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慧与物慧:基于智慧描述词与提名智慧者的分类*
2016-07-13陈浩彬汪凤炎
陈浩彬,汪凤炎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 330013;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人慧与物慧:基于智慧描述词与提名智慧者的分类*
陈浩彬1,汪凤炎2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 330013;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摘要:为揭示一般人内隐的智慧分类机制及智慧类型,考察了51名硕士生对智慧描述词和提名智慧者的分类。多维标度分析与聚类分析表明,40个智慧描述词的语义空间包括人文才能/科技才能和内在特质/外在表现两个维度,分为自然科学才能、社会科学才能和人文科学才能三类;40个提名智慧者的语义空间包括自然科学者/人文社科者和人际间的/个人内的两个维度,分为自然智慧者、社会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类。综合分类结果及中西智慧文化,根据智慧内包含才能或能力的性质或要解决的问题性质,智慧可分为人慧与物慧两大类型。
关键词:智慧;人慧;物慧;智慧描述词;提名智慧者
1引言
智慧(wisdom)是人类生命与文化精华的产物,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资源。人们在追问“什么是智慧”以及“怎样获得智慧”的同时,也在对智慧进行分类。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对话集》中出现三种智慧:(1)索菲娅(sophia)。指在那些追求真理的哲学家身上体现的智慧,主要指与实践的、尤其是与政治活动相对立的系统理论知识;(2)实践智慧(phronesis)。指政治家和立法者拥有的涉及实际事务的智慧,它使其可以做出明智的决策,不受激情的驱策和感官的欺骗;(3)认知智慧或知识智慧(episteme)。指在那些用科学眼光理解事物的人身上体现的智慧,主要是某种形式的科学知识(Robinson,1990)。亚里士多德从理智理性与实践理性中发展出两种智慧:(1)理论智慧(theoretikes)或哲学智慧(philosophical wisdom),主要功能是让人寻求接近真理的基本原理,包含一切科学以及形而上学的范围;(2)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即《柏拉图对话集》中的phronesis,包含运用适当的尝试衡量现时的情景,并通过适当的选择增进人世间的共善(Sternberg,1998)。古汉语中,“智慧”(或智)既指“聪明,才智”、“智谋”或“智巧”等认知之智,如《孟子·公孙丑上》说:“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荀子·正论》说:“天子者……道德纯备,智惠甚明。”但也主张“德才兼备方是智慧”,强调“仁且智”。如《墨子·尚贤中》说:“若此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论衡·辨崇》说:“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并且,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区分真智慧与伪智慧,或“大智”“大慧”与“小智”“小慧”。小智多指“雕虫小技”式小聪明,有智无德或重智轻德。大智指必仁且智,智德并重,多指个体在处理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的智慧。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去伪存真,即去掉小智而追求大慧,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智慧。正如《文子·上德》所说,“人不小觉,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庄子·外物》则说,“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汪凤炎,郑红,2014,pp.178-179)
