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
——董伟绘画创作的美学探析
2016-07-13熊清华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430074
熊清华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430074)
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
——董伟绘画创作的美学探析
熊清华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430074)
董伟1早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最初学习室内设计专业。1986年赴美国求学,因热爱绘画,坚持创作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个性和中西交融的美学特征。他的绘画题材以自然风景、动植物画为主,画风融合了多种技法、形成独特的意境美、形式美,并把绘画艺术与空间艺术、多媒体影像艺术杂糅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审美生境。文章将梳理其艺术作品之中的创作技法、艺术特征,探析其独特的中西交融的的审美思想。
董伟;中西文化;艺术交融
1.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族艺术的审美生境研究”[编号:BSY16028];
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社科青年项目[编号:CSQ14015]
一、意境美与形式美——中西交融的创作思维
中国绘画的创作思维和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是中国哲学,“宗白华认为,中西形上学分属两大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它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中国是生命的体系,它要了解、体验世界的趣味(意味)、价值。”2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受生命哲学影响,宗白华提出了“美在意象”的观点,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3“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中国传统画论强调的美学原则,也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国绘画中最能体现意境的是山水画,它往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董伟正因受中国传统绘画、园林艺术熏陶,并运用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描绘传统中国画常用的题材——山水、树木、鸟鱼等为表现对象。如在创作作品《乐·悦》时, 他说:“波光粼粼的水景是中国园林中的灵气所在,长久以来我一直希望能画出我心目中鱼塘的意境,那种美好的感觉从幼年时就萌生于我的遐想中。这幅画先通过背面多次晕染的方式,于正面形成酷似鱼在水中游走的动感, 然后再在这种随心而成的构图中去顺势点睛,细致刻画出鱼的千姿百态。”同时董伟又也曾接受过系统的西方艺术文化教育,特别是受西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影响。西方传统绘画较之中国绘画最显著的差异是前者透视学、明暗法等自然科学运用到绘画中,形成立体感。20世纪随着西方现当代美学和绘画的发展, 侧重于主体性情感表达的现代绘画,人们对“形式美”特别注重,进一步推动形式美在绘画中的应用。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在1914年出版的著作《艺术》中给艺术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董伟的在创作中,敢于尝试,且有着跨界的思维,他以东方文化的审美情感,融入西方创作的思维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形式美表现方法。他的艺术作品中既有中国画的层次、流畅、虚实、笔墨技法、神韵,同样有西方的色彩、光影、构成和点、线、面的组合,二者相互交融。
二、材质美与技法美——多维工具的艺术杂糅
宇宙观决定绘画的精神,物质材料决定绘画的技法。中国画以水为调和剂、以墨彩为主要颜料、以毛笔为主要工具,在宣纸或者绵帛上作画。“笔墨”是中国画技法的核心和形式变幻的标志,也是中国画学理的支柱。中国画笔法的技巧,在于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墨法技巧是使墨色产生浓、淡、干、湿等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笔墨互衬有机结合,创造出丰富变幻的形式美。为了在绘画创作中不断有的新尝试与表达效果,董伟作画的工具亦是不拘一格的,既有有中国的毛笔、宣纸,也使用西方的铅笔、扁头笔、刷子、油画刀、纸笔等作画的工具,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辅助工具,例如蒸汽熨斗、吹风机、一次性饭盒、纸巾等。在颜料的选择上,则混合使用中国的墨彩和西方的水彩、丙烯和水粉等颜料。根据表达的需求运用这些大小粗细宽窄软硬不同特性的工具进行创作,形成各种或留白、或斑驳、或硬朗、或柔韧的艺术效果。中国的宣纸成为成就他创作的载体,董伟强调说:他自1986年以来,在尝试不同材质的绢、画布、水彩纸、宣纸上作画,最后发现唯有中国的宣纸的是包罗万象的最好的媒介,可以表达的绘画中雅、静、刚、柔,宣纸与墨彩能创造出无穷的空间层次,容纳多种寓意和联想的空间。总之,无论是中国绘画的材料还是西方绘画的工具,他根据相关材料的不同特性,在相关工序或者相关技术手段中进行灵活处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利用不同特性的颜料与宣纸独特的纹理融合,加上他伴随着灵感而动的多变笔触形成未能预想到的肌理,创造出可遐想与再创作的空间,使作品呈现丰富而偶然的艺术效果。正如一些学者提出的:“中国绘画是‘意象性’空间范式,以主体生命的心性意境为追求,具有‘画外空间’、‘感性一元空间’和‘动态空间’的范式特点;而西方绘画是‘觉象性’空间范式,以主客二元的知性反映为取向,具有‘画内空间’、‘理性二元空间’和‘静止空间’的范式特点。”4董伟的创作常常将“意象性”与“觉象性”杂糅为一体。如作品《四季轮回》是他观摩中国传统园林所形成的感悟,即在绘画中突破单一平面的视觉,来表达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充分表达觉象与意象交互的时空意象绘画观。
三、移情与抽象:自然主义与风格的对立统一
