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016-07-13魏玲林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智叟移山

魏玲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64-0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读懂课文。

(2)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读出人物的艺术形象。

(4)认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读懂课文。

(2)认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教学难点

人物的艺术形象分析与对比衬托手法的赏析。

教学用具: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杞国人,总担心天要掉下来,所以整天苦恼忧愁,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同学们,这个故事和一个成语有关,谁知道这个成语?这就是《列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浅,可寓意深,列子就擅长通过小故事来讲大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列子》中的另一篇寓言——《愚公移山》。

2.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点读,检查预习,正音。

(2)同桌互读,正音,熟悉课文。

(3)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4)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整体感知,通过内容认识人物

注意: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3.1初步理清"人"和"事":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3.2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而是"笑"和"止"。"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

(3)下面再来讨论另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

A.提问: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B.提问:那个"始龀"的"遗男"对移山怎样?

教师总结:上面我们比较了除愚公以外的几个人对移山的态度。现在我们把课文中的有关部分再朗读一遍。学生朗读(从文章开头读到"其如土石何")

4.熟读精思,合作探究

(1)思考题:愚公是坚决主张移山的,有人就说他笨。"愚公"这个名字本身也表明他是个"笨老头"。请大家课外再认真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

教师启发谈话:要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2)提问:齐读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3)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这一堂课我们学的轻松,收获很多,总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总能迎难而上,不退缩,不放弃。

5.布置作业

(1)总结归纳文言知识。

(2)阅读《列子》及其他寓言故事。

6.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方七百里 高万仞 决心 愚公、其妻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信心 子孙三夫、遗男

智叟 恒心 神、帝、夸娥氏二子

7.课后反思

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言文的教学由于寓言形式的时代差异学生在理解上难免有许多障碍,如不以解决字句理解疑难为前提,那么再精彩的设计,在简单巧妙地问题也难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

所以,要把握好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的关系,落实好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可以布置在预习作业中,当堂检测摸清掌握情况,也是一种及时纠正与复习的快捷方法,当然,这还依靠学生高度自觉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自学能力。另外,在初读课文后,读通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当堂通译课文,或分小组学习,也是一种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式,教师在巡视中点拨疑难,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的疑难,集中讨论讲解。总之,文言文教学的关于"言"的教学应当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课本上的文章是有限的,知识和试题是无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和文章中锻炼出解读陌生文章和试题的能力?答案还是基础的扎实积累,文章的人物和情节是一种固定组合,是有个性的事物,而文言基础知识是文言文中具有共性的,普遍适用的途径,是金钥匙。这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课教学的设计,关于"言"的落实体现在,让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理解字句时的疑难问题,但是,由于预习马虎,多数学生仅仅将课文通读了一遍,所以无处下手,没有学生主动提出发现和疑问,假如,教师在抽读课文时,觉察出预习存在的问题,通篇点出重点实词、虚词,提问及讲解也算是为时未晚。但是教师没有设计备用检查方案,教学机智不足,由这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进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进入了感知环节,又在其中穿插落实字句的解释,又有混淆重心之嫌。虽然入题浅显,但是仍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学习热情。

另外,我在阅读课文数遍后,设立了教学目标,分别是扎实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人物的艺术形象、理解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认识童话体裁。这同时也是本课将展示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将之书写在黑板上,提醒学生,同时也有提醒自己之意。教学目标的设立基本上遵循了文体特点,因为这则寓言同时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从一个熟悉的实例入手认识一个新概念理应不错,但是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身还应该有着先后顺序,指示出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本文还是一篇文言文,把"言"的知识与学生的已知情节先结合起来掌握,落实了第一个目标,又为内容的感知做了铺垫,可谓一箭双雕。

执教《愚公移山》,我是本着简单教学的原则准备的,一篇古老的寓言,也许对于学生来说,过去是一个睡前故事,将来是一个笑谈,怎样在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刻,重新给他们以新鲜感,从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呢?就是,语文也是简单的,"人"、"事"、"理"这文的要素贯穿主导问题,当然优秀教案指导我们,本文有一个千年不朽的巧问题"愚公真的'愚'么?"若以主问题的教学思路抛出,那确实能激发出学生的热情与"创新"思维,学生就福尔摩斯似的,认真寻找蛛丝马迹了,但,这是最好的方法么?我认为也不尽然,对于作品主旨的把握,可以有多样性,即愚公却又不智之处,相比较之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坚韧无畏的精神,哪一个更符合语文教育对人价值观及精神的指引?这是一个关于创新与寻根的抉择。

当然新课程理念指给我们方向,因材施教还需认真领会其中精神。作为一堂公开课,既要真实,踏实的根据文体及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又要推陈出新,上出亮点,通过教师们的共同探讨,拿捏更好的教案,并最终使每一堂课都成为优质课,路还很长。

一堂尴尬的课结束了,留给执教者很多思索,总而言之,踏踏实实的从学生接受的角度,从文体特点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有所得,才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与专业风采。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智叟移山
愚公新传
那个感动天帝的老头儿
愚公和智叟新传
《移山》『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
愚公移山
移山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