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基层农业科技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对策研究

2016-07-13黄修杰张辉玲储霞玲李文珊

广东农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业科技培训对策

林 群,黄修杰,张辉玲,储霞玲,李文珊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新型基层农业科技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对策研究

林 群,黄修杰,张辉玲,储霞玲,李文珊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针对目前基层农业科技培训中存在的供给主体错位、科技适用性弱,农户缺乏组织、主动性弱,培训媒介单一、扩散效果差等突出问题,以前期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农业科技培训实践及现实发展形势,探索构建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示范户等具体用户为核心,“科技创新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组合为动力,基层政府监督协作,财政引导扶持的新型公益性基层农业科技培训模式,并提出具体优化对策,以期为改进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培训;新型模式;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经过成果转移、转化、扩散过程。科技培训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扩散推广的重要手段,目前被行内广泛采用,并受到政府政策与财政资金的倾力扶持,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多样化,而现行的农业科技培训模式主要以政府及财政资金为主导,以专家及所代表的专业性成果为动力,采取“自上而下”的组织培训传播路径,在培训过程中容易出现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技术脱节、技术适用性差等现象,弱化了农户参与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最终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和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提高[1]。据统计,国内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约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却都仅为50%左右,相对于美国高达85%的成果转化率及世界发达国家60%~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既导致了科技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又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2-3]。因此,探索新型的以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为中心的基层农技推广科技培训模式,对畅通农业技术推广渠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 传统农业科技培训发展困境

农业科技培训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传播的重要方式,可以为加速农业技术升级换代,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技术引导与支撑,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也加大了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的投入,并设立了包括农综科技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基层体系改革与补助培训等项目在内的一系列科技推广专项资金,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由于科技推广资金主要由政府掌握与主导,农业科技培训实际上也主要采用以政府主导组织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培训模式为主(图1)。

图1 传统主流农业科技培训模式与效果

在财政资金支撑主导下,由基层政府以任务要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机构专家及科技成果为扩散动力源,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农户为接受应用成果的终点,直接或通过科技中介,开展单向传播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培训。由于针对性差,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和实际经营,成果接受被动,无形中增加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者或农户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心理障碍,导致科技成果信息传播效果越来越差,鸿沟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与科技培训预期效果相反的“倒金字塔式”科技成果扩散模式(图1)。进一步导致了目前传统农业科技培训已进入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农业用户需求持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却持续降低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传统农业科技培训模式发展困境分析

2.1 主体错位导致培训需求脱节问题突出

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及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国外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始于19 世纪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通过兴办农业学院从事农技研究和推广,对促进西部成功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4]。国内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在财政资金的立项及使用过程中,政府主导性过强,忽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具体农户的现实需求,在科技培训实际操作过程中,以项目任务为导向,重视培训规模与培训数量,对培训效果与培训质量却缺少必要的科学评价指标。同时,作为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及成果扩散动力主体,专家由于在科技培训前与具体受众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只能根据自身成果被动地开展“传教士式”培训,专家的理论知识和学术用语常常让农民“不知所云”,加上缺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真正的田间培训、指导、示范较少,打击了农户学习的积极性。基层专家又对新品种、新技术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及时解决农民的问题,导致具体培训对象对具体的科技成果缺乏基本的应用动力。从而导致目前科技培训过程中直接出现并普遍存在的“农资优于农技”、“数量高于质量”、“农户大于专家”等诸多怪现象。因此,打破现行的培训模式,理顺主体关系,实现新成果的有效转移、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2 农户缺乏专业化组织导致成果应用力差

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不外乎为从科技供给者向应用者或从应用者向供给者的技术信息沟通路径,但也是涉及传者、受众、媒介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是资源重新整合的复杂过程,需要政府、科研高校、科技服务机构、农户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实际科技培训过程中,由于项目任务仅要求达到培训人数,基层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在完成硬性指标要求基础上,片面追求邀请知名科研高校、科技服务机构的知名专家来提高行业影响力,却忽视具体培训对象的针对性组织,对农户本身素质及技术难易接受程度、技术的增产量、参加农技培训班次数等与农户采用技术有显著性关系的各方因素也缺乏必要考虑[5],使培训农户对科技成果接受及应用动力均减弱。同时,由于目前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主要由“386199”(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文化素质较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相当部分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户往往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示范户带动或示范带动性不强,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影响了良种良法示范推广的效率与效果[6-7]。部分掌握科技成果的农户也出于攀比或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充当科技成果断链者角色,进一步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及推广扩散效率的提高。

