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儿童沙池游戏中融入心理教育
2016-07-14余湘琦廖青科
余湘琦 廖青科
目前儿童中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怕苦畏难、任性、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重视和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沙池游戏是为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一种活动方式。
沙是大自然的产物,沙池游戏是通过儿童的想象,以沙子为基本材料进行建构和构想,通过手的操作及成型创造性地反映对周围事物印象的一种活动。这种没有既定玩法的活动对儿童而言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沙池游戏中获得动作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而且还能安抚学生的心理,丰富认知经验,提高想象和创造能力,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而玩沙是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沙池游戏可以让儿童利用“沙”这种不定型的材料进行建筑、构造,从而来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儿童喜欢玩沙是因为这样的游戏让他们感到快乐,它对于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沙池里活动,让孩子们显得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其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开展沙池游戏是我校的特色活动之一,在组织学生开展沙池游戏时,授课教师能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玩沙过程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也能感受到当学生与沙融为一体时身心的放松程度。
沙池游戏具有“挖、砌、堆、填、架、印、砸、搭、埋、掏空、包围”等动作特征。学生进行沙池游戏时我们指导实践重于理论,如果这些概念离开动作来学习,其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并且没有实际操作更深刻有效。另外,在游戏中,学生的社会性行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沙池游戏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细致、顽强等品质,以及形成与别人合作的观念。
沙池游戏其实是一种细致而复杂的活动,需要持有认真的态度,完成活动也必须有始有终,坚持到底。比如说:在完成一个大型的建筑物或主题时,往往需要由几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一起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共同协商,分工合作,同时费时费力,需要学生的坚持不懈。
游戏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实现游戏的目的,就要不断变着花样进行创作,而这正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好方法。再者,沙池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在沙池游戏中,孩子们不论是单个物体造型或者整体设计,还是色彩搭配或者比例协调,不论是外观形态还是主题内容,都一一表现了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能力。
玩沙对于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在游戏中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以下是我校实施沙池游戏的几点做法:
一、在活动中引导儿童自主、民主地建立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玩沙的游戏中,随意性很大,开始活动时若没有提要求,学生可能会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有时会把沙子弄到活动区域外,弄到同伴身上,可能产生一定的行为冲突,甚至会出现一些破坏别人作品的行为等。这些行为都是可预见的,都是由于儿童在心理上还不成熟,因为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造成的。这也说明在一个游戏的开展前需要一定的准备,也就是建立沙池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沙池游戏规则的建立不是对儿童游戏的限制和束缚,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形成规范,从而保证幼儿在群体中的游戏得以顺利进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应该提出什么样的规则,怎样建立民主的规则。
在沙池游戏前,我们先让学生感受沙,当细腻的沙子从指间滑下时,那种舒服的感觉让学生开始进入沙的世界。紧接着,让学生进行一个游戏前的讨论,玩沙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当学生提出可能出现的矛盾时,教师引导让他们自己商量定下规则,严格遵守。当他们达成了这个行为契约时,他们愿意去遵守,这也就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总之,我们不能忽视学生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失去自主解决矛盾的时机。
二、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首先,我们反思所提出的任务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全身心投入,集中注意力。学生也因此在活动中自我控制,自觉遵守规则。老师将主题的选择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与其他伙伴共同协商主题活动,从不断地产生分歧和不断地协商中达成一致的看法,并让学生自己商议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让学生进行的是简单的挖、砌、堆、填的游戏,比如:比一比在同一个时间内谁挖的洞最深?谁能砌出一个高高的塔?而中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可以合作进行特定主题的制作,主题可以是学生自己定,每个小组不同也可以。更高年级的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寻宝游戏,有人负责藏宝,有人设计提示线索,有的人则进行寻宝游戏。
在沙池游戏中,教师也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如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情绪上给予支持,鼓励其能主动与人合作,或者培养他注意力专注水平;能力中等的儿童,教师则可以培养他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强的儿童,应重点培养儿童能创造性地寻找并使用辅助材料。因此,根据能力水平高低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得到不同的促进与发展。
三、在学生的游戏活动中适当参与、适时引导
在学生的沙池游戏中,教师可以是两种角色,可以是观察者,也可以是参与者。作为观察者,教师要耐心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特点,在观察中寻找教育契机去引导学生。当学生邀请时,教师可以参与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然,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忽略。我们试着采用“放”与“导”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既不把教师的意图强加给幼儿,但也不放任自流。
学生在自由地创作时,出现一些跟现实生活中不太相符的形象,如一只小鸟却出现在海里,作为老师没有直接说“你错了,这是不对的”,而是去尊重学生的创意,因为也许在学生设计的故事里,这只小鸟具有不一样的能力呢!不能用我们的常识去扼杀儿童的无限创意。相信“没有对错,只有不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当学生怎样都不能把干的沙子堆砌起来的时候,教师进行引导“可以试试用水?”当学生邀请教师加入时,教师是询问学生意见“老师做什么比较好呢?”而不是二话不说变成团队的领导者。
所谓不能放任自流,是指除了大家认同的规则外,教师最好不要在过程中又给学生另外的要求,只要学生没有出现一些原则上的错误,教师都只充当一个旁观者。当学生出现一些较大的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去引导,促使学生学会自觉自控,勿把错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
让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正确评鉴作品
对于沙池游戏,并不是玩完了就结束了。可以说,完成沙池游戏任务只走到了整个教育程序的一半。对于作品的欣赏鉴赏也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学生努力完成的作品若可以获得一定的关注赞赏将会提高他以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互评。学生可以通过作品的对比,发现优点,改正缺点。
在互评讨论中,除了对优缺点的评鉴,教师还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对自己进行审视。自己在制作团队里充当一个什么角色?是给意见的那个,还是接受意见的那个?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顺从他人安排的?在与他人意见不同的时候,你是一定要按自己的意愿去进行还是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者是与其他人商量,达到一个大家都同意的共识?各种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了解自己,改进自己,每个人都能通过活动后的分享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上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沙池游戏作为我校特色活动,是我们认为要珍视沙池游戏的各种独特价值,给儿童创造更加充分的机会条件,让儿童更加尽情地在沙池游戏中获得发展,也通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沙池游戏使小小沙粒也能绽放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