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空技术设计减压团体辅导方案的干预研究

2016-07-13夏宇欣安莉娟刘雅琼张超凡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年6期
关键词:减压团体辅导

夏宇欣+安莉娟+刘雅琼+张超凡

摘 要 为检验在移空技术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减压团体辅导方案的实践效果,选取2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分为实验组12名和对照组12名,对实验组进行连续6周、每周1次的团体辅导,对照组不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压力知觉和症状自评得分显著降低、自我效能得分显著提高,而对照组被试得分没有显著改变;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干预效果依然存在。由此可见,该项团辅方案可有效缓解压力所致心身症状,达到了设计预期。

关键词 移空技术;团体辅导;减压

分类号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6.002

1 前言

移空技术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提出的一项心理治疗技术,首次发表在2008年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当时命名为“移箱技术”。在后来的临床应用中,因其具体操作方式的一系列改进与完善,正式更名为移空技术(夏宇欣,吴晓云,刘天君,2013)。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的规范及示范研究”项目,移空技术作业流程得到了系统梳理,形成了标准化操作手册(张亚林,曹玉萍,2014)。

作为一项以气功锻炼中的“存想”与“入静”技术为核心、以中医具象思维理论为依据的干预方法,移空技术蕴含了中国传统心身医学的治疗思想与实践技能。其主要功效是缓解或消除适应不良的心身症状,技术应用过程中强调对心身状态整体体验的聚焦,并以象征物为媒介进行问题呈现与干预。例如,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运用想象,将需处理的症状象征性物化并放入相应生成的容器,而后借助想象进行不同心理距离上的反复移动(张亚林,曹玉萍,2014)。此外,移空技术的应用不以患者对自身经历的详细报告为前提,也不强求对心理困扰的言语表述,而是强调治疗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患者在意识放松状态下跟随治疗师的引导完成作业,引导过程中仅就问题聚焦并对象征物的感知体验进行适当的言语交流,所强调的是患者对脑海中自然浮现意象的捕捉与体验(夏宇欣,吴晓云,刘天君,201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应激或称作“精神压力”,已经成为人们必须不断应对和认真处理的重要问题。原则上,应激一旦发生,无论它是由何类应激源引起的,都会既引起心理反应,又导致生理反应,且在多数情况下,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关具身认知的一些研究结果已经表明,运动状态、躯体温度、负重、姿势等身体的物理属性会直接影响诸如态度与评价、自我概念、思维努力程度等认知形成(Wells & Petty,1980;Willams & Bargh,2008;Jostman & Lakens,2009;Schubert & koole,2009);有实验研究验证了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对情绪、情感形成的影响作用(Steeper & Strack,1993)以及记忆中情绪信息的具身特征的影响作用(Niedenthal,2007)。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在设计针对压力所致心身问题的临床干预方案时,应该从身心一体的哲学理念出发,以整体的不适感受为工作重点,兼顾促进自我觉知与认知领悟,或有望在降低主观压力感受强度、缓解个体紧张状态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促使个体看待事物的态度发生转变并提升自我效能感。

此外,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人最主要的属性是社会性,这源于本土文化、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各种观念、态度、习惯以及某些特定的反应与行为方式(闫杰,2008)。在压力问题应对及求助行为上,国人因此表现出不同于西方人的特点,例如更倾向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治愈的元素,对寻求心理援助保持更消极的态度、对心理问题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主诉,以及更习惯于治疗师主导的治疗模式等(余晓敏,江光荣,2004;吕小康,汪建新,2012)。

鉴于此,本研究拟以移空技术的分解应用为主线,结合正念训练(唐海波,罗黄金,张现利,赵龙,2012)、接受与承诺疗法(张婍,王淑娟,祝卓宏,2012)以及其他一些蕴涵本土文化特色与医疗思想的技术(李北容,宋斌,申荷永,2012;张红兰,郑文清,2011),从增强对心身状态的觉知与接纳、教习心身放松技能、促进有效行动入手,设计一套旨在改善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不良心身反应、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减压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完善移空技术与团体辅导相链接的实践模式,深入探索基于移空技术建构心理治疗方案的科学进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在某高校招募自愿参加实验的本科生24人,通过面谈与量表测评,基于差异化原则,选出压力知觉程度、自我效能感及心身症状表现各有不同的12名学生进入实验组,另外12名学生进入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均为男女各半,实验组平均年龄19.42±1.08岁,对照组平均年龄19.67±1.61岁。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压力知觉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该量表由14 个反映紧张和失控感的问题构成,要求被试根据感受应答。各条目得分相加得总分,总分越高,反映近期被试主观感受到的压力水平越高。

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由Schwarzer等编制,共计 10 个题项。采用 4 点计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正确”,“4”表示“完全正确”。由被试填答所述情况与自己的相符程度,总分数值越大表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越高。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该量表包括90 个项目,常用分析指标包括九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总均分。

此外,在团体辅导结束时,请被试回答开放式问题(“通过本次系列辅导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并对历次单元活动满意度进行1~5的评分(1=完全不满意,2=比较不满意,3=基本满意,4=满意,5=非常满意),评分低于3的项目,请被试注明原因及改进建议。

