有激情性的美国爱情电影,像电影中的女明星那样,裸露着大腿搔首弄姿地躺在床上,感觉也不错。她不想像大凤那样把自己的生活选择权完全放在父亲的手中,秀莲追求自由恋爱,并且循着电影模式,选择张文作为恋爱对象,一步步误入歧途,任由欲望驱遣,直到被恶棍张文遗弃在破旧寒酸的屋子里,孕育着那个因欲望盲目爆发而留下的婴儿。遭受了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在养父的解救下,她最终脱离了困境并准备迎接崭新的人生。

(三)超我的建构和新自我的形成。回归后的秀莲,没有了曾经的困惑,安然地接受现实馈赠给她的生活。大凤待她更加热情了,方二奶奶虽然仍不完全地接纳她,但她的态度也极为缓和。“见着她从小养大的女儿,眼泪也止不住涌了出来”,方宝庆待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疼惜。在超我形成阶段,秀莲忍受着来自社会的打击,对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做出真诚的忏悔。她默不吭声地接受父亲不给女儿摆满月宴席的事实,满含心酸地面对自己的尴尬身份,并且意味深长地自言自语“穿件素净的衣服,给过去的事送葬”,这时的秀莲是受“超我”人格严厉抑制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受社会和良心双重打击,对自己的失足有着强烈忏悔之心的秀莲形象。

正如孟先生说的那样“她跟我一样,也坐了牢。我坐的是真正的牢,她坐的是精神上的牢”,“她会重新获得自信和自尊心”,在破屋子中所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饥饿以及生产所受的折磨仿佛一座炼狱,女儿的出生也暗示了秀莲的新生。在开船前一天,秀莲带着没有名字的女儿重返那座炼狱的标志——她和张文生活过的破房子,她对女儿说“妈妈唱大鼓,给你挣钱,妈什么也不怕”,抗战也已经结束了,此时的秀莲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相信自己和女儿未来的生活会充满阳光,这是秀莲崭新的自我形成。她遭受了生活的苦难,虽然没能逃脱宿命的捉弄,但却收获了超我升华的契机。

三、结语

总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秀莲形象,我们会看到一个在自我、本我、超我三种人生层次中不断东奔西突的秀莲形象,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造成秀莲悲剧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社会的偏见与秀莲自身艺人身份的矛盾,还在于秀莲的精神活动不时受到来自她灵魂深处的内驱力的强烈摆布,而这种摆布经常使她自己无所适从。不是宿命,但终难逃过。

①车文博:《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0页。

作者:李佳,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院校平台·暨南大学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艺人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花灯艺人
漫画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猴子杀鸡
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