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16-07-13王文玉
王文玉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增强学生的提问能力和进一步的追问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学生;提问;教师;追问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58-02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过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直是一个重大课题。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方面获得发展。"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追问,把提问升华,在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还需用追问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1.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1.1 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的误区。《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指出:低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到高年级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进行对话、交往互动的纽带。在目前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几乎处于"师问生答"的状态,即使在优秀教师的数学公开示范课上,也很少见到学生提出问题或质疑的现象。一位美国教育家在观摩过北京一位小有名气的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后说:"我认为这节课完全可以不上,因为课堂环节流畅得惊人,老师所提出的每个问题学生都回答的如此完美。"他进一步说:"如果是美国教师来上,学生甚至在课前还不知道此节课上什么内容。上课时,教师把这节课的中心内容介绍后,就让学生提问,甚至到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无法回答了。这时,老师会告诉学生,这些连老师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上网、询问有关专家等方式解决,然后学生们就通过各种手段把问题解决掉,再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讨论。"
而在中国的很多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提问,这是不争的事实。
1.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堂教学的关键。《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能投入地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走出小教室,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
例如,在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时,我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 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 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包括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增强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手段。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教其有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营造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
有一次在教"百分数的应用"练习时,我让学生围绕"甲数是4,乙数是5"提问。学生想到了这样几种: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 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我问还有其他问题可以提吗? 学生都摇头了。这时我发现平时学习有困难的一位学生好像有话要说,可又不敢说,于是我不断地鼓励:"还有问题的尽管说,讲错没有关系,就怕你没有勇气! "在我的注视下,这位学生终于举起手说: "甲数和乙数的和是几?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了,所以引来一片笑声,回答的学生脸一下子红了。我就说:"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呀,老师只要大家提问就行了,并没有规定要简单的还是有难度的。"此后,那位學生有了更多的勇气,也积极参与到提问过程中来了。
教学中或许学生提的问题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但我们只有在学生有勇气提问后,才能慢慢引导他们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创设质疑的情境,让学生"主动问"。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有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如教"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我使用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4来,折好后,让同桌之间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时一位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4, 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 "我表扬这位学生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1/4 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一些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教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教师问个不休, 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2.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追问,深化数学知识的领会
需要强调是: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有限,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体现出多而杂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并不是不加限制地使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直接参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如果放任学生提问,不但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所以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还要做好追问,最好是能做到学生的提问与老师的追问相结合。
2.1 追问的作用。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必要不断地进行追问,也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只有这样的追问,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问出源头;也才能帮助学生找出他们对知识认识的误区,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思维品质。
追问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是将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的"纽带",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铁锹",也是提升学生思维高度的"云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挖掘概念内涵,明确概念外延。在概念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以引导者的身份,告诉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被动接受,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适时的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在接受概念时不觉得枯燥乏味,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感受概念,理解概念。
案例:教学《倍数与因数》
师:请找出2的倍数。
生1:2、4、6、8。
师问:你是怎样找的?
生1:我是这样找的,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
师追问1:谁能接着找下去?
生2:10、12、14、16。
生3:18、20、22、24。
师追问2: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追问3: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
生1:无数个。
生2:无限多。
师追问4:2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
生:2最小的倍数是2,2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
通过教师的追问,让学生自主地掌握找出了数的倍数的方法并探讨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中接受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进行系列而逐次深化的追问,让学生逐步深入概念的内涵,明确概念的外延。
(2)搞清对错原因,找出问题症结。
在辨误教学中,只是讓学生判断对或错是不够的。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对或错的成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利于从本质上去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追问不是一般的对话,对话是平铺直叙地交流,而追问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是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
2.2 追问的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的内容决定,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方式。
(1)直线式追问。为了教与学的需要,逐步深入的追问称为直线式追问。直线式追问可以使学生逐步进行思考,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直线式追问特别适用于重要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拨云见日式的追问让学生逐步明晰和领悟知识。
(2)纠错式追问。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少,认识问题不全面,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上容易存在偏差。在教学中,我们要随时引导学生去纠正自己错误的认识,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让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之所在,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认识。
(3)具体化式追问。通过教师的追问,让学生用具体化的实例来解释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真正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才能真正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
(4)迂回式追问。让学生的思维绕到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思考,从而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新知,这样的追问叫迂回式追问。在学生比较、辨析概念有难度时,迂回式追问便于学生分清概念、建构概念、完善概念。
3.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给孩子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提出对这个世界的质疑, 体验生活的乐趣。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索,成为舞台的主角;要用热情的微笑、耐心的等待、巧妙的指点、热烈的掌声,让学生们体验到提问的快乐。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教师的追问,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对数学知识充满无限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