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中校企合作问题

2016-07-13王慧琳曹靖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问题与措施校企合作

王慧琳 曹靖

[提要] 目前,“用工荒”和“就业难”现象并存,其实质是国家人才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调的结果,校企合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校企合作存在合作理念与意向缺失、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制约以及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企业与高校必须采取价值观念融合、提高认识、健全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合作机制等措施,建立起新建本科院校、企业、政府等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机制,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战略。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11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使得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单位加大了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众多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源情况、基础发展和当地社会需求情况,所以办学目的应以满足当地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现实是单位需求与学校输送毕业生如何成功对接,成为社会难题,因此并存着“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两大现象,转型是实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校企合作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巨大且逐年上升,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史上最难就业季”和“更难就业季”曾调侃大学生就业状况,因此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成为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而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因此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身上。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教育部批准的一些办学基础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院校或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独立升格等多种不同方式建立的,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产生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新型高校。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新形势下院校为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等问题而采取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高校通过校企合作,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把企业引入学校教学中,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实践和实习始终贯穿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当地市场急需人才类型,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改变高校原有的封闭办学模式,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结合企业实际选定科研课题方向,完善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

校企合作过程也是提高教师对行业把握能力和实践增长能力的过程,通过校企合作,教师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企业,而且可以亲自参与到企业实践中,使教师整体实力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增强了教师在相应行业、产业中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中校企合作困因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建设和发展,总体上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型发展。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尽管认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但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仍然注重学术理论,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严重制约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另外,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利益驱动机制导致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不积极也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由学术研究型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变。

(一)缺乏共同理念和意愿。校企合作,是为了适应地方市场而进行的一项改革创新,是为了达到一个双赢目的,前提是校企双方需要达成一个共同的愿景,来支持校企合作模式和操作过程,保障合作预期结果。

第一,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理念与意愿。提到教育,人们自然想到这是学校的事,提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多人认为是环境保护、劳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慈善事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很少提到的是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技术教育责任。虽然“技工荒”和“十万年薪难寻一个技工”的报道现在并不少见,但因为劳动力正处于买方市场的状态,大多数企业更加看重的是短期和即得收益,热情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很低,甚至作为熟练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主要用户的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本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数量需求而不是对所需人才的培养过程,企业参与和支持新建本科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尚未建立,不愿意参与到对未知收益的长期等待过程中。

第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理念与意愿。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许多人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理解、认可和接受,传统观念中学者孤芳自赏的气氛,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一些教职员工对开展校企合作的认识。一些教育工作人员认为校企合作阻碍了高校的教学运行,不利于教学和科学研究,还有一些人担心“引企入校”或“商业元素的不同将会导致学校教育教学的混乱”等等,进而参与和促进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二)校企合作机制存在障碍。提出校企合作观念的时间较长,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许多方面的阻碍。一是许多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的制度与政策方面并不完善,政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出现职能缺失将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利的保障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注重研究型学术体系,而企业更加注重市场资源占有率以及资金利益,严重的机制冲突存在于校企双方之间,一旦出现政府缺位的情况,那将会形成难以逾越的障碍。通常是由学校以及企业双方自由探索磨合,没有相应的保障,对于他们的合作顺利展开造成了一定阻碍;二是校企合作中的企业,通常以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为主,担心在双方的合作中投入高、风险大,得不到自己预期的利益,并且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与学校及时沟通,对学生的实践安排并未重视起来,在企业缺人的情况下,仍然优先考虑市场招聘,而不是让在校生进入企业中学习以及实习;三是现在的高等教育院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教育教学是工作中心,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仍然是以理论课程为主,按照传统的学术研究型院校的课程模式,在毕业前的最后几个月内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工作,没有真正做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实质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不同的利益需求制约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双方互利双赢的前提下,这是实现校企合作正常、长远发展的关键,但实际合作过程中,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和企业利益诉求方向不一致,导致了校企合作的浅层次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寻求人员培训,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成立和建设时间比较短,进行校企合作最初是为寻找学生实习基地来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但大多新建本科院校的知名度不高,拥有有限的社会影响力,不能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科研技术支持和管理咨询服务等增值服务,一般很难找到适合的合作企业,通常是通过熟人介绍来与相关企业签署实习基地合同,但是这类校企合作关系是难以持续发展和深入合作的,甚至很难满足最基本的实训实习教学。

三、解决措施

在加快新建本科院校中校企合作的转型进程,应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同时必须在双方意识、合作管理的法律政策以及资金等方面加大解决力度,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一)促进校企双方价值统一与合作共赢。新建本科院校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然而大多数企业组织都是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市场性。校企双方具有不同的组织和文化,出发点不同,结果自然难以一致。而校企合作恰好是要将这两种文化融合,促进两者之间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协调。

首先,我国高校不应过多依赖政府,要树立创新观念,探索人才培养多样化模式。学校应主动与当地企业联系,寻求合作,了解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尝试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以符合当地社会经济产业的需求,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搭建校企合作教学与科研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化,聘请企业兼职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改变在校企合作中的理念,而且还要注重校企双方人员的互聘情况。一方面积极选派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接受实践锻炼,通过挂职定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督促传统学科教师向新兴学科教师转型,理论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将课程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积极吸纳企业优秀人才兼职导师,将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能够用正确或者直接的方法解决,而不是单一采用理论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校企合作是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企业如果没有主动参与的精神,校企合作很难取得成功,因此企业也应转变旧观念,使企业组织对学术文化进行吸收与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企业也可以将遇到的问题提交给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将研究用于生产当中,提高竞争力。

(二)完善政策制度,协调“官产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合作发展,这个环境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与学校三个方面。

首先,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新建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政策。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制定一些支持鼓励性宏观政策,如产学研结合、筹措合作项目经费和双方信息交流等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其次,企业要重视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结合。支持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其中企业可以将遇到的问题交给学校进行研究,并将研究应用到市场中,在这个过程高校也从得到验证的科研成果中受益,从而一举两得。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于双方所涉及的金钱利益、发明专利以及商业成果转化与分享都应该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

最后,新建本科院校应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制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鼓励性的政策,主要包括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科研激励制度,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激励制度等;二是制定教学工作管理规范制度,其中包含教师企业合作的教学规定、规范学生在企业实习情况、规范实践基地管理等;三是制定绩效考评制度,这就需要对教师、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绩效和校企合作这一项目本身进行评估考核。目前,国际上有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与高校形成了“官产学”三螺旋模式,就是为了促进学术界、产业界及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应用技术型大学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硬件教学环境要求较高,培养成本高于其他类型高校,且拥有较少融资渠道。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可设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项资金,给予高校转型试点重点支持,订立专门鼓励企业投资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解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项项目、地方产业与院校合作研究中心、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等活动,来推动校企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建设高校实践基地等形式,寻求校企合作中多方面组织对企业政策、人才的支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动找寻合作企业,引入资金,为人才培养与科研提供支持,充分利用企业实验资源,把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与其他同类院校增加竞争力,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需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趋势,明确学校的服务方向、发展目标,积极地与地方产业相联系,了解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做好学校、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协调。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校企合作打破了传统教育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了学生适应岗位能力和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益众.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转型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0.5.20.

[2]陈新民.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7.

[3]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4]许锐.我国公办高校事业经费拨款模式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问题与措施校企合作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医院财务的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
提高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措施探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