20世纪70年代末,智慧进入心理学研究视野,心理学对智慧的研究分为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与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y)两种,前者指一般人(laypeople)在日常生活中对智慧持有的非正式理论;后者指心理学专家(experts)建构的正式智慧理论(Sternberg,1998)。为对智慧进行定义、测量及应用,外显理论研究者从心理学视角对智慧进行了多种分类(陈浩彬,汪凤炎,2013)。Labouvie-Vief(1990)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将智慧分为理性智慧(logos)和感性智慧(mythos)。理性智慧的主体是认知因素,包括推理、逻辑运算和分析解释等成分;感性智慧的主体是感性因素,包括整体式思维、感情和经验等成分。这种分类区别了智慧的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便于心理学的实证操作。Kahn(2005)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从是适应常态环境还是适应异常环境将智慧分为常规智慧与应变智慧,认为常规智慧提供了一套稳定的行为信念和规范帮助人们适应常态环境,应变智慧努力寻求思维和行动变化。这种分类利于人们看清不同认知信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看到智慧的“有效性”。Cowan(2009)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提出群体智慧和组织智慧,群体智慧与群体动态、团队绩效等相关,组织智慧与作为领导力维度的组织学习、领导力的类型、组织中信息处理的最高水平、组织情境内的知识、伦理和行为以及组织学习中的判断和决策等相关联。这种划分为智慧管理及领导力研究提供了新视角。Staudinger和Glück(2011)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将智慧分为个人智慧与一般智慧。个人智慧指个体从自身角度对其生活的洞察,一般智慧指个体从观察者角度对其生活的洞察。依其观点,Webster(2003)的多维智慧理论和Ardelt(2003)的三维智慧理论等属于个人智慧取向,而柏林智慧模式(Baltes & Staudinger,2000)和智慧平衡理论(Sternberg,1998)属于一般智慧取向。这种分类区分了个体在面临复杂情境时是置身其中还是置身其外,为智慧测量提供了基础。汪凤炎和郑红(2014)从文化心理学角度提出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并将智慧分为人慧与物慧。人慧指个体在其智力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物慧指个体在其智力与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这种分类适合中西智慧文化的解释,但还缺乏有效实证验证,从而检验该分类构想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国外心理学对智慧者的分类尚未见到,但Paulhus,Wehr,Harms和Strasser(2002)在智力内隐理论研究中将典型智力人物分为两个维度,维度1为公众交际/私人交际,即私下工作者(科学家、作家)与公开工作者(政治家等),维度2为主观领域/自然领域,即处理主观世界者(莫扎特,甘地等)与处理物质世界者(爱迪生,盖茨等),并区分出5类智力及典型人物:科学智力,如爱因斯坦与霍金;艺术智力,如莫扎特与莎士比亚;企业家智力,如图灵(Turner)与比尔·盖茨;交际智力,如总统与温弗瑞(Winfrey);道德智力,如甘地和马丁·路德·金。这种分类与多元智力理论相呼应,为因材施教和智力培养提供了新依据。侯祎(2011)采用类似方法将智慧分为公开工作形式/私人工作形式和改造现实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维度,并将智慧者分为6类:具有科学智慧者,如牛顿、爱因斯坦;具有企业智慧者,如比尔·盖茨;具有生活智慧者,如父母、老师;具有思想智慧者,如孔子;具有领导智慧者,如周恩来、毛泽东;具有理论智慧者,如马克思。这种分类为揭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分类做出了有益探索。
总体上,从心理学视角将智慧分为不同类型,增强了智慧的实证操作,为智慧测量与应用提供了便利。但是,以上智慧分类多出于外显理论研究专家的理论构想或是实证操作的需要,不是建构自一般人内隐的智慧概念,从而未能描绘出一定文化背景下一般人内隐的智慧和智慧者分类的语义空间及概念组织结构,未能总结出分类的标准和依据。强调从内隐理论研究智慧的学者,主张智慧的本质存在于语言的使用中,必须从语言的运用情形界定智慧的最大概念范围。只有在理清概念的核心范畴之后,心理学才有可能发展出较精确的外显理论。而要弄清楚某个概念,往往必须通过概念在语言中各种用法间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着手分析。以智慧概念为例,在不同的情境与时空中,人们心目中认定的智慧者原型有所不同,智慧概念就存在于不同智慧者原型间的“家族相似性”中。这样,研究智慧概念最好的方式是调查某一文化中一般人心目中有智慧的人,并在众多对有智慧的人的描述中找到共通点,这些共通点就是智慧在某一文化中定义的核心要素(杨世英,2008)。