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姿态:我闯·我创
——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

2016-07-13冯斌杨彪

当代美术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双年展

冯斌 杨彪



青春姿态:我闯·我创
——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

冯斌 杨彪

1 周杰 -∞·#12 不锈钢 5版 180×120cm 2015

青春姿态:我闯·我创

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

2015.12.30—2016.1.22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罗中立美术馆

摘要: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以“青春姿态:我闯·我创”为主题,从文化角度强调青年一代回应创意、创新时代要求的作用和价值。本届双年展将北京“青年艺术100”、上海“M50新锐奖”、深圳“‘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以及日本“DanDans”青年艺术团体几个国内外知名青年艺术推广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并邀请50多位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的不同国家和港台地区的、从事各种艺术媒材创作的青年艺术家参展,把“国际文化城市”的概念引入重庆。

关键词:青年艺术,双年展,品牌矩阵

策展人前言

冯斌

8月20日正在威尼斯绿园看别人双年展的时候,手机响起,重庆市文联领导电话告知,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还是要继续办,交代我准备接受策展任务。时空交错,在看最以为国际化的威尼斯双年展之时,电讯声中竟在言说着最本土的双年展,印象尤深。虽然更早的时候也曾受询、也曾婉拒,但当理解到重庆这个虽然投入不多,却几经延宕才得以保留的“文化项目”之不易,于情于理也再难推辞,扛下这又须在年底完成的第四届双年展,我这姓冯的也真是 “再作冯妇”了。

说是“再作”,是因为从2009年肇始的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前三届之中,我在2011年就做过第二届的策展人,现在又轮转接手第四届。这使我对自己生活工作所在这座城市唯一一个由政府投入的大型美术展览有更多的体认:作为一个内地城市,在中国近十多年社会大发展下的格局中,重庆尚存于美术的优势,可能也就是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主不断产生的美术人才资源。资源地和生产基地的不可或缺,也依然还是中国美术版图中的一大特色。当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大手笔投入,打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和品牌时,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首倡者罗中立,不仅出于自己当年受益于从“青年美展”脱颖而出的经历,更是审度重庆自身的局限和特色,把“青年”作为这个以城市之名而名的双年展的定位。我自己也身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一线,十四年前开始操办成都双年展的“新人特展”,我就曾提出“中国的美术学院不仅承担着艺术教育的职责,而且还担当了艺术潮流的演绎、变化的引领者的角色。美术学院不断培养、造就着新的人才,正是新人的产生,才使中国美术得以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可以说,关注新人,就是从发展的角度关注中国美术的未来”。今天仍然可以继续说: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重庆在全国首创“青年美术双年展”品牌,正是对当代艺术薪火相传的愿景的展开。

既诺接手,我也不得不脑筋急转弯开动起来。以“青年”定位的这一届双年展的主题,也是可以回应主流话语的:在“创新”热词频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青年、作为艺术工作者,如何从自己的角度作答,不仅是面对作品时的技术或艺术的问题,其实更是一种文化态度。所以我为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拟出了“青春姿态:我闯·我创”的主题——至少我在这么想,面对时下“创新”的诉求,艺术青年的文化态度,应该是敢做敢当、敢为天下先的;因为敢为天下先,所以可以脑洞大开创出新天地。这或许多了点理想色彩。就现在青年生长的环境而言,从中小学、乃至从幼儿园起,再到大学、到单位,几乎都在模式化中打磨塑造成型,再加上物质生活相对丰裕,社会生活充满诱惑,以及种种现实之困,都使他们少了哪怕是冒失的方刚血气、哪怕是叛逆的怀疑反思。而这本来是青春的特点和特权。其实体制性的模式化塑造在先,再吁“创新”已成难局,但中国的未来确实又不得不仰仗“创新”以改变和提升。正因为挑战和机遇并存其中,艺术作为感性的触角,或可以更少束缚而得以激发。古人曾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闯、我创”的提示和鼓励自有其作用和价值。

双年展的经费最终到位可以正式向媒体发布时,离展览开始已只有短促的时间,要完成一个规模也不算小的展览,这样的急工短工也算让我赶上了。除了自个儿忙乎,所幸举目全国,以青年、青年艺术为主的展览活动和平台已然日趋见多,更蒙北京“青年艺术100”、上海“M50新锐奖”、 深圳“‘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几大品牌展、包括日本“DanDans”青年艺术团体的支持与推荐; 还有几番积极参与的本市各院校美术院系再次加盟。全国各类青年艺术展览品牌汇聚于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大家携手共襄重庆文化盛事,共助青年艺术的发展,为这个平台增添了新的特色,使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得以以一种开放性的、多少国际化的形式展现,这将成为我们展览开幕后的研讨会上继续深化的话题。

一事难成难于一己之力的有限,一事可成成于方方面面的支持、鼎助,所以在此要致谢: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主办、承办、协办的单位和领导,特别是具体负责此展的重庆市文联的领导;北京“青年艺术100”、上海“M50新锐奖”、 深圳“‘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三位同样也是青年的策展团队的同事;以及为本届双年展付出辛劳的所有工作人员!