“移情”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近代杰出的哲学家里普斯提出的移情论主要内容是:“审美享受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是在一个与自我不同的感性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即把自我移入到对象中去。”5里普斯把移情活动分多种种类型,其中自然的移情是指“我们把我们周围的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如动物、植物、无机物加以转化和人化,这样,我们好像看到了花的飘零,浮云和小溪在忙碌地奔赴她们的前程。”5譬如董伟在画作《回归》中表现的是三只海鸥在色彩斑斓的抽象背景中飞翔的景象,他曾解释道:这幅创作实在想表达的是他自己内心对祖国的眷念。艺术家在这种特定的时空情感中移出物像,使物我相契合,这种道家美学审美的心理特征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移情活动——“乘物以游心”。在作品《春馨》、《秋舞》中,他并没有描绘具体的知觉物像,而是以干湿叠加笔触来调整画面关系,创造出自然流动的纹理,形成一种虚幻和朦胧的视觉物像,用看似漫无边际的点、线条、色彩等等的叠加,最终形成热烈欢欣的视觉交响曲。画面意在追求一种灵光之感,使观者似乎能闻到春天万物散发出来的香馨,看到秋天硕果累累枝叶漫舞的自然景象,总之在美的关照中,使人获得超然于实用的和利益之外的心灵愉悦感。观者在平衡、和谐又对称的美感经验中感到宁谧和恬适。无论是中国式空灵简约的抽象表现,还是西方现
代形式美的抽象构成,在董伟的创作的过程中,是充满不确定性和互变性的、在变幻中又趋于统一。如作品《四季》,董伟以分别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植物、风景为题材,以中国式的移情与抽象,展现绘画作品正反面是如何互相渗透和交融,进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创作理念。整组作品是四副近四米高,六十五公分宽春夏秋冬系列,以表达四季的具象与抽象、觉象与意象的对比,采用两面作画的方法,让画的正反面互为背景渗透,再在渗透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创作,让正反两面皆形成独立的画面,以二维平面的纸张表达出一种立体观赏时空交融的效果,更加凸显创作的层次感和阴阳互生的哲理。
四、过程美与心灵美——物我相忘的艺术臻境
艺术家重视艺术创作过程,它是奇妙的审美体验,创作过程让艺术家在探索的历程中对未知的“结果”——艺术作品充满期待与惊喜。这是一个超功利、超逻辑的一个“游心”的境界,也是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中国博物馆馆长陈履生在董伟绘画作品展览的开幕式上说:“艺术创作的生命就是不断清零后的重新开始”。董伟特别认同这个观点,他作画的过程也特别异于旁人:像是烹饪一道美食,加上各色的调料(颜料),并伴随着等待“新品”出炉的喜悦。绘画创作就是这样一个愉悦的过程,创作的过程比艺术作品更让他珍视。正如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提出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命题,即世上的美并不是离开人的一种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人心上显现的世界。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园处处风景如画,董伟常从日常生活摄影中找到创作灵感,他也曾游历欧洲多个国家,喜欢中国西藏的天空和湖泊,最爱江南的古典园林,这些影像都成为他创作的本源。他的创作不囿于单一的具象或抽象艺术形式的模仿,常常以二维的形色转化来表达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看似无形无边界,却是在描绘万物,在有形与无形的转化中,表现自然万物色彩缤纷与四季轮回的转换之境。董伟的画作又充满了他对自然界美好的感悟和对四季轮回的艺术理解与诠释,表现出他对自然万物生境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及超越人与物之间距离“忘我”的审美体验。就如朱光潜在所说:“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他便是终古。”6他所表达的“物的形象”不同于物的“感觉形象”和“表象”,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的艺术境界,也是是一种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没有所见的美了。
结语:董伟赴美至今,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西方艺术理念、创作方法的有机地结合,践行着中、美两国的艺术文的交流。他将西方社会学、当代绘画哲理、和空间结构设计的理念,与中国绘画神韵核心、空间构成、及阴阳平衡的哲理融于一体,并融会贯通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思想: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交融之路将在于,在精神审美层面秉承和弘扬中国绘画追求心性意境的审美取向,并在空间表现层面借鉴和融合中西方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构成方法、表现手段和工具,从而促进中国绘画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范式创新,实现对中国传统的和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双重超越。
注释:
1.董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艺术设计系的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海内外的教育和艺术创作成就卓越,获得了五个威斯康辛大学杰出教授奖。
2.宗白华.《形上学:中西哲学之比较》[A].《宗白华全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A].《艺境》[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王帆.中西绘画空间范式论 [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沃林格.《抽象与移情》,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页
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A].朱光潜文集 [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