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桃夭》作品分析
2016-07-13王婉铮邵阳学院音乐系422000
王婉铮 (邵阳学院音乐系 422000)
古典舞《桃夭》作品分析
王婉铮 (邵阳学院音乐系 422000)
本文通过对古典舞《桃夭》进行本体分析,以期从形式方面把握该作品的美学意义。为了彰显本体分析的科学性,本文设定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舞蹈结构,二是舞蹈材料,三是创作理念。其中结构与材料是舞蹈本体的两种维度,而创作理念则是舞蹈本体之生成的母体,因此这种分析对象的设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古典舞;桃夭;舞蹈作品分析
古典舞《桃夭》由王珂编导,反映诗经同名篇章《桃夭》的内容,该作品通过巧妙的结构和丰富而典型材料,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唯美的舞蹈画卷。本文将从舞蹈结构、舞蹈材料创作理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舞蹈结构
从整体上讲,《桃夭》采用了复三部结构,包含引子、首部、中部和再现部四个部分。其中引子是一个舞段结构,由两个舞句组成(a+b)。舞句a展现了两个舞群在动作上的对比,一是三人造型的舞群,二是横向出场的群舞舞群。三人造型所展现的少女婀娜多姿的静态形象与群舞抛袖出场的动态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舞句b则主要通过队形的聚拢、闪出和分队对比构图来结构,且在动态上有所增强。
首部是一个两段体结构,即由两个舞段组成(A+B)。但在基本部分之前加了一个导入结构,即由群体聚拢做高位垂袖、折腰以及弹腿等动作组成。舞蹈风格较为热烈,将舞蹈情绪由散漫状态突转至欢乐状态。舞段A包含两个舞句(a+b),其中舞句a包含两个舞蹈事件,一是群体以抛袖动作跑圆场,二是六人组在中间做翘袖折腰造型。此处的动静对比与引子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舞句b中舞者分为两纵队交叉做端腿翘袖的造型,以静态动律为主。舞段B为一个长舞句结构,一气呵成十分连贯。其特色元素有提肘垂袖、甩袖、涮腰、翘袖折腰、高位垂袖、掩面等,这些动作均以齐舞形式完成,因此舞蹈形象和舞蹈情绪较为集中。
中部也是两段体结构,包含A、B两个舞段。其中A段包含三个舞句(a+b+c),舞句a以分组变换造型为主要特色;舞句b以纵队变换造型为主要特色;舞句c则以队形闪出为主要特色。前两个舞句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凸显造型的意义,即动作的目的是为了造型的变换,因此我们所获得的主要是视觉的意象,而非动觉的意象。舞句c通过个体从群体中闪出形成了动作与造型的对位,即个体制造动作,群体制造造型。不仅如此,闪出还带来了视觉的变化,即对群体的关照转变为对个体的关照,由此增加了新的视觉显著点。舞段B由两个舞句组成(a+b),舞句a是舞者分组在一度和二度空间做变换造型,以此制造出一幅立体的舞蹈画面。而在舞句b中动作性则得到了加强,主要动作元素有掩面、垂袖、抛袖及折腰等,这些动作元素均以齐舞的形式予以展现。
再现部为一个舞段结构,并且该舞段一气呵成,情绪连贯。整个再现部的动作元素在前面均已出现过,主要是各种抛袖、垂袖、涮腰、折腰以及弹腿等动作,但在此进行了重新的组接,因此既有再现的性质也有整合的性质。再现部的重要特色是用动作和队形变换两种手段来制造动律,用动作来制造动律很寻常,但用队形的变换来制造动律则独具匠心。再现部是整个舞蹈的高潮,音乐和舞蹈较首部和中部更加的欢快热烈,最后舞蹈在高潮中结束。
《桃夭》的结构在动律上体现出了循环变化(慢—快—慢—快)的美感效果,而在舞蹈材料上则呈现出一种封闭完满的美感效果(首部和再现部的材料形成照应关系),这种结构手法与诗经《桃夭》的段落结构相得益彰。