因此,通过对提名智慧者以及对其智慧的描述词进行基于家族相似性的分类是通达智慧本质的重要方法。分类的实质是根据(可描述的或内隐的)规则或标准将认知对象归入某一类别,是脑的一种基本认知功能(Freedman,Riesenhuber,Poggio,& Miller,2001)。在没有给出分类标准、分类数目、分类名称情况下,如果个体能够将相近或相似项目分成不同的类,就能反映出个体头脑中外显或内隐的分类标准和语义组织维度,揭示出个体头脑中的概念结构和语义空间(张启睿,和秀梅,张积家,2007)。自然分类法已在心理学的多个研究主题中得到运用,国内多项研究都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度(王娟,沈树华,张积家,2011)。
本研究将立足智慧的内隐理论,采用自然分类法,通过两项实验,实验1以智慧描述词为材料,实验2以提名智慧者为材料,考察被试对智慧描述词和提名智慧者的分类,深入揭示智慧概念联系的内在机制,建构中国人头脑中的智慧类型,并以此检验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分类构想。
2方法
2.1被试
52名教育学与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参加实验,实得有效数据51人,年龄为22~24岁,男女各半。
2.2实验材料
实验1以40个智慧描述词为材料(见图1或图2中词语),实验2以40位提名智慧者为材料(见图3或图4中人名)。实验材料收集程序为: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201名硕士生,要求他们至少写出10个以上描述智慧的特征词和10名以上智慧者。其次,对收集的词语和智慧者进行频数统计,得到前50个描述词和前50名智慧者。再次,补充相关文献中的智慧描述词和提名智慧者,另请30名硕士生采用6点量表评定描述词的重要性,1表示非常不重要,6表示非常重要;采用6点量表评定提名智慧者的熟悉性,1表示非常不熟悉,6表示非常熟悉。最后,经与1名专家商讨,选取重要性在4.0以上的40个智慧描述词以及熟悉性在4.0以上的40位提名智慧者作为实验材料。将这些词语和人名分别随机排列打印成两张问卷,问卷下方留出空间用于被试填写分类结果和理由。
2.3实验程序
采用纸笔测验方式集体施测。实验1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对各个词语语义的理解,将语义相近或相似的词语写在一起。实验2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对各智慧人物的特征认知,将特征相同或相近的人名写在一起。被试分成几类由自己决定,分类无对错之分,可以反复调整,只要觉得合理就行,不得漏写或重复。被试需完成两项实验,测验中不得相互讨论,时间各限定在15分钟以内。为平衡实验顺序效应,一半被试先完成实验1并收回问卷后休息5分钟再继续完成实验2,另一半被试顺序相反。
2.4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制表将分类结果转换成40×40的相异矩阵:如果两个词语(或人名)被分在同一类,在两个词语(或人名)的交叉点上记作0,否则就记作1。将所有被试的分类结果叠加后,用SPSS18.0中的多维标度法和分层聚类法进行分析,以确定被试对智慧描述词和提名智慧者的分类和概念结构。
3结果
3.1被试对智慧描述词的分类
结果显示,51名硕士生将40个智慧描述词分成3类最多,占31%(16人),其次是4类和5类,各占27%(14人)和24%(12人),平均分为4.04类。分类结果经过多维标度法处理后,Stress=0.06,RSQ=0.98。Stress值代表结构图与输入资料的适配度,Stress值与适配度之间关系为:大于0.20,不好;0.10~0.20,还好;0.05~0.10,好;0.025~0.05,非常好;0~0.025,完全适配(陈正昌,程炳林,陈新丰,刘子建,2005)。RSQ是多维标度资料的变异数被对应距离解释的比率,越接近1越好。从这两个指标看,智慧描述词的概念结构图与原始数据拟合较好。智慧描述词分类的语义空间图见图1,聚类分析结果见图2。
图1 被试对智慧描述词分类的语义空间图
图2 被试对智慧描述词分类的树状图
