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孕育“工匠精神”的制度和文化土壤

2016-07-14刘志彪

金融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消费者

刘志彪

为什么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不能通过制度创新,转变为产品的精细化,转化为工匠精神去创造物质财富?

工匠精神”这个词汇,因切中中国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的政策趋向和实践要求,故成为当下中国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或者缺乏“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竞争力的,也不可能形成世界著名品牌。

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需要重建“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它可以从多角度来定义。如果从供给方面来看,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如果从需求方面看,则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如果从行为方式角度看,则是指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

其实,不管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这一范畴的内涵,对它的实质并不存在什么巨大的争议,都是指在制造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能够以消费者至上为宗旨,十分注重过程中的细节,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生产经营理念,都是指那种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对产品质量严谨苛刻的、不懈的追求行为。

一般认为,马虎将就、主张“见好就收”的中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缺少这种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工匠精神”。缺乏工匠精神,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的障碍所在。一些被广泛引证的例子就是,中国制造马虎、粗糙,很多国人不信任国产品的质量,尤其是不信任国产的食品安全性,连奶粉等食品也要去海外购买,甚至连普通的制造品如马桶、电饭锅也要去日本买;中国是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可是却生产不出精细的钢铁,等等。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工匠精神,古代我们有鲁班、都江堰等;近代我们有很多的老字号,如同仁堂、云南白药、茅台酒;现代我们有华为、中国高铁等世界著名品牌。但我觉得,中国古代、近代的工匠精神,留传下来的大多是美好的故事而不是世界著名品牌;现实中一些留传下来的老字号,不是在发扬壮大,而是后继无人,品牌的声誉和美誉度在变质、消失;在当代世界著名品牌榜中,来自于中国的品牌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严酷的现实。

缺乏形成“工匠精神”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于是一些人转而认为,不是中国人缺乏这种精神,而是中国不适合这种模式。工匠精神在当代,只适合于高成本高收益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如宝马车,因为高价格、高收益,所以适合于生产商付出高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成本去精雕细琢。反之,在人均收入低、消费档次低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的国人都不愿或不能购买高质高价产品和服务,企业自然会选择低质低价、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

我对这种意见的批评是:看看这些年中国人如何到海外市场抢购商品便可知晓,现在中国人的需求结构正往高级化方向迅速地升级。据《中国日报》报道,2015年中国消费者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总计1168亿美元。这笔消费占据了全球高端产品消费总量的46%。但是这一波澜壮阔的消费升级趋势,并没有逻辑地转化为拉动本国企业工匠精神发扬光大的力量,而是转化成了对国外产品的需求。

显然,不是中国不适合工匠精神的模式,而是因为某种原因的作用,使这种精神无处发扬,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短缺经济、卖方市场格局下,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运行,塑造除了漠视消费者的各种企业顽疾,它们是不是我们历史上的“工匠精神”淡化甚至在某些领域消失的根本原因?应该说,由于短缺的市场环境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消灭了竞争,消灭了消费者本位,就直接把视消费者为上帝、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的土壤给铲除了。企业供给只管量,不管质;工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和服务。经理服从的是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场竞争。

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下功夫。因此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开始增强,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以出口导向为目标的市场领域,一些新的产品品牌开始出现。因此“工匠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只能在市场的环境和土壤中。在那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领域,如行政垄断的领域,根本就不要去奢求什么“工匠精神”。这一基于市场环境的认识,对中国人缺失工匠精神的分析最为常见,也最有力。

应该看到,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在我国生产力发展低下的情况下展开的,是从贫困到温饱再往全面小康社会阶段的演进,三十多年的市场发展,只是从低端更多地解决了中国人的“有无”问题,而非高端的“好坏”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过了物资缺乏的年代,因此发扬光大过去的工匠精神、追求中高端的转型升级很有必要,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初心、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我们不要用在发展智能制造时工匠精神的浪漫,去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人们经常问,为什么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不能通过制度创新,转变为产品的精细化,转化为工匠精神去创造物质财富?为什么这种聪明经常转化为它的反面:造假、模仿、偷工减料甚至为了赚钱而故意生产有毒食品?工匠制度并不是哪路神仙来外生给定的,而是在经济社会体制系统的长期运行中内生的。

由此看来,缺少工匠制度还是表面化的解释,制度背后的相互作用的文化,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层次的原因,即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缺乏和必须重构的东西。例如,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有多少是提倡青年人去做一个扎实工作一辈子的“工匠”的呢?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能不能扪心自问: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人后去干制造业吗?去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技工吗?显然,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

以制度和文化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重塑

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法建设智能制造强国,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为此建议:

一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在买方市场下,其物质文化的本质是竞争。未来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关键在于厚植市场竞争的土壤,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场垄断。如果行政垄断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日趋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难普遍出现。

二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就重构国人的工匠精神来说,我觉得比较重要的、需要提出来重点说一说的是二点:一是要鼓励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挑剔”行为。国人“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变相纵容厂商在构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为。二是要教育和鼓励国人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个人习性。我觉得,只有爱干净、讲卫生的民族,才会有工匠精神,否则就是空谈。因为只有讲究,才会有精神;处处“将就”(包括卫生),“工匠精神”中最核心“讲究”,就是扯淡。

三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国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把聪明劲用在了“灵活性”上了,经常对应该遵守的程序和规则采取变通处理方法,比如对应该严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序和步骤,不是一丝不苟按部就班,而是“灵活地”跳跃处理。很难设想,这种“不守纪律”和程序的工作态度,可以出德国那种高精尖质量的产品。很多时候,固守某种程序,看起来是傻,其实是精明。这方面国人需要学习和补课的地方太多。

四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体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确立,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市场体系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为了给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创造生存的土壤,鼓励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必须严格地监管市场竞争者,惩罚造假、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

五是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文化。中国人缺少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与制度设计中长期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轻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智造2025”计划的实施,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技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让工人技师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价,是鼓励实体经济复苏、抑制社会浮躁、恢复崇高实业和技术技能的开始。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消费者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工匠神形
知识付费消费者
工匠赞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