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6-07-13储霞玲黄修杰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杨贤智邹移光
储霞玲,马 力,黄修杰,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杨贤智,邹移光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的动力机制研究
储霞玲,马 力,黄修杰,张辉玲,白雪娜,崔建勋,杨贤智,邹移光
(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采用波特钻石模型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扩散主体(农业科研机构、政府基层推广部门、中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个组合的动力机制进行量化分析,对扩散动力机制进行详细阐释,扩展农业技术扩散动力机制的理论内涵。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机构在扩散动力机制中竞争力最高(76分),明显高于政府基层推广部门(55分)和中介组织(35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得分分别为68分和73分,但就农业技术的广谱性而言,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竞争力较低,仅能作为补充性扩散主体使用。在多种扩散主体组合中,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144分)、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149分)具有较高的竞争力。由于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技术的广谱性较专业合作社弱,因此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是最有效的扩散主体组合。
关键词: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动力机制;钻石模型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及农产品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然而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有一个成果转移、转化、扩散的过程,只有同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扩散转移,才能切实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技术脱节、体制落后、手段陈旧、机构缺失等限制因素,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和成果转化率的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农民求之若渴、新技术却始终无法落地的奇怪现象。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破解农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主体作为农业技术扩散的关键环节,是农业技术扩散效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的重要保障。传统的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包括政府推广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及种养大户等,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中介组织等作为扩散主体,纷纷加入到农业技术创新和扩散领域中来,政府推广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在农业技术扩散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的动力产生与作用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机理的各种动力要素所构成的组合系统。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单独主体的研究,如对政府农技推广部门[1-2]、高校[3-6]、中介组织[7-10]、农户[11-13]、农业龙头企业[14-15]等的研究,其中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另一类是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博弈关系[16]、矛盾关系[17-18]、协同合作关系[19-21]以及网络关系[22]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及扩散的主体是多元的,政府、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农户等各主体间应注重协同创新。但在目前的众多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研究中,研究者过于偏重扩散主体的微观主体要素,大多认为微观主体要素就是整个扩散动力系统的全部。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扩散主体动力机制进行详细阐释,扩展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动力机制的理论内涵;并采用波特钻石模型以及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各扩散主体及主体组合的动力机制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及转化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扩散主体动力机制进行详细阐释,扩展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动力机制的理论内涵;以水稻、马铃薯、蔬菜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尤其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广东省梅州、东莞、河源、江门、湛江、茂名、韶关、广州等17个市(县)的23家农业推广部门、34个农业科研院校、46家农业媒体、38个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3 000多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座谈。以调查所得的数据为基础,辅以专家意见,采用波特钻石模型以及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扩散主体及各个组合的动力机制进行量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扩散主体的扩散动力机制理论阐述
2.1.1 微观主体要素 农业技术扩散的微观主体包括政府推广部门、农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农业技术扩散的组织、开展和实施要求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激发扩散活动开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主要源自于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的利益目标、创新能力和所拥有的扩散权力,从而构成了相应的微观主体要素,即利益要素、能力要素和权力要素。
(1)利益要素。利益要素指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在扩散过程中所追求的利益目标。任何一项扩散活动都有其明确的利益目标,利益是驱使扩散主体进行技术扩散的源动力,具有诱导和激励扩散主体从事技术扩散的功能。如农业科研机构在选择一项农业技术扩散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扩散成果的预期效益;扩散成功后,扩散的利益会激励农业科研机构继续扩散,其他扩散主体在创新利益的驱动下也会积极加入该项成果的扩散行列。
(2)能力要素。能力要素指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在创新过程中,整合各种资源、获得扩散收益的实力和能力。在扩散目标和利益确定后,扩散能力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扩散主体的目标能否实现。没有扩散能力,再好的扩散夙愿只能是空想,扩散主体具备扩散能力,其扩散夙愿才具有现实性。扩散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技术能力、信息能力和资金能力。其中,资金能力是扩散活动得以实现及成功的关键。
(3)权力要素。权力要素是指可持续农业技术扩散主体拥有的扩散自主权力。扩散自主权力是有效组织扩散活动、充分调动扩散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获得较好扩散收益的基本要求。扩散主体若没有扩散自主权力,扩散活动就无法有效开展。
