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作用与意义

2016-07-13刘燕玲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表达能力交流

刘燕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91-01

在新课堂改革的今天,"小组讨论"在小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已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必不可少,并受到了教育者的亲睐,而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学习是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索,不断质疑与释疑,不断表达个人见解和提升个人经验的过程。"小组讨论"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而现阶段,我们发现教学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时,浮于其形,未真正取到良好交流、互相合作学习的效果,交流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变成"优生"的一言堂,没有真正取得互帮互助的作用。如何组织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提高讨论的质量与效果?从而真正提高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效益,达到真正的"高效"。下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小组讨论"容易出现的问题,愿与同行商榷。

"分组不明确,组内分工不合理"在我们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随意应付新课程理念,徒有"小组合作"之名,一般是随便分,常见是按座位顺序,前后两桌共4人为一组,而不顾组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习能力。这样经常会发现四个学生中往往全是学习成绩不好和表达能力不强的"学困生"或全是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好的"优等生"。这种分组方法,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怎么能体现互帮互助,只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就算是四个学生有"优"和"差"的搭配,教师也没有明确小组内分工。"小组讨论"变得混乱,不能真正的开展实质性的、效果良好的讨论。

可以优化组合小组,让学生学会交流。据合作学习的倡导者宣称,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尤其是通过小组合作,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帮助,更能调动慢生的学习積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所以教师优化组合合作学习小组非常关键。教师在确定分组时,更多地倾向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合作学习分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能力特点、心理素质和男女性别等个性差异,将学生合理搭配成学习小组。

教师预设的"问题"不具有"讨论性"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必备前提。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讨论而讨论,盲目创设这一环节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缺乏目的性和科学性。造成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讨论,有时会造成"南辕北辙"的现象。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的《口算加减法》时,创设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小红一家去商场准备买部分家电,她了解了如下商品的价格:洗衣机860元,DVD机300元,电饭煲150元,电风扇250元。"教师问:"谁能提出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大家讨论一下?"本节课目的是应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能列出更多的一步算式并进行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而让学生去讨论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提问题?这也未免太缺乏思维的价值了。

"小组讨论"变成部分"优生"的表演场在我们平时课堂中,由于优生大部分都是基础较好,知识较扎实,且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而中差生就与之截能相反,在平常的课堂小组讨论中,经常是优生在小组内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中差生只能作为"听众",由于他们对知识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差,又不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长期以往,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部分"优生"的表演场,即优生的"一言堂"。

人人尽责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至少要让小组同伴看到,在说、写、画、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我都尽力了。无论任何主题或任务的学习活动,都必定会出现有人参与得多、有人参与得少的情况,但无论如何,参与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没有参与就难有合作合作讨论。表达能力欠佳和反应较慢的学生,在讨论时,首先,让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小组学习成效的大小同个人是否尽责直接联系在一起。其次,在有些合作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任务分解到个人,或者全班任务先分解到小组、小组再分解到个人等方法,使得每个学生都承担了任务中的特定责任。

总之,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思考,学会总结,从而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表达能力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