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2016-07-13郭娜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愁情抑郁李清照

郭娜

摘要:李清照以抒写愁情而著称于世,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了她复杂的人生经历,她把自己一生的愁恨浓缩于词作中,于是便有了那一首首孤寂凄清的愁情词。本文将从愁情的构成、表现、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抑郁;命运;时代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9-01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李清照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的爱恨情仇。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她的一生都笼罩在愁情世界里,她用整个生命和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愁情笼罩着。《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这种种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

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的"闲愁",而是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社会生活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感等等交织而成。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与了她复杂的人生。因此,这种种的"愁"情便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1.生离死别的爱恨情愁

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才女,"端庄其品,清丽其间",有着良好的家教,丈夫赵明诚与她志同道合,两人还一起从事图书文物的整理工作。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对此,李清照自谓"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如果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的,那么李和赵也该算是"知音互赏"了。然而,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又自己的事业要干,不可能像贾宝玉对林妹妹那样每天相处,问寒问暖,时时呵护。因此,便有了离别与相思。伊世珍《琅缳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寄之。"[1](p225)词人真挚细腻的写下了自己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思念之情渲染到了极点。我们再来看《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而以"人比黄花瘦"作结,传达了自己因刻骨镂心的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一个"瘦"字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的淋漓尽致。"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休。""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道尽了词人心中的愁绪。人去楼空,无限的落寞之情油然而生,日日"凝目"又明知不可能归来,故而"又添一段新愁"。

如果说生离是一种愁苦的话,那么死别便带有一种超越一切的无奈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靖康之难被迫南渡,使她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更为不幸的是丈夫病故。国已破,家已亡,夫已逝,这是何等的哀婉伤痛的感情。"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在流亡途中,她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凄凉不堪。回想起曾经的一切,更使她内心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正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种阴阳两界无可奈何的相思一样,李清照生活背景的转变使她更加思念失去的丈夫,同时也揭露了社会的动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这是她寓居金华时所作,丈夫的亡故使她孤苦伶仃,心中的寂寞无法排遣。爱人已逝,周围的"人"已全"非"。"物是人非"四个字便是对李清照悲愁的最直接的概括。所以说"载不动,许多愁。"正是国破家亡人逝之后的惨痛情怀,是夫妻永远死别的不可弥补的悲哀。

2.社会生活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

李清照是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至高点。这是一种很矛盾又很微妙的关系。她的有些作品如"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和"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等就表达出一种感伤愁闷情绪。心理学家卡尔莱格认为人自然而然地有追求高级价值的倾向,人强烈地而且是本能地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果我们把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性格联系起来考察,就会看到"良好的家教和美满的婚姻,可能使她产生美好的理想,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又可能使她的理想幻灭。在理想和幻灭之间,便是苦闷的渊薮。[2](p328)"李清照的生活圈子是狭窄的,她不可能有独立的人身地位,就连她视为最爱的丈夫竟然也不顾她的感受而去遵循封建社会那种"三妻四妾"的不良制度。她无法忍受自己的处境,作为女人,她当然希望丈夫永远爱她、宠她,她害怕自己终有一天会因年老色衰而失宠,并且最终被封建世俗所吞噬。她的才华与处境的对比使它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压抑。"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浣溪沙》)每天面对深楼小院,她不甘心就此了其一生,于是便有了飞出"围城"的强烈愿望。然而封建礼教的束缚使这种期盼很难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痛苦来源于自己的欲望无法用理性与现实环境相协调。她只有通过伤春、惜春来排遣此种苦闷,抒发青春易逝的无奈。

3.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

时代的沧桑,命运的变迁,使得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看到了国家的沦亡,亲人的逝去,这对她是多么大的打击!通览她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对山河破碎的叹息,对故国乡关的深思,对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状况的不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表达了无法摆脱的家国沦丧的哀痛之情。"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一个"损"字使我们仿佛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她的《永遇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曾感动了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3](p333)"在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中,更衬托了词人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和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心。国运维艰,愁压心头,她写出了"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真是声声呜咽,字字带泪,把对国破家亡现状的哀痛与不满跃然纸上,让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依然能感觉到词人心中那种痛心甚至是愤怒的分量。李清照不愧是一位爱国词人,对国家民族的忧患使得她处于愁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4.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感

李清照的晚年孤苦无依,丈夫的早逝使她痛心疾首,从此以后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她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声声慢》是她凄凉生活的真实写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独自"表达了她无依无靠的愁苦。为什么她会如此孤单呢?除了国亡、夫逝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一生没有生下只男半女,晚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孑然一身,哀苦无告。只有在"寻寻觅觅"中度过余生。她无法排遣内心那种悲哀,看到别人的孩子,更感觉自己的无依无靠。她此时的愁,是人到暮年,孤孤单单,只有沉浸在往日追忆中打。发时光的寂寞与辛酸。

综上所述,李清照把人生的经历和内心的感受以及家国之思都穿插与她的词中,使她的词作也具有了哀婉孤寂的内涵。这些融合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是她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真实反映。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愁怨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猜你喜欢

愁情抑郁李清照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