二、舞蹈材料
1.动作
《桃夭》这部作品主要运用了中国古典舞动作元素来进行创编,且集中运用了抛袖、翘袖折腰、甩袖、垂袖和涮腰等动作,籍此完美展现少女曼妙的身姿和活泼的性格特点。该作品的动作元素简练而统一,同时又被赋予了多种变化,因此极具形式美感。
其中抛袖动作有多种变形,既有向各个方位的抛袖和结合各种腰肢腿部动作的抛袖;还有单抛袖、走步上抛袖、出胯横抛袖、弹腿抛袖、折腰抛袖及掖步斜抛袖等。如在引子部分群舞舞者以走步上抛袖的动作出场,向观众展示了青春活泼的少女形象,再现部也是以弹腿抛袖这一动作为开始的。
翘袖折腰有向旁和向后的不同做法,甩袖在不同位置和其他动作相结合的变形也运用较多。如在首部舞段A的b句中两队舞者做端腿翘袖的造型;在中部的A舞段中,通过变换造型对画面的营造也都是用的翘袖折腰及各种变形来完成的;甩袖主要有立圆甩袖、弹腿甩袖、端腿甩袖、晃手甩袖、花式甩袖以及高位和低位的甩袖。如立圆甩袖出现在引子部分,弹腿甩袖出现在导入部分,晃手甩袖出现在中部的A舞段中,花式甩袖主要出现在再现部分,把整个舞蹈不断推向高潮。
垂袖的动作则配合不同的手位来展示,主要有高位垂袖、山膀垂袖、提肘垂袖、垂手垂袖、探手垂袖等。由于在各个段落交替出现次数多,故不一一赘述。
涮腰的动作也有几次出现,如在中部的舞段B中的a舞句后半部分,此外在再现部中也出现了这一动作。
2.造型
该作品的造型特色主要体现在以翘袖折腰和各种抛袖甩袖的造型及变体去反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形象上。其中腰肢动作和袖式动作的多种变化,充分展示了少女艳丽的形象。在群体的造型上主要通过不同舞群的动作对比和不同的空间造型去营造一种丰富多彩的唯美图景。如在舞蹈刚出场的引子部分就是三人舞和群舞的动作对比;首部舞段A中抛袖跑圆场的舞群和中间翘袖折腰的舞群形成了三角形和圆形的图像对比;中段的闪出队形中舞者也形成了不同空间和造型的对比。
3.队形
从队形方面来看,该作品以线形队形、聚拢队形和闪出队形为主,有时也会有两种队形同时出现的情况。如在出场时群舞的走步抛袖使用的是横线队形;在首部A段b句的端腿甩袖中使用的是斜线队形;在导入部分和再现部的尾部则是典型的聚拢队形;在中部的A段c句和B段a句中是典型的闪出队形。这些丰富多彩的队形图示及其变换不仅对构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舞蹈发展的动力之一。
三、创作理念
《桃夭》这部作品具有极强形式感,无论是从舞蹈结构还是舞蹈材料来看,均体现出了统一而丰富、感性而逻辑的特征。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种创作理念。
1.造型与动作对位
该作品多处出现舞蹈动作和造型对位的现象,如引子部分三人舞的造型和群舞抛袖动作的对位;首部A段a句中的圆场抛袖和六人翘袖折腰造型的对位;中部A段a句中出现了翘袖折腰造型和双晃手甩袖的对位等。
2.造型及队形变换构成发展因素
在该作品中,推动舞蹈发展的不止动作,还有造型与队形的变换。作者将造型与队形的变换进行动律化处理,由此达到推动舞蹈发展的目的。
3.闪出
该作品多处运用闪出手法,如在中部的A段c句和B段a句中便是典型的闪出队形。
4.散点透视构图
该作品多处运用造型及队形所构成的事件形成对位,由此而生成了一种散点透视的构图形式,颇具特色。
5.固定曲调变奏
在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上,该作品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固定曲调变奏之手法,即音乐不变而舞蹈元素变化,这种手法是对复调音乐的借鉴,也颇具新意。
通过以上的本体分析,我们可以全面而深入地把握该作品的形式意义,也只有这种分析方式方可体现舞蹈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