2.3 培训媒介适应性差进一步制约成果的转化扩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推广手段也更加现代化。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农技推广机构已形成全国性的电脑信息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8]。国内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形成了以远程教育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化农业科技培训平台,但由于受国内农户素质普遍偏低、基层干部带动积极性不强、后续支撑经费不足等因素影响,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偏远的农村更是难以接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训。因此,开展以“示范带动”+“专家讲堂”式科技培训指导仍然是目前现代农业科技新成果推广的重要手段与服务方式。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科技培训往往由政府主导,科技机构服务动力与责任不足或对基层实际状况及参加培训人员也缺乏了解,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媒介单一、适应性差等培训方式单调问题也非常突出。据不完全调查,在开展科技培训过程中,几乎100%专家倾向以多媒体媒介形式向农户传授新知识,但仅25%的专家重视配套印发适合农户水平的学习资料或者其他适合农户学习的媒介载体。单调的培训方式,尤其是在忽视农户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直接导致了培训适应性差,培训效果呈直线下降,进一步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扩散。

3 新型农业科技培训模式的构建

3.1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主体

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强劲发展及市场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科研机构在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中扮演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由政府及科研单位作为科技培训的主导力量,提供技术、资金、人力以及政策等资源,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政府主体的目标和科研机构的科研选题与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和市场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发生脱节,由于双方面临的激励机制不同,很容易导致农业技术需求与供给脱节,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开展的农业科技培训推广的实践表明[9-10]:政府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条件及政策环境,以及负责市场的监管和保障,对具有公益性的技术,政府必须完成承担,而对于那些具有经济效益并且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得到体现的新技术,可以交给市场,并且允许其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引导并鼓励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示范户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个人及协会等其他民间科技组织加入到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领域中来,建立以政府监督协作为辅,以“科技创新机构+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经营组织+示范户”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该主体显著特点是突破了原有以政府、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创新中枢的格局,引入了民间创新组织和个体,形成创新共同体,该共同体不仅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供方,同时也是农业技术需方,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实现技术供给和需求双向互动,激发农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彻底改变科技研发与农业技术需求脱节的状况。

3.2 高效推广扩散机制

技术创新的目的和价值是依靠技术扩散来得以实现,它是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在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1]。目前有学者提出将农业技术扩散模式归纳为传播型、指导型和交互型3种类型[12]。其中,依靠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指导型模式是目前主要的农技推广扩散模式,对农民的帮助作用较大,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单向线性的推广扩散模式无法适应市场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其运行机制效率较低。相比较而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各扩散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大力发展传播型、交互型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播扩散速度和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本研究的实践结果表明,在由科技机构主导的针对具体农户开展的针对性科技推广培训中,更容易取得成功,推广扩散效果明显优于基层政府运动式、任务式培训。因此,在当前传统农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效推广扩散机制应当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一方面,继续发挥政府在公益性农业领域里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农业技术扩散的制度条件和政策扶持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民间推广组织如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机构等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当中,通过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将这些民间推广组织利用起来,形成利益联结体,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农业技术扩散效率以及提升科技培训效果。

3.3 新型科技培训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型科技培训模式的构建是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示范户等具体农业科技用户和主体为服务核心,以科技创新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公益性技术扩散主体为主导。在财政资金的有效引导与扶持保障下,发挥“科技创新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组合的科技机构动力推动作用,合理利用适应性强的培训媒介,针对性开展以点带面式科技培训,有效转变传统主流的以农业科技成果为主导的科技培训方式方法。同时,凭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示范户在学习应用先进科技的本身优势,并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示范户等科技应用主体的载体示范带动与实践反馈作用,带动科技成果既可以向下进行“金字塔式”扩散,又可以及时向上反馈成果不足,完善成果本身,然后继续扩散,最终达到“金字塔式”扩散效果与“辐射带动”的扩散目标(图2)。此外,为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运做,必须有效优化科技培训路径,完善科技合作方式,加强基层政府的监督与协作两大作用,为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科技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

图2 新型农业科技培训模式与效果

4 新型模式优化对策与建议

4.1 激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示范户核心带动作用,提高科技培训效率

研究实践表明,农业技术自组织扩散往往依赖于农户之间的自发扩散和学习,是技术扩散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9]。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示范户在农户之间的自发扩散和学习中具有重要载体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在新型科技培训开展过程,应综合考虑基层农户的经济实力、文化素质及所处的产业环境,在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培训人次、培训场次等数量为主导,忽视培训效果的培训模式基础上,优化培训模式,发挥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宣传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示范户的参与积极性,针对性地选择技术受体,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培训效率。

同时,积极营造最利于技术扩散的外部环境,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示范户结合自身已有的示范基地,发挥核心动力作用,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农户之间的自发扩散和学习等方式直接示范给农民,将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良品种及技术展示给农民,并通过自身接受新科技的素质、资源、平台等综合优势,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缩短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户的距离,并通过应用反馈,进一步完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并且在市场趋势的导向下,把技术示范、技术服务和市场流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增强农技推广的直观性,使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农业科技成果从科技培训到转化推广的逐步放大“金字塔”效应。从而为农民带来切实的利益,进一步带动农民进行技术自发扩散和学习,实现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带动农村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

