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分析
2016-07-13童双攀
童双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61-01
2016年,福建省语文高考告别十几年自主命题的历史,正式加入了使用全国卷的行列。因此,对于今年参加高考的福建考生来说,适应全国卷的命题模式是当务之急。而2015全国卷的高考作文,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命题思维导向,应该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针对2015年全国卷作文呈现出来的鲜明特点,早在去年八月份,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先生就在其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一篇文章《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中把该类型的作文定名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笔者以为,这一提法非常贴切,这一类型的命题,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背景下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1."任務驱动型作文"的内涵
"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和以往材料作文最明显的不同是,它在写作要求中增加了一条任务型指令,而完成任务的质量,则是评判作文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如全国卷I的"给相关方写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完成任务",全国卷II的"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样的要求是在传统写作要求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这两道作文题,虽然没有指明文体,但从"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的指令中,要求考生采用议论文的写法已经不言而喻。
根据材料呈现出来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任务驱动型作文"大致可分为"观点异见型"和"权衡选择型"两大类。
1.1 观点异见型。这种类型的题目,通常是在材料中提供一个具体事件,这一事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来看待,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看法和结论。写作任务通常是要求对事件本身或事件中的当事人表明态度,提出看法。比如全国卷I的作文中,针对"小陈能否举报自己父亲危险驾驶行为"的问题,从法律上说,父亲的危险驾驶行为不但会给自身,还会给他人造成安全威胁,理应制止;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小陈的举报在传统观念看来无疑是"忤逆""大逆不道"的行为,制止的方式可以不必那么极端。
1.2 权衡选择型。写作材料展示多个或多种相关的人物、观念、事物,要求考生进行比较权衡进而对其中之一做出肯定的价值判断。如全国卷II展示了大李、老王和小刘三个风采人物候选人,要求考生从中选出"更具风采"的人物。从材料对人物事迹的描述不难看出三人都具风采,只是各自的行业领域不同,一个在学术上,一个在平凡工人岗位上,一个在艺术领域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写作任务意味着考生必须在选出一个"更具风采"人物的同时,也要让步分析肯定另外两个人物的风采,只不过,当选者比另外两个更胜一筹。
2."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原则
2.1 关注现实,言为心声。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关注现实的角度上,高考作文的指导思想可谓继承了古人的创作理念。真实,是创作的生命,要让学生发出真实的声音,首先要让他们在面对作文题目的时候不陌生,不害怕,能够从作文的材料中唤起自己的情感体验,甚至是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同时,高考作文又具有价值观的导向性,要求考生积极弘扬社会的正能量,从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去评判是非,所确定的观点必须具有普世的价值。
2.2 辩证分析,理性客观。作文材料中的矛盾对立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出发,都有其成立或存在的理由,就如辩论赛中的正反方,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要求考生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处境,承认对方观点在一定背景下或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性,为自己的立论张本,再逐一分析权衡,找到对方观点的漏洞,摆出支撑己方观点的依据。这种让步分析,可谓以退为进,极大地增加了分析的逻辑性和观点的说服力。
2.3 立足现实,解决问题。传统议论文的写法,就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套路,而在现实操作中,很多考生作文甚至是优秀考生作文,大都只是停留于事理的阐释之上,乍看之下纵横捭阖气势磅礴言之凿凿,而却没有多少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卷高考作文在写作要求中特地添加了明确的任务指令,可谓用心良苦。它迫使考生不得不调动起自身的情感体验,迅速切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之中去思考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在这个写法上,任务驱动型作文和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可谓不谋而合。从高考选拔人才的角度来说,与知识积累相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考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3."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原是作诗的章法,《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作诗有言:"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诚然,文以载道,文章的内容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理应是最夺人耳目的,但对于高考大部分考生来说,作文有合适的章法更能出彩。以2016年4月福建省质检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旧教学楼的拆与留"为例,我们谈谈起承转合章法在该作文中的运用。
3.1 起。起,就是开头,属于议论文的引论部分。材料是观点的起点,观点源于材料,因此,考生在审题时要把握住材料的核心事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出材料展示的主要矛盾,不偏不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除去题目要求的书信的格式,该题其实是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无论收信人是哪一方,作文都不能脱离"旧教学楼或拆或留"的话题。拆与留,是材料展示的主要矛盾,考生对此必须鲜明地表明态度——要么拆,要么留。
3.2 转。所谓的"转",就是让步分析观点对立面的合理性。提出观点之后,常规的写法是围绕观点进行分析,也就是"承",但由于材料中观点对立方在一定的背景和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因此,考生必须给予客观分析。比如,考生认为此楼该拆,他在第二部分就要"转",客观地考虑留下旧教学楼的初衷,就是慰藉校友们的怀旧之衷肠,拆除了感情上难以接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主张"拆"呢?考生就要"再转",着眼于学校的现代化发展,指出拆除工作势在必行。
3.3 承。寻找支撑观点的正面依据,或摆事实,或讲道理——这就是"承"。如:主张拆的理由可阐释如下:①安全隐患;②校园方寸之地,用地有限;③大修成"新"教学楼后无怀旧价值;④该教学楼可以图文并茂地在校史馆展示,作为励志符号代代相承……
3.4 合。"合"就是文章的收尾,议论文的结论部分。结尾响亮有力,就是所谓的"豹尾",要求再次回到材料中的核心矛盾,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申自己的观点,收束全文。比如,主张拆除教学楼,可以重申如下:对于校园中的教学楼,它的使命很单纯,就是提供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如今,它已经老了,那么就让它安然地"退休"吧,或许,它再也承受不了后人施与的重荷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起"与"合"是开头结尾遥相呼应,当中本论部分的"转"和"承"是比较灵活的。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先"转"再"承",也可以先"承"再"转",还可以多次地"转"和"承",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对观点进行深入论证,增加说理的逻辑和力度,体现思路的严谨和内容的丰富性。
高考全国卷作为现阶段使用面最广的试卷,其命题特点的每一个变化无不牵动着全国上下众多师生敏感的神经。语文卷分量最重的一道题——作文,更需要广大师生特别是一线教师具备广阔的语文视野,立足中学生写作现状,既要重视题型的变化,又不割裂近年来作文题型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从而探索出一条"为人"与"为文"完美融合、文道合一的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