由图1可见,40个智慧描述词语义空间包括两个维度:(1)人文才能/科技才能:横轴从左至右,左为描述人文素质与社会交际能力词语,右为描述智力素质与科技创造能力词语;(2)内在特质/外在表现:纵轴从下到上,下为描述个体内在心理特质与素质词语,上为描述个体外在行为方式与表现词语。综合图1语义空间和图2树状图可知,多维标度法与分层聚类法的聚类基本一致,40个智慧描述词被分为3类:(1)自然科学才能,其中逻辑运算力强、创新能力强、智商高、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好奇心强、观察力强、想象力强、聪明、洞察力强等描述良好智力素质词语作为自然科学才能的典型特征先聚类,善于思辨、思维缜密、有独立见解、坚持真理等描述良好思维品质词语随后归入,有恒心和毅力、敢于冒险和探索等描述良好科学精神词语最后归入;(2)社会科学才能,其中有社会责任心、为社会做贡献、有号召力、善于人际沟通、善于管理情绪等描述良好社会交际能力词语和运筹帷幄、果断、沉着冷静、远见卓识、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描述良好处事能力词语作为社会科学才能的典型特征先聚类,应变能力强、判断力强、适应力强等反映良好交际和处事能力的共有特征随后归入;(3)人文科学才能,其中大智若愚、引导或启迪他人、心胸豁达、宽容大度、博爱、仁慈、善良、谦虚、诚信等描述良好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词语作为人文科学才能的典型特征先聚类,反省意识强和博学多识作为良好人文科学才能的一般特征随后归入。
对图1中40个智慧描述词语义空间的坐标值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维度1(人文才能/科技才能)和维度2(内在特质/外在表现)相关不显著(r=0.099,p>0.05)。
3.2被试对提名智慧者的分类
结果显示,51名硕士生将40位提名智慧者分成4类最多,占35%(18人),其次是3类和6类,各占22%(11人)和18%(9人),平均分为4.04类。分类结果经多维标度法处理后,Stress=0.05,RSQ=0.99,说明提名智慧者的概念结构图与原始数据拟合较好。提名智慧者分类的语义空间图见图3,聚类分析结果见图4。
由图3可见,40个提名智慧者语义空间包括两个维度:(1)自然科学者/人文社科者:横轴从左至右,左为自然科学者,右为人文和社会科学者;(2)人际间的(interpersonal)/个人内的(intrapersonal):纵轴从下到上,下面人物主要从事人际间的活动与工作,上面人物主要从事个人内的活动与工作。综合图3语义空间和图4树状图可知,多维标度法与分层聚类法的聚类基本一致,40个提名智慧者被分为3类:(1)自然智慧者,其中伽利略、居里夫人、爱迪生、鲁班、爱因斯坦、诺贝尔、牛顿、霍金、达尔文、袁隆平、钱学森、华罗庚等自然科学家或发明家作为自然智慧者原型先聚类;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在科技创造及科技成果转化两方面都取得较大成就,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科学家和发明家以及政治家和外交家、笛卡尔作为哲学家以及科学家和数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和政治或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都取得较大成就,但他们在科学创造等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更易得到被试的感知和提取,因而作为自然科学才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才能兼具但更以自然科学才能出众者依次归入;(2)社会智慧者,其中周恩来、邓小平、毛泽东、华盛顿等政治家,甘地、曼德拉、列宁、马丁·路德·金等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社会智慧者原型先聚类,诸葛亮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在发明创造方面颇有成就,因而其作为社会科学才能和自然科学才能兼具但更以社会科学才能出众者随后归入;(3)人文智慧者,其中苏格拉底、康德、亚里士多德、老子、孟子、荀子、庄子、孔子、墨子、柏拉图等哲学家作为人文智慧者原型先聚类,莎士比亚作为文学家随后归入;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思想家,耶稣和释迦牟尼作为宗教人物依其与人文智慧者原型特征联系的紧密程度依次归入。
图3 被试对提名智慧者分类的语义空间图
图4 被试对提名智慧者分类的树状图
对图3中40个提名智慧者分类的语义空间坐标值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维度1(自然科学者/人文社科者)和维度2(人际间的/个人内的)相关显著(r=0.395,p<0.05)。
4讨论
4.1智慧描述词可分为自然科学才能、社会科学才能和人文科学才能三类