2.2.2 研究设计

采取2(实验组、对照组)×3(前测、后测、追踪测试)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团辅开始前一周对报名者统一施测CPSS、GSES、SCL-90三个量表;确定入组后,对实验组实施持续6周、每周2小时的团体辅导;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团辅活动结束当天,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后测,并请实验组对各单元活动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定,提供对于活动体验与收获的文字反馈;活动结束后一个月,邀请两组被试再次填答量表。

2.2.3 团体干预方案

本研究拟定的团辅方案分六个单元依次执行。第1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具象,通过对移空技术完整流程的初次体验,带领成员体验具象思维、引导他们体验对现实问题的意象性表达。第2单元的主题是问题聚焦与领悟,通过生成问题象征物的作业体验与讨论,引导成员深入感受问题象征物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意象,锻炼具象能力、促进问题领悟。第3单元的主题是觉知与改变,通过对问题象征物改变过程的体验与讨论,引导成员关注自身感受、觉察意象变化,进而促成其领悟问题解决过程中觉知的意义与作用。第4单元的主题是觉知与承载,通过“以己为景的觉察”、容器象征物生成过程与生成意象的体验和讨论,引导成员对自己与所面临问题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重点在于觉知自己可否接受问题存在并在心理上予以承载,进而培养成员带着问题去行动的态度与信心。第5单元的主题是感知自我力量,通过觉知练习、对问题象征物随意移动环节的体验与讨论,引导成员感知自我力量,提升自我觉察与关注当下的能力。第6单元继续强调关注当下、感知自我力量,并做全程回顾与统整。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前测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组被试在后测、追踪测试的测评数据进行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将被试在前测量表上的得分作为协变量处理,籍此排除基线水平对组间差异对比结果的影响;对组内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异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3 结果

3.1 团体辅导对缓解压力相关心身问题的即时效果

在为期6周的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被试的压力知觉水平显著降低(t(11)=3.09,p=0.010,Cohens d=1.42);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t(11)=-3.25,p=0.008,Cohens d=1.39);症状自评总水平显著降低(t(11)=2.46,p=0.031,Cohens d=1.05)。就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而言,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水平的降低达到统计显著(t(11)=2.33,p=0.040,Cohens d=0.99;t(11)=2.28,p=0.044,Cohens d=0.97;t(11)=2.52,p=0.029,Cohens d=1.07;t(11)=2.53,p=0.028,Cohens d=1.08)。而对照组被试的压力知觉水平、自我效能感和症状自评程度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组间差异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被试在压力知觉量表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F(1,23)=9.66,p=0.005, η2=0.30),在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F(1,23)=4.30,p=0.05, η2=0.16)。

3.2 团体辅导对缓解压力相关心身问题的维持效果

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的追踪测验中,干预对实验组被试压力知觉水平降低、自我效能感提高以及症状自评总水平降低的效果得到了保持(t(11)=3.67,p=0.004,Cohens d=1.57;t(11)=-2.81,p=0.017,Cohens d=1.19;t(11)=3.15,p=0.009,Cohens d=1.34)。就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而言,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水平的降低得以保持,甚至进一步转好(t(11)=3.29,p=0.007,Cohens d=1.40;t(11)=2.45,p=0.032;t(11)=3.92,p=0.002,Cohens d=1.67;t(11)=3.22,p=0.008,Cohens d=1.37);此外,干预对抑郁水平的降低效果也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t(11)=2.59,p=0.025,Cohens d=1.10)。而对照组被试的压力知觉水平、自我效能感和症状自评程度相比前测仍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p>0.05)。组间差异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在压力知觉量表上的追踪测验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F(1,23)=8.06,p=0.010, η2=0.26),在症状量表的强迫症状及焦虑因子上的得分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F(1,23)=4.68,p=0.042, η2=0.17;F(1,23)=5.20,p=0.033, η2=0.19)。

3.3 团体辅导效果成员自评

团体对各单元活动的满意度评分均值分别为:单元1为4.5分,单元2为4.33分,单元3为4.0分,单元4为4.17分,单元5为3.83分,单元6为4.17分;所有被试对各单元活动满意度的评分均超过3分。

总结成员对团体活动收获的反馈内容可以看出,“促进了对问题的理解与领悟”是小组成员普遍提及的收获,其次是“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感”“增加了耐心与信心”,再者是“身心放松带来的愉悦体验”(表4)。

4 讨论

本研究干预前后的量表测评结果表明,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压力相关的心身症状、降低压力知觉程度、提升自我效能感。对干预后成员收获的内容分析表明,团体辅导有助于促进成员对所面临的压力问题的理解与领悟,启发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并可提升他们对于问题解决的耐心与信心。团体结束一个月后的追踪调查发现,团体辅导取得的积极效果得以保持,且症状自评因子得分持续降低,这说明团辅方案对大学生压力所致心身症状的改善具有长期效果。笔者认为,本研究基于移空技术设计实施的减压团辅方案可以取得预期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猜你喜欢

减压团体辅导
“画说”情绪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惊恸人心!我杀了靠吸毒“减压”的企业家爸爸
经Wiltse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