2.1.2 宏观环境要素 农业技术扩散的宏观环境要素是指促使扩散动力形成、影响扩散动力相互作用的各种外部环境,其除了包括经济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即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市场与法制环境)外,还包括需求拉引力、技术推动力和政府推动力,因为农业技术扩散活动实质上包括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和市场实现3个主要过程。在整个扩散过程中,需求拉引力、技术推动力、政府推动力这3个基本力量因素作用于扩散主体并与其内在扩散需求相结合,成为影响扩散行为产生的重要现实力量。
(1)需求拉引力。需求拉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就技术需求主体而言,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要求实际转化为对技术的强烈需求,从而成为推动可持续农业技术扩散的力量。二是就技术供给主体而言,这种拉力表现为技术需求对技术供给的诱导力。对于农业技术扩散活动来说,需求拉引力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农户)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2)技术推动力。技术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本身具有将新技术发明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潜力,如农业科研机构通过研究,将技术发明转化为农业技术成果,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农业技术成果产生后,技术供给本身会形成对技术需求的推动力。
(3)政府推动力。政府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在整个扩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制定的社会、科技、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都可能成为推动技术扩散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需求拉引力、技术推动力以及政府推动力的共同作用,是导致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扩散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
2.2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动力模型构建
2.2.1 各技术扩散主体的竞争性比较优势分析 本研究从利益、能力、权利3个微观要素入手,分析了基层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5种扩散主体的比较优势,见表1。5种扩散主体分别存在优缺点,其中基层推广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是技术扩散体系的重要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要补充。
表1 各技术扩散主体的微观要素比较优势分析
政府推动力、技术推动力和需求拉引力是技术扩散的重要宏观环境要素,其动力来源分别为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企业(或农户)。3种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合力状态、行为特征、创新速率及效果。从理论上讲,政府具有雄厚的财政资金和强大的宏观组织调控能力,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坚强的政府策动力,并承担一定的技术创新风险;研究开发机构在人才资源、技术设备和技术开发能力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农业企业(或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创新需求和愿望,能切身感受到市场需求的拉引力。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企业(或农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农业科研基础是由政府与研究开发机构的相互合作形成的;研究开发机构与农业企业(或农户)密切合作,通过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农业企业(或农户),形成新的生产力,并给农业企业(或农户)带来较好收益;政府主要通过制定相关创新政策和营造宽松环境,刺激创新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以上三者的协同作用域就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实现域,它体现了技术创新必须同时满足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的3项集优。此外,技术创新的动力要素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2.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根据层次分析法,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根据调查研究,将技术扩散主体动力机制的评价内容分为微观主体要素(B1)、宏观环境要素(B2)两项二级指标以及利益、能力等9项三级指标,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专家打分法,分析了农业技术扩散中各影响因子的权重(表2)。
表2 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
2.2.3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农业技术扩散主体竞争力模型分析 通过专家打分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得到5种扩散主体的扩散动力赋值(表3)及竞争力图谱(图1)。以3种扩散主体和2种辅助主体进行两两结合,绘制不同扩散主体组合的竞争力图谱(图2)。
表3 基于专家打分法的扩散主体扩散动力赋值
图1 5种技术扩散主体扩散动力竞争力
结果表明,科研机构在扩散动力机制中竞争力最高(76分),远高于基层推广部门(55分)和中介组织(35分),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技术扩散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得分分别为68和73。但就农业技术的广谱性而言,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竞争力较低,仅能作为扩散主体的补充。在多种扩散主体组合中,科研机构+龙头企业(144分)、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149分)具有较高的竞争力。由于龙头企业对农业技术的广谱性较农业合作社弱,因此在技术扩散过程中,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为最有效的扩散主体组合。
图2 6种技术扩散主体组合扩散动力竞争力
3 结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系统集成了各方观点,将动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入到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动力机制中,并对其扩散动力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扩展了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动力机制的理论内涵。长期以来,关于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机构的动力作用机制研究较多,新型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动力机制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都是定性研究,很少从定量角度对扩散主体进行量化研究。本研究改进了波特钻石模型,从定量角度对各扩散主体进行赋值研究,发现科研机构的竞争力最高,中介组织在当前的背景下无法担当起重任,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仅适于辅助功能;并首次通过组合比较的方式,对技术扩散主体的组合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发现“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为最有效的扩散主体组合。在今后的农业技术扩散中,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具体技术,适当选择农业技术的扩散主体,以求达到技术扩散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解宗方. 政府在培育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中的功能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2001,19(5):27-30.