实验1中被试根据描述词之间共有或相似的语义进行分类,语义相似性指两个概念之间共享语义特征,其测量基础是被试对概念之间语义相似或不相似的判断,两个概念之间共享语义特征越多,它们之间就越相似(Maki & Buchanan,2008),被试就越将它们一起分类,综合众多被试的判断结果,就得到概念之间语义相似性的测量,并反映出被试头脑中语义的组织结构。从语义空间图看,左边词语是个体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显现智慧需具备的人文素质及社会能力,右边是个体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显现智慧需具备的创造能力与智力素质,“人文才能/科技才能”成为智慧描述词概念组织的第一个维度;下面词语是个体与智慧显现相关的内在心理特质与素质,上面词语是个体与智慧显现相关的外在行为方式与表现,“内在特质/外在表现”成为智慧描述词概念组织的第二个维度。相关分析表明,维度1和维度2相关不显著,表明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分别表征智慧的不同方面。
结合聚类分析结果,智慧描述词被分为自然科学才能、社会科学才能和人文科学才能三类。根据Smith、Shoben和Rips(1974)的特征比较模型,概念在长时记忆中由一集属性或特征表征。该模型将一个概念的语义特征分成两类,一类为定义性特征(defining feature),即定义一个概念必须的特征,它反映事物的质。另一类为特异性特征(characteristic feature),它们对定义一个概念并不必要,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概念之间共同的语义特征特别是定义性特征越多,其联系越紧密。从实验1分类结果看,逻辑运算力强、创新能力强、观察力强、想象力强、洞察力强等是自然科学才能的定义性特征,而善于思辨、思维缜密、有独立见解、坚持真理以及有恒心和毅力、敢于冒险和探索等是自然科学才能的特异性特征;有社会责任心、为社会做贡献、有号召力、善于人际沟通、善于管理情绪以及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等是社会科学才能的定义性特征,而应变能力强、判断力强、适应力强等是社会科学才能的特异性特征;引导或启迪他人、心胸豁达、宽容大度、博爱、仁慈、善良、谦虚是人文科学才能的定义性特征,而反省意识强和博学多识是人文科学才能的特异性特征。被试对智慧描述词的归类体现了人们对智慧概念组织的原则。
因此,将智慧描述词分为自然科学才能、社会科学才能和人文科学才能揭示了被试内隐的智慧描述词分类标准,以及被试头脑中智慧概念结构联系的内在机制。
4.2提名智慧者可分为自然智慧者、社会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类
实验2中被试根据对提名智慧者事迹和贡献的回想与评价,即根据“有智慧的人”的一组概念、标记或符号表征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语义空间图看,左边是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显现智慧的科学者,右边是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显现智慧的科学者,“自然科学者/人文社科者”成为提名智慧者概念组织的第一个维度;下面的智慧者主要是从事人际间的活动与工作,上面的智慧者主要是从事个人内的活动与工作,“人际间的/个人内的”成为提名智慧者概念组织的第二个维度。相关分析表明,维度1和维度2相关显著,表明提名智慧者分类的两个维度相互关联,即自然科学者和人文社科者之间存在交叉,一些科学者兼具两个或多个科学领域上的特征。这说明当未提供分类标准时,被试主要是根据智慧者做出贡献或取得成就的科学与活动领域,或依据其解决复杂问题的性质确定其特征,将同一领域或特征相近人物归为一类。
结合聚类分析结果,提名智慧者可分为自然智慧者、社会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类。这符合原型理论分类规则,原型理论认为,由于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被试心目中的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样本(exemplar)与较差样本之分,较好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基础上,然后将其他实例根据它们跟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它们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Rosch,1975)。自然科学者、社会科学者和人文科学者分别作为一个类,并不是因为每一位提名智慧者都具有该类的共同特征,而是因为每一位提名智慧者都和其他智慧者具有一些家族相似性。相似性越大,在这一类事物中越占中心的位置,即成为这一类的原型成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霍金、等是自然智慧者原型;毛泽东、华盛顿、甘地、曼德拉、马丁·路德·金等是社会智慧者原型;苏格拉底、康德、亚里士多德、老子、孔子等是人文智慧者原型。而有些事物和其他同类事物相似性较少,其典型性就差,即成为这一类的非原型成员。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是自然智慧者的非原型成员;诸葛亮等是社会智慧者的非原型成员;莎士比亚、马克思、恩格斯、耶稣和释迦牟尼等是人文智慧者的非原型成员。如果某一范畴的非原型成员又和其他范畴的原型成员具有一定相似性,那么这种事物就处在两个类的边界。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笛卡尔和诸葛亮等既具有自然智慧者特征,又具有人文社会智慧者特征,他们是自然智慧与人文社会智慧的兼具者。Schacter、Wig和Stevens(2007)研究也表明,“知觉表征系统”(PRS)是对知觉相似做出提示。如果类别成员与原型在知觉上相似,PRS就会迅速表征;如果类别成员与原型在知觉上相去甚远,PRS的作用就会减弱。