2 申昊润 群岛——岛002- 1 不锈钢 5版 120×200×200cm 2015

1 李戈晔 游离(组画) 纸本彩墨 200×80cm×11 2010

隐退的界限

——第四届重庆青年双年展之新

杨彪

2000年之后,中国开始进入当代艺术双年展的迅速发展期,各地的双(三)年展的兴起,迅速成为了中国当代都市文化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其中包括北京、广州、上海、成都、重庆等地。重庆作为一个内地城市,依托四川美术学院的优势资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青年人才资源。为鼓励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双年展项目,重庆双年展在成立之初便将关注点集中于“青年”群体,命名为“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1]

首届重庆青年双年展策展人王林在2009年首届重庆青年双年展表示“国内外有很多双年展,但还没有一个以“青年美术”命名的双年展。而青年美术之于中国,一直是推动当代艺术和视觉文化发生变革的力量。”[2]

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于12月29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由冯斌再度担任策展,展览延续了之前一直关注青年的姿态,选定“青春姿态”作为展览的主题。不同于此前对青年的简单关注,而是将青年艺术家的活力、创造力与展览主题进行了融合,体现艺术青年的文化态度,最终提炼为“闯”与“创”。“闯”原意为一种姿态与准备,只有经历过闯的准备阶段,才能打开封闭的思维和意识,闯开一片新天地,其中蕴含对青年艺术家敢为天下先的鼓励与期待;“创”则表达的是对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直接肯定,也是青年艺术家创作智慧的直接呈现。在此基础上,双年展延续了之前第二届邀请亚洲各国的创意,邀请了来自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艺术家参加展览,使得国际化的平台愈加成熟;策展团队由李芳、张新英、韩宇钟(韩国)三位青年策展人组成,在充分尊重三位策展人完全自由度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年轻策展人的新策展理念。

在此基础上,冯斌邀请北京“青年艺术100”、上海“M50新锐奖”、深圳“‘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等成熟青年艺术活动推荐艺术家加入,包括来自日本的“DanDans”青年艺术团体,韩国等地区的青年艺术家,让整个展览的可交流性愈加明显,在对自身传统批判与拥抱的双重态度中实现相互理解的目的。展览的宗旨可以概括为以多元的文化主义立场对二元对立的文化格局进行一种抗拒,以批判性混合的观点挖掘社会内部被压抑的多元主体。

本届双年展最终汇集了57位国内外艺术家的200多件作品,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新馆的开阔展示空间,使得本届展览更为集中,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装置、影像类作品明显增多。“媒介的突破”、“科技的融入”、“日常的转译”三个角度可以概括本届双年展的创新思路,其明显的特点可概括为当代艺术媒介逐渐成为生活的主导后,其存在方式日趋多元化;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日益密切,融合趋势加强,界限有明显的隐退趋势;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当代消费艺术中的艺术性表现明显,当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双向流动,使得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当代艺术界限的隐退与模糊化是当代消费社会背景下,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艺术日益大众化的表现。

国际艺术节的重要表现方式便是艺术与时尚的跨界结合,开幕式的时装走秀将开幕推向了高潮,丰富了展览的视觉维度。徐琴、徐懿等三位年轻服装设计师设计的《瞬》系列作品,将本土元素与前卫造型进行有效的结合,追求瞬间即永恒的理念。空间内部的流线型T台设计、模特的肢体表现,将整个展厅激活,服装的功能性隐退,新的观念融入其中,呈现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将时尚元素与青年的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材料的泛化、叠加使用也有明显的突破,使原有的材料在深化和延伸处理之后,创造出新的理念和新的表达形式。日本艺术家长谷川创的《替代星际穿越》作品,以尺寸可变的铁形态符号,表达一种新的内涵微妙的力量感;韩国的高永美则选用水墨在尺寸可变的条状布面上书写韩国文字,将整个展厅挂满布条,当观者置身于这一空间场域时,原有的空间关系生成一种新的意义表达:对文化的追忆与凭吊,是对古代文化的追忆,抑或是对中韩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直接体会。[3]李戈晔悬挂的纸本彩墨作品恰好与高永美的作品形成一种呼应。王挣的《Nothing is Immortal》采用尺寸可变的有机玻璃钢、腐木材料的结合表达对永恒的质疑, 将时空的概念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之中,不仅仅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更是一个人灵魂的表达。

姜新宇的《京CT9953》作品则将自己用来“闯”天下的吉普车拆解成数千个零部件之后,重新创造出的新作品,在面对这件高达1米的作品中,每个零件都蕴含着艺术家本人的感情。

在科技的影响之下,传统艺术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成为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影像成为一个时代的新符号。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中,艺术家自己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影像正在改变我们对熟悉世界面貌的认知和自我的生活观念。本届双年展大量的新媒体影像作品、借助于科技的视听装置作品、展场中二维码科技的运用都是对“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的直接呈现。

台湾艺术家叶育君和艾力克西斯·马毕共同为重庆创作的《太平洋罗曼史》,布置在展厅的入口处,在3×2米的整面墙上,艺术家通过科技手段,将自我呈现于飞翔在幻想与现实世界叠加的城市中,采用叙事、虚构的制作方式,挑战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视觉经验,以幻想的形式颠覆对日常固有的认知,探讨个人的生存条件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及身份的确认。技术的增长和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使得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形成一个现实主义的影像世界。彼得·纳尔逊的有声动画《发条人》则被策展人有意识地布置在《太平洋罗曼史》左侧,同样宽大的墙面上,艺术家通过科技元素表现人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间漫步的场景,人与建筑的疏离,人与人的冷漠蕴含在巨大的屏幕之中。策展人将两件作品放在展厅的入口明显处,呈现的是当代青年艺术家通过自我的敏锐意识,表现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与理解。在架上绘画部分,黄丹的废弃的《老厂系列》、黄俊伟的《默陌之城》系列中人与人的链接、王颖娟的《行走的风景系列》对风景瞬间的捕捉等都将“城市化”隐含在画面背后;王蕾的《夏夜》、谢光跃的《山与城》系列作品则将城市在画面中做了虚拟化的处理。

展览中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捕捉是艺术大众化的强力发声,艺术家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创作材料,无意识、随机地选择一般市民最常见的生活用品构成作品符号,经过简单的人工处理,重新进行摆放,向观者呈现,表现自己对日常痕迹的记忆,表达一种全新的思维转变。

李方舟的《白色的热》参展作品,在延续之前的“陶”的材料表达的同时,进行了新的拓展。艺术家通过选取网络购买到的普通日常物品,包括运输过程中的包装材料等废弃物,用发泡胶将所有的物品进行填充,发泡胶固化之后,在变化的物体形态中,产生一种软与硬碰撞,陌生和反叛的感觉使作品本身产生一种个性表达的冲动,艺术此时表现为对日常生活的特殊感知。艺术家认为网络购物改变了生活的体验感,她通过挤满发泡胶这种重复的无聊行为,表达对虚拟现实和真实空间距离的思考。在对物体空间的压缩改变中,发现物体的材料美感,改变对距离和心理经验的固化认知。商品经济时代,女性成为消费社会的主要载体,她们以自己的敏锐意识保持着对立,李方舟的无聊重复行为还隐含着对物化控制的批判意识,重构一种“超越美学”。

黄淋的装置作品《人间乐园》,将七年时间陆续收集的生活垃圾进行重组,对消费社会、物化控制的批判更为直接,当观者置身于其中,在对事物进行观照的思想中,反而能够发现事物本身美的特性。周仲铭的木刻纸本书《危机合订本》,通过将不同的人物头像刻印在木板上,装订成书,则是对消费社会的赤裸裸表现与批判。

随着国内外各地不断雷同的双年展活动,引起本地人对艺术的兴趣已不是件容易的事,促成外国艺术家和本地艺术家之间生动、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就更难了。本届双年展以“开放的思维,多元的角度,创新的精神”为出发点,以“年轻艺术家群体为主”的坚定立场选择,鼓励与肯定青年艺术家运用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去面对当代艺术问题,赋予当代艺术新的时代内涵。在多元化的语境中,在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对话的同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搭建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本届双年展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单一模式,打造“多功能、全方位、可开放”的新格局,将多元化、时尚化、公众化的特点融入双年展之中,在公众与当代艺术的接触中,更好的将当代艺术的内涵传达给观众。重庆青年双年展的成功连续举办,必然为重庆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一股新活力,促进重庆当代文化层次的提升,为重庆都市文化的新名片注入新内涵。

注释:

1.罗中立作为首届重庆青年双年展的倡导者和发起人,其代表作品《父亲》的展出正是得益于1981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的展出,因此他最早提出将“青年”作为这个以城市之名而名的双年展的定位。

2 . h t t p : / / b l o g . s i n a . c o m . c n / s / blog_5d56c4d70100lqvd.html《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策展人王林采访录》。

3.作为韩国艺术家,高永美来到重庆的第一件事是参观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她对中国文化,对中韩历史文化交流的缅怀也许正蕴含在其参展作品之中。

Youth Attitude: I Challenge.I Create—— The 4thChongqing Biennial for Young Artists

Feng Bin Yang Biao

Key words:Youth Art, Biennial, Brand Matrix

Abstract:The fourth Chongqing biennial for young artists took the theme of “Youth attitude: I challenge, I create” to emphasize the effect and value of the youth generation responding the originality and innovative time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biennial integrated the resources of Beijing “Art Nova 100”, Shanghai “CreativeM50 Awards”, Shenzhen “On the Road”and the“DanDans” from Japan, and invited more than fifty artists who ca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reas like America,Germany, French, Japan and Hong Kong as well as Taiwan to take part in the biennial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city” to Chongqing.

猜你喜欢

双年展
2022亚洲物流双年展
2022 亚洲物流双年展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2020亚洲物流双年展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第六届“东海·全国少儿版画双年展”征稿通知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第58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第12届上海双年展:禹步
“创造历史”——2017芝加哥建筑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