[2] 曾德仪,朱冬云. 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 湖南农业科学,2009(5):123-124.
[3] 史国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障碍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4):172-174.
[4] 熊正德.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与改革思路[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2):129-131.
[5] 李国朋.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0-23.
[6] 迟宝旭.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借鉴[J]. 科技与管理,2005,7(1):118-122.
[7] 贾文远.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现状与发展建议[J]. 科技成果纵横,2005(2):41-42.
[8] 罗守贵,高汝熹. 我国技术中介的地位与出路[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6):59-62.
[9] 马卿,崔和瑞.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84-87.
[10] 徐哲,孙园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效果评析[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78-79.
[11] 詹静.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J]. 江苏农业经济,2006(5):20-21.
[12] 张雅光,夏建海.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J]. 乡镇经济,2007(5):73-76.
[13] 赵福玲. 全力抓好新型农民培训教育的一点思考[J]. 农村经济,2007(5):48.
[14] 马永青,张金良. 论农业龙头企业在技术扩散中的作用[J]. 经济论坛,2008(8):127-128.
[15] 卢颖. 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模式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16] 朱颖芳,肖云华,张贵,等. 基于博弈论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行为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12):98-101.
[17] 孙燕楠,周红. 科技成果转化中关联主体间矛盾关系的思考[J]. 江苏商论,2009(6):134-136.
[18] 刘文超,赵增锋,杨海芬,等. 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10 (8):148-151.
[19] 郭红东. 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完善与创新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02(5):181-185.
[20] 陈志兴.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弊病分析及完善对策[J]. 现代化农业,2004(11):23-24.
[21] 周振兴,王卉. 探索以农民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方式[J]. 农村经济,2008(11):58-60.
[22] 杜艳萍. 社会资本视角下农业技术扩散主体及路径分析[J]. 农业经济,2012(1):46-52.
(责任编辑 杨贤智)
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subject
CHU Xia-ling,MA Li,HUANG Xiu-jie,ZHANG Hui-ling,BAI Xue-na,CUI Jian-xun,YANG Xian-zhi,ZOU Yi-gu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using Potter diamond model and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diffusion subjects,inclu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promotion departments,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lead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and their combinations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diffusion mechanism was explained in detail,and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dynamic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was extend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the highest competitiveness with 76 points,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romotion departments (55 points) an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35 points). Lead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and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score 68 points and 73 points,but in terms of broad spectru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their competitiveness is low,they are only to be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the main body of diffusion. In diffusion subject combin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 lead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144 poi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149 points) have high competitiveness. Because compared to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the lead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has weak broad spectrum,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is the most effective diffusion subject combina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technology;diffusion subject;dynamic mechanism;diamond model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16)02-166-05
收稿日期:2015-10-10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B040404062)
作者简介:储霞玲(1985-),女,硕士,助理研究员,E-mail:158283003@qq.com
通讯作者:黄修杰(1980-),男,硕士,副研究员,E-mail:124853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