因此,将提名智慧者分为自然智慧者、社会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揭示了被试内隐的智慧者分类标准以及各智慧者在被试头脑中联系的内在机制。
智慧描述词被分为自然科学才能、社会科学才能和人文科学才能三类,与提名智慧者被分为自然智慧者、社会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类相对应。这印证了Cantor和Mischel(1979)的观点,他们提出,智慧概念以一种原型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表征,人们头脑中对智慧的认识来自对一个理想智慧人物一系列品质的储存。谢书书和张积家(2011)研究证明,对复杂概念的加工既有知觉表征系统的激活,又有语义系统的激活。知觉表征与语义表征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但二者可以在概念认知中同时被激活,并且同时对信息进行表征。
4.3人慧与物慧:一种更契合中西智慧文化的解释
由于中国文化深受将主要精力专注于人自身德性成长的儒学深刻影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智慧主要体现在对“人心”或“人性”的洞察与把握上,即主要是钻研“人”的智慧。从现代学科性质看,像哲学、伦理学、文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都与主观价值的人心密切相关,实则是人生问题的衍生物。西方文化更倾向于认为智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或“物理”的理解与认识上,即主要是钻研“物”的智慧(田婴,2003)。像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与客观的物质密切相关。在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者主要是针对客观物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者主要是针对主观精神世界。因此,根据两项分类结果及中西智慧文化,个体或集体在处理复杂人文与社会科学或人生问题显现的智慧可进一步称为人慧;个体或集体在处理复杂自然科学与技术问题显现的智慧可进一步称为物慧。与以往智慧分类相比,人慧与物慧不仅有效揭示出一般人头脑中内隐的智慧分类标准和智慧概念联系的内在机制,而且“人”与“物”并举更契合中西智慧文化的解释和汉语的表达习惯,也验证了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分类构想。
5结论
5.140个智慧描述词的语义空间包括人文才能/科技才能和内在特质/外在表现两个维度,可被分为自然科学才能、社会科学才能和人文科学才能三类。
5.240个提名智慧者的语义空间包括自然科学者/人文社科者、人际间的/个人内的两个维度,可被分为自然智慧者、社会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类。
5.3根据智慧描述词与提名智慧者的分类结果及中西智慧文化,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处理复杂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显现的智慧可称为人慧,在自然科学领域或处理复杂自然科学与技术问题显现的智慧可称为物慧。
参考文献
陈浩彬,汪凤炎.(2013).智慧:结构、类型、测量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1(1),108-117.
陈正昌,程炳林,陈新丰,刘子建.(2005).多变量分析方法统计软件应用.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侯祎.(2011).谁是大学生眼中的智慧者-大学生提名智慧者研究.中国青年研究,(1),82-86.
田婴.(2003).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较.百姓,(5),30-32.