4.2 健全科技机构合作机制,保障科技培训高效开展

实践结果表明,在推广经费相同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最为接受的依然为“人网+纸质媒体+示范基地”培训媒介组合,但不同经济水平的区域存在明显不同,以远教平台较为普及、经济较为发达、土地较为集中的珠三角区域为例,“远教平台”和“互联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各级政府近年来也持续加大了对农业基层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力度,但现行农业推广体系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碎片化现象严重。并且由于科技创新结构与科技服务机构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机制尚未健全,科技培训过程中缺乏专业化组织,导致科技培训过程中培训方法、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及培训资料等均出现简单、单调现象。走过场、效果差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应加快健全科技机构合作机制,在明确定义科技创新机构与科技服务机构职能基础上,鼓励两者建立良好的合作渠道。在具体培训实施过程中,由科技创新机构担当“燃料”角色,提供科技成果与科技支撑,科技服务机构担当引擎作用,组成动力源,推动职业化、高效率科技培训的开展。健全良好的科技机构合作机制后,科技创新机构将更专注于原创性技术成果创新机会,稳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将依托本身的素质平台优势,紧密联系科技创新与科技应用系统,在丰富培训媒介,针对性完善科技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户对现有技术成果的评价与改进建议上,反馈给科技创新机构,形成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良性循环,稳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4.3 加强政府监督协作作用,确保科技培训按需开展

目前,农业科技培训模式大多数是通过行政指令“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模式。“自上而下”的模式中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缺乏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足够的、应有的信息交流[3]。同时,由于科技培训过程中实施主体缺乏有效监督与协作,导致农业科研成果不仅与农业生产经营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而且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农业科研成果仅仅作为项目完成手段,能否转化并不受关注,也直接造成了目前科技培训中出现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主体和应用主体—农民都缺乏积极性的现象,在严重浪费财政资源的同时,还阻碍了科技成果的持续健康转化。

科技培训作为一个涵盖前期学员的组织、培训专家的邀请、培训内容的优化、培训方式的设计、培训地点的选择及中期培训具体开展与培训后期持续沟通渠道的构建等环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科技服务机构独立完成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科技培训的实施还应在财政资金予以引导扶持,完善财政保障与报销审核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参与科技成果培训转化的积极性。大量的实践也表明,科技培训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基层政府的大力协作。在科技培训工作开展前期,基层政府需协助培训主体对当地经济水平、农民文化水平及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进行调研,选择最优的扩散媒介、制定最佳的扩散环境,选取关键节点,鼓励农民进行自组织扩散[10]。培训过程中,基层政府除大力协作科技服务机构做好调研的开展、学员的组织、地点的选择、后期的沟通等常规性工作外,还应发挥好政府的密切监督作用,确保科技培训在实施过程中按时、按需、按要求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利清. 农民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困境与出路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67-70.

[2] 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2006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年度报告[R].

[3] 黄季混,胡瑞法,智华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的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 农业技术经济,2009(1):4-11.

[4] Rothwell R,Robertson A.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Researeh Policy,1973 (2):204-225.

[5] 李欢欢,马力,林群,等. 广东省江门地区农户新技术采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以水稻“三控”施肥技术采用为例[J]. 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154-160.

[6] 梁镜财,侯春生,徐志宏,等. 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与成效践行研究—— 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应用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59-63,70.

[7] 熊瑞权,张辉玲,黄修杰,等. 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4):55-58,62.

[8] 邵腾伟,吕秀梅. 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4):942-948.

[9] Huang X J,Ma L,Chu X L,et al.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lf-organizing diffusion network in village—Taking the diffusion of “Three controls”technology for rice in Changmei village as an example [J]. Transactions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2014 (18):151-157.

[10] Ma Li,Chu Xia-ling,Huang Xiu-jie,et 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diffu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peasant[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Cloud Computering[C].2013:73-78.

[11] 齐敦品. 加快构建农业技术扩散新机制[J]. 江苏农业科学,2005(2):6-8.

[12] 张伟,朱玉春.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 科技与经济,2012(5):52-56.

(责任编辑 崔建勋)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mode

LIN Qun,HUANG Xiu-jie,ZHANG Hui-ling,CHU Xia-ling,LI Wen-sh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mode,there are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including dislocation of main supply,weak technology applicability,lack of organization and weak initiative of farmers,single training media,poor diffusion effect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a new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mode was explor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arl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dynamic mechanism research,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new mode took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rganizations or demonstration households and other specific users as core,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 organizations as power,grassroots government as supervisor and collaborators,finance as guide and support. Then som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to improv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ways and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ining;new mode;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16)02-0177-06

收稿日期:2015-07-20

基金项目: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粤财农[2013]337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A040401050,2014B040404062);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粤经信生产[2012]883号)

作者简介:林群(1985-),男,硕士,助理研究员,E-mail:171962856@qq.com

通讯作者:黄修杰(1980-),男,硕士,副研究员,E-mail:124851033@qq.com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培训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对策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科技带头人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对策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