汪凤炎,郑红.(2014).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娟,沈树华,张积家.(2011).大学生的气味词分类—基于语义相似性和知觉相似性的探讨.心理学报,43(10),1124-1137.
谢书书,张积家.(2011).知觉表征和语义表征在语言认知中的作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27-134.
杨世英.(2008).智慧的意涵与历程.本土心理学研究,(29),185-238.
张启睿,和秀梅,张积家.(2007).彝族、白族和纳西族大学生的基本颜色词分类.心理学报,39(1),18-26.
Ardelt,M.(2003).Empirical assess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wisdom scale.ResearchonAging,25(3),275-324.
Baltes,P.B.,& Staudinger,U.M.(2000).Wisdom:A metaheuristic(pragmatic)to orchestrate mind and virtue toward excellence.AmericanPsychologist,55(1),122-136.
Cantor,N.,& Mischel,W.(1979).Prototypes in person perception.In L.Berkowitz(Ed.),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Vol.12,pp.3-52).New York:Academic Press.
Cowan,C.A.(2009).Empiricalstudiesofwisdom:Aliteraturereview.Retrieved March 17,2012,from http://www.gwu.edu/~esri/ Wisdom_Paper[1]%20 rewrite.
Freedman,D.J.,Riesenhuber,M.,Poggio,T.,& Miller,E.K.(2001).Categ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stimuli in the primate prefrontal cortex.Science,291(5502),312-316.
Kahn,A.R.(2005).A way to wisdom:The next step.Revision,28(1),42-45.
Labouvie-Vief,G.(1990).Wisdom as integrated thought:Historical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In R.J.Sternberg(Ed.),Wisdom:Itsnature,origins,anddevelopment(pp.52-86).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ki,W.S.,& Buchanan,E.(2008).Latent structure in measures of associative,semantic,and thematic knowledge.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15(3),598-603.
Paulhus,D.L.,Wehr,P.,Harms,P.D.,& Strasser,D.I.(2002).Use of exemplar surveys to reveal implicit types of 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8(8),1051-1062.
Robinson,D.N.(1990).Wisdom through the ages.In R.J.Sternberg(Ed.),Wisdom:Itsnature,origins,anddevelopment(pp.13-24).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ch,E.H.(1975).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04(3),192-233.
Schacter,D.L.,Wig,G.S.,& Stevens,W.D.(2007).Reductions in cortical activity during priming.CurrentOpinioninNeurobiology,17(2),171-176.
Smith,E.E.,Shoben,E.J.,& Rips,L.J.(1974).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semantic memory:A feature model for semantic decisions.PsychologicalReview,81(3),214-241.
Staudinger,U.M.,& Glück,J.(2011).Psychological wisdom research: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a growing field.AnnualReviewPsychology,62,215-241.
Sternberg,R.J.(1998).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2(4),347-365.
Webster,J.D.(2003).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 self-assessed wisdom scale.JournalofAdultDevelopment,10(1),13-22.
Human Wisdom and Natural Wisdom: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Wisdom-descriptive Words and Wisdom Nominees
Chen Haobin1,Wang Fengyan2
(1.School of Education,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2.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wisdom in the mind of laypeople,51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lassify wisdom-descriptive words and wisdom nominees on the basis of semantic similarity of words and characteristic similarity of nominees.Results showed that,semantic space of wisdom-descriptive words included two dimensions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abilities / na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abilities and inherent qualities / external performances,40 word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talents showed in humanities,talents showed in social sciences,and talents showed in na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semantic space of wisdom nominees included two dimensions of people in natural sciences / people in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and intrapersonal / interpersonal,40 nomine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natural wise people,social wise people and humanities wise people.In conclusi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or abilities contained in wisdom,wisdo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of human wisdom and natural wisdom.
Key words:wisdom;human wisdom;natural wisdom;wisdom-descriptive words;wisdom nominee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度重大项目(12JJD880012),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16YB098),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通讯作者:汪凤炎,E-mail:fywangjx8069@163.com